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陽
【摘要】 我們經常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將公開課上得精彩絕倫,令人稱奇,大呼過癮。突然,一名學生問了一個很令教師尷尬的問題,使其陷入到兩難境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種狀況,那么當這些狀況發(fā)生時,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又應該持有何種態(tài)度呢?
【關鍵詞】突發(fā)狀況;課堂教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是經常會出現“突發(fā)狀況”的地方,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心平氣和、急中生智,允許課堂成為出錯的地方并將錯誤視作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在課堂出錯時,教師應有所反思。
一、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
由于學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犯錯、出錯是不可避免的。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每位教師都應尊重、理解、寬容學生,要極力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精力高度集中、學習自覺性也會油然而生,師生關系和諧,課堂效果極佳。否則,學生學習興趣一旦喪失,就會注意力轉移、期盼盡早下課、課上打盹兒、溜號兒,成績一落千丈,變成問題兒童,甚至其人生也會因此而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有時,學生的學習欲望,也會因教師無意間的一句和藹提示、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回公開的表揚,點燃學生渴求真知的激情。
二.從教師行為后果上分析
(一)允許向同學、教師、甚至是教材(名篇佳作)等提出質疑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講解《木蘭詩》一課時,有一名學生質疑課文中“同行二十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句話,古代的女人裹小腳,一旦洗腳不就露餡了?于老師公開表揚了他勤于動腦,善于思考,勇于質疑課文的學習態(tài)度,緊接著她耐心地糾正了他的錯誤:南北朝時期的女人是不裹腳的。
針對學生課上提出的問題與質疑,教師并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先鼓勵這位學生的善于對權威性的書本提出質疑,并鼓勵全班同學向他學習,調動全班同學思考的動力。接下來,于老師從另一個側面給予學生一種歷史性的回答——南北朝時期的女人是不裹腳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語文學科是一種人文性的學科。
(二)允許有不同意見且允許爭論
語文特級教師楊瑞雪老師在對《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進行講解時,一名學生突然間發(fā)問:“這位老大爺真是多余,也沒人給他發(fā)工資,也沒人表揚他的行為,這么做有意義嗎?他不覺得累呀?”此時全班立刻噓聲一片,意見不一,班級瞬間失控了。楊老師靈機一動,將“麻煩”化為一道辯題:天游峰掃路人到底累不累?她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要求是以課文作為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
我們看到,在意見發(fā)生分歧時,教師此時作出何種處理,不僅直接影響到課堂秩序,還能從另一個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這在初中生生理發(fā)展期也是至關重要的。思維模式的訓練,教師的適當啟發(fā),空間的發(fā)揮展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幫助學生進一步成長。
三.從師生行為方面分析
思想大師懷特海曾斷言:“一個不重視訓練智慧的民族是終將滅亡的民族?!痹谡n堂上,教師如果扼殺了學生犯錯的本能,那無疑是斬斷了學生發(fā)展智慧豐富智慧之路。有時針對學生在課上的惡意犯錯行為,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既不要聽之任之,否則學生會變本加厲;也不要怒發(fā)沖冠,否則會使學生從心底里對其產生抵觸情緒。孩童的內心是善良而又脆弱的,作為教師我們要以一種愛的精神寬容愛護每一位“小天使”,幫助他們豐滿羽翼,飛向藍宇。
(一)角色換位后的“錯”
有的時候教師也可偶爾犯點“小錯”,讓學生成為發(fā)現問題、糾正問題的主角。比如在旁聽2012年四川省高中語文骨干教師李奇老師的公開課匯報時他有過這樣一段思考:“我們不要總是在作文寫作的課堂上對學生的作文吹毛求疵,不加深思,大肆批判,否則會扼殺孩子們在課上的積極性。相反,我們做教師的不妨也做一回學生,提前寫好一篇文章,課上時分發(fā)給學生,讓他們也來做一回老師,為我們改一改?!?/p>
(二)引導學生犯“錯”
有時候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我們不妨引導學生“犯錯誤”,教師在課堂之上預設某種看似合理的教學情境或教學內容,一步一步地誘導學生進入這個預設的“圈套”之中,最終使學生自我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頓然醒悟,懸崖勒馬。這樣做不僅能夠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訓練其思維能力,鍛煉其逆向思維,培養(yǎng)其開放思維,同時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做到切實體會、深刻領悟、記憶猶新,甚至能夠使其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來。
(三)“將錯就錯”
將錯就錯即在課堂上,教師順著學生的某種錯誤理解或不當行為加以延伸或曲解,易導致理想結果。我們說這樣的延伸,既維護了課堂秩序,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又將學生的“發(fā)難”轉化為活生生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教育資源,可謂“一錯三雕”。但必須明確的是,這里提及的“將錯就錯式”的“縱容”絕非無限制、無約束、肆無忌憚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否則將給學生招來不可估計的惡果,筆者在之前已經提到,在這里就不予贅述了。
錯誤、疑問、質疑、困惑、甚至是課堂上的惡作劇,絕對是一種教師和學生兩者之間的難得經歷,真實、自然且具有原創(chuàng)性,它是開啟學生今后正確與成功的金鑰匙。教師應該善于將課堂上的“廢”轉化為教學內容的“寶”,將學生無意間的“錯”幻化為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思路的“對”,化腐朽為傳奇,讓辛勤勞作的園丁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責任心,澆灌出未來的鮮花碩果。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