楊琴 陳玲 陳闐
【摘 要】通過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教育背景的分析,提出我國在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要打造經濟學教育的堅實基礎,應加強經濟學的家庭和社會教育;要打造經濟學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在課程改革方面應增加數(shù)學的比例,同時以選修課的形式推進交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打造經濟學教育的研究基礎,加強經濟學的研究型教育體制的完善,形成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經濟學教學研究體系,實現(xiàn)我國諾貝爾經濟學獎零的突破。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教學改革 經濟學教學研究體系
一、諾貝爾經濟學獎概述
諾貝爾獎是瑞典銀行在對世界范圍內重大科學研究成果比較公正、最具權威的評價和最高金額的獎賞,它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發(fā)達的象征。諾貝爾經濟學獎于1968年設立,它代表了經濟學研究領域最高的成就。自1969年首次頒發(fā)以來已頒發(fā)44屆,共71位獲得者。
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特點
綜觀諾貝爾經濟學獎及其授予經濟科學成果的情況,它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家庭背景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多出生于中等發(fā)達國家以上,家庭為中等富裕以上,父母職業(yè)為經商、教師和知識分子比重較大。在這樣的家庭里,家長比較注意對孩子經濟學知識的灌輸和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鉆研精神。例如華西里.列昂惕夫的父親就是一位經濟學教授,保羅.薩繆爾森出生于經濟學世家,兄弟、妹妹、侄子皆為經濟學家。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和氛圍對培養(yǎng)經濟學家起到了較大的啟蒙作用。
(二)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明顯
1.經濟學與數(shù)學密不可分。經濟學更加強調充分運用數(shù)學模型等數(shù)理方法進行經濟分析,從而大大提高了經濟理論的精確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可操作性。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1位得主中,擁有數(shù)學學位的就近20位之多,即使沒有獲得數(shù)學學位,諾貝爾得主無不都是數(shù)學基礎深厚,并能充分地運用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中,從而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例如,拉格納.弗瑞希和簡丁伯根的經濟計量模型、現(xiàn)代動態(tài)分析以及商業(yè)循環(huán)的統(tǒng)計檢驗就是建立在數(shù)學的基礎之上;1980 年獲獎者勞倫斯.克萊因有效地建立了經濟計量模型并應用于經濟波動和經濟政策分析。
現(xiàn)代經濟學的研究廣泛運用各種數(shù)學模型及計算機等手段,無疑極大地擴展了經濟學家對經濟的認識、判斷和預測能力,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經濟研究的效率和效果。
2.諾貝爾經濟學獎通常偏重于各學科之間的、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經濟學研究成果。因為現(xiàn)實社會的經濟問題,往往是由社會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等不同因素相互交織。據(jù)統(tǒng)計,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獲得兩個或兩個以上學位的近30人,擁有其他學位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32位之多。
(三)良好的教育科研背景分析
1.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基本都具有良好的學歷背景:獲得博士學位68人,占95.77%, 其中也有雙博士學位。說明接受博士學段的培養(yǎng)對提高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歷年獲獎者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于發(fā)達國家的著名大學或就職于世界名校,深受大師們的指點和熏陶,同時擁有非常自由和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以及良好的試驗條件。
三、對我國進行經濟學教學科研改革的啟示
(一)打造經濟學教育的堅實基礎——加強經濟學的家庭和社會教育
我國的家庭教育,應打破傳統(tǒng)觀念,以家長為表率,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孩子閱讀、探索、鉆研的習慣,提高孩子經商、理財?shù)确矫娴哪芰Α=梃b國外的經驗,可以讓孩子承擔家務、送報紙、送牛奶等工作,以此來獲得報酬和實踐經驗,并支配自己的報酬獲得成功的樂趣和理財?shù)慕涷灐?/p>
并且應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鼓勵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賣花、小玩具、麥當勞打工,稍微大點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又能勝任的實踐工作。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對經濟學的感性認識和探究興趣,為以后系統(tǒng)的經濟學教育和研究打好堅實的家庭和社會基礎。
(二)打造經濟學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高等教育的經濟學教學應高度重視知識和能力教育,應根據(jù)經濟學科發(fā)展的特點進行教學改革。如增加數(shù)學的學時比例、推進交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特別是廣泛開展各專家、教授的多種科目的選修課,以提高學生的多元化知識儲備和探究興趣。
同時,特別強調推進經濟學科的文理分科教學,以及應用型和研究型經濟學教學的不同招生和課程設置等,都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經濟學教學,其教學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三)打造經濟學教育的研究基礎——加強經濟學教育研究體制的完善
在我國若要形成較為自由、創(chuàng)新的學術氛圍,就應從高校的自由、創(chuàng)新之學術開始,高校應成為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研究的高地。其首先應做的是打破制度和政府的束縛,允許高校及研究機構做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定要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績,我比較贊同我國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創(chuàng)立有中國特色的轉軌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中國將以此闊步進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殿堂。
因此,政府、社會、研究機構、教學機構應建立立體的研究體系,包括寬松、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充足的資金、設備支持,良好的社會實踐,雄厚的科研實力等,才能實現(xiàn)我國諾貝爾經濟學獎零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樓武林,吳殿廷,張艷平. 杰出經濟學家成長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與啟示——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例. 傳承,2010 (2 ).
[2]黃范章. 向諾貝爾經濟學獎沖刺的突破口在哪里—兼論創(chuàng)立有中國特色的轉軌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 學習論壇,200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