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春英
閱讀是人們必備的生活技能,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指標。新一輪改革,給閱讀教學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豐富了閱讀內(nèi)涵、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但一套立竿見影的教學方法和行之高效的訓練體系仍遙不可及。急功近利讓不少語文教師陷入“改革→否定→推到”的困局,出現(xiàn)浮躁、迷失等改革不適癥。所以,我們要沉下心來,追本溯源,探尋閱讀的本質(zhì),汲取傳統(tǒng)教學之精華。
人們對閱讀的認識是“感知、識別、理解語言文字符號的一種活動”,僅停留在這一層面是不夠的?!墩f文解字》里,“閱”的基本解釋是“看(文字)”;“讀”的基本解釋是“看著文字念出聲音”??梢姡喿x是包含兩種不同行為的活動?!伴啞笨垦劬痛竽X,是無聲活動;“讀”還需要動口,是有聲活動,比“閱”更專注,更達意傳情。兩者特征各異,層次不同,在教學中當然要區(qū)別對待,分別指導。
讀:言+賣,出聲的意思。從古時的涵詠、吟唱、吟誦到現(xiàn)在的朗誦,讀,形式多樣,而又一脈相承。古人不僅重視“讀”,而且“讀”得廣泛?!度佳孕袖洝酚袖洔毓抉R光言:“書不可不成誦?;蛟隈R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表n愈《進學解》里說讀書應“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近有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里的朗讀情景,對我們很有啟迪。他寫道: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個私塾教學片段雖看似平常,卻含著豐富的教學智慧。魯迅正是從這類教學形式里接受壽鏡吾先生的古文啟蒙,走向文學大師的輝煌的。單從朗讀角度看這節(jié)課,教師是一個朗讀者,課堂是朗讀的課堂,朗讀引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并假以半生仍能信手拈來。
而今瑯瑯的書聲卻與語文課堂漸行漸遠。小學還稍好一點,初中已是稀稀拉拉,高中便是鴉雀無聲,換之是此起彼伏的“瘋狂×語”。語文朗讀好像成了“老土”、“低效”的代名詞。改革不能只追新逐潮,還要繼承發(fā)揚。中小學語文新課標已把“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擺在各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之首。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朗讀者,專注于朗讀指導,讓語文課堂回歸瑯瑯書聲。
朗讀出句法辭章。漢語言運用之妙是要多朗讀才能掌握的,而不是靠精細的技術分析。古人學習語言,都是通過“口舌生瘡”的朗讀來培養(yǎng)良好語感,以至讀、寫時能不假思索、得心應手。這些經(jīng)驗讓后人受用無窮,朱光潛談到誦讀古文的感受是“頭腦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潤下那一套子,那一套腔調(diào),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態(tài),等你下筆一搖,那些‘骨力、‘神韻,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p>
朗讀出情感共鳴。古人注重以朗讀沉入文字,貫通文意,情融而或嘻或泣?!稌吩唬骸鞍分母?,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所以,姚鼐云《惜抱軒集》說:“取古人之文,抗聲引唱,不待說而文之深意畢出。”讀書的樂趣,在于徜徉字里行間,與自然萬物吐納相諧,跟蕓蕓眾生悲喜相通,從而獲得生存的正能量。情發(fā)于聲、聲情并茂的朗讀才是美妙的閱讀之境。
朗讀出多元個性。學生已有個性、經(jīng)驗、情感等不同,對文章蘊含情感的感悟、抒發(fā)會有所差別,教師應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胸臆來,讓朗讀異彩紛呈。如《祭十二郎文》飽含韓愈的失侄之痛,朗讀時因人而異,或絮絮叨叨,或情深聲切,或略帶哭腔,千人一腔就乏味了。同時,很多文章角色分明、形象生動,可以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揣摩、把握不同形象的個性、情感的能力。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