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茉莉
一、調查方法
結合區(qū)內外的英語公開課的相關情況,參考有關課堂用語書籍,選編了出現頻率較高的35個指令語。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份調查測評卷,告知學生這只是供調查之用,務必按實際情況答卷。對確切理解指令語的選“Yes”,理解部分的選“Some”,確實不理解的選“No”,三項之中必須只能選一項。具體由英語任課教師發(fā)放、說明和收查測評卷,發(fā)放測評卷50份,收回有效卷50份。
二、調查結果
1. 從總體情況上看,七年級學生對所給指令語的領悟能力還算可以,但不是很理想。35個指令語中,學生能確切理解的占65.9%,理解部分的占19.3%,確實不理解的僅占14.7%。所有學生(即100%)都能確切理解的指令語有一個,即“Class begins”;對“I beg your pardon.”這一出現頻率很高的用語,確實不理解的占74%(此比率在所有欄中為最高),理解部分的占16%,兩者相加高達90%。教師自以為絕大部分學生能理解的“Whos absent today?”一語,學生能確切理解的僅占14%。在35個指令語中,學生能確切理解的比率最低的為8%,此語為“Any volunteers”。
2. 在35個指令語中,兩項比率(確實不理解的和理解部分的)相加,其數值超過50%的指令語,共有12個,達到總數的三分之一。
三、討論和分析
1. 指令語應淺顯易懂,簡潔清晰、準確
指令語中的詞匯應盡量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簡單的,切勿盲目地復雜化。亞歷山大說過:“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是聽懂,聽懂的比重占90%。能聽懂你才覺得舒服,聽不懂就覺得不自在?!泵绹鴳谜Z言學家克拉申的“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理論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的四個特點中的第一點是: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衫斫庑允侵咐斫獾妮斎胧钦Z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對學習者無用,只是一種噪音。美國語言學家Graig認為,用簡明的語言向學生輸入信息會幫助他們提高對輸入信息的理解。例如,學生不懂“Any volunteers”一語的主要原因是不懂volunteers的意思。如果改為“Who will try”則學生很容易理解。
2. 充分運用語音、語調、語速、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語言等輔助形式,創(chuàng)設可視語境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口語是靠語音來表情達意的。據研究表明,與其它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較,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相結合能更牢固持久地被學生保留在頭腦中??梢曊Z境有助于口頭信息的產生和理解,有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更有助于事件的情景化,使態(tài)度明朗化和信息側重化。例如:給出指令語“(I beg your)pardon”時應當用升調,語速放慢,伴以聽不清對方說什么的面部表情,把右手放在右耳邊做成喇叭狀,對準剛才講話的學生,并使身子側前傾,這樣即便那名學生聽不懂“(I beg your)pardon”也會猜出此語的大概意思。
3. 因材施教,靈活運用語言學的觀點
陳昌義教授在談到正確運用課堂用語時,認為應遵循下面的原則和方法:盡量用英語講授;因材施教,靈活運用;應根據不同的英語學習對象、年齡層次和英語水平,選擇恰當的英語表達形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重視語音、語調;少用命令語,多用禮貌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用禮貌用語進行交際。以上觀點,值得借鑒。
4. 循序漸進,編制出符合各年級學生英語水平的指令語供師生參考
所調查的50位學生之所以都懂得“Is everybody here today?”一語,就因為此句中無一生詞。而“Repeat with the tape, please”一語中的repeat到調查為止沒正式出現在書中的詞匯表里。因此平時在給出課堂指令語時,對出現的生詞最好作適當的解釋,并給以及時的復習。注意積累,并把相應的指令語按學期段或年級段整理成文,構成有機的系統(tǒng),形成有序的網絡,供師生參考。要使課堂指令語順序化、階段化和系統(tǒng)化,如此則指令語的作用將會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