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榮
新課程的課究竟怎樣上?采用何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知識是我們送給學生的,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的?我們組織的語文課堂的討論是否真的有效?通過培訓、學習和實踐,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獲益匪淺。
在這次新課改中,我嘗試著把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課改的實施為契機,以尊重學生為前提,落實學生在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地位。
現(xiàn)在我們正在實施新課程改革,著重強調(diào)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自主學習,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希望學生順從,聽話;于是就有了老師專場演講式的“滿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學生的正襟危坐的“聆聽”。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舉手發(fā)問的學生鳳毛麟角,喜歡聽講,不喜歡思考;愛照著練,不愛用心去創(chuàng)造。
要使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能夠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教師必須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切實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價值觀,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學中要著力組織,激勵學生要自主學習刺激學生的發(fā)現(xiàn)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fā)現(xiàn)問題的地方大膽質(zhì)疑,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讓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學生敢想、敢說;愿意想、愿意說。
語文教學之所以要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是有語文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中國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決定了文學作品更多豐富性和多義性。一篇文章往往能夠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既然如此,學生提出不同于老師,不同于教參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積累、運用,而并不是要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揚學生所長的教育過程觀、發(fā)展性為主的教育評價觀、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觀“,才能真正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在主動進行語文自主學習中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氣氛。
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是課堂處于一個積極主動的氛圍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我們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文章來謀劃,設計出有層次,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認真解讀文章,使課堂學習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學習童話《犟龜》一文時,就可以采用這種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一組問題:犟龜?shù)幕拘愿袷??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然后再問:他要參加的是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可是,他最終參加的是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小烏龜是成功還是失?。窟@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回答;在成基礎上,我繼續(xù)設問、啟發(fā):他雖沒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但有一點是他是有收獲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墊,可以不費勁的回答:“克服了艱難險阻”。最后我又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成功的意義到底何在?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使學生在自己誘導下,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在反復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本文的重點難點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時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以課堂討論或辯論為多種展示形式,努力營造有親和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合作,促進各個學習主體的主動探究。
新課標下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提升學生學習的本質(zhì),解決怎樣學的問題。新課程標準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fā)式和討論式鼓勵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發(fā)揮學生主體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這種教學形式。但是,教師必須策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上多下工夫,促進學生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投入到語文學習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做到“以學定教”,學生一理解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的不講或少講,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鼓勵他們質(zhì)疑問難的探索,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幫助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思維桎梏,并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激活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在學習文言文《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我就曾組織過莊公真的“鄙”嗎?討論會,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辯證分析魯莊公的形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說:魯莊公作為國君,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僅能夠接見曹劌,而且還能誠懇的與之討論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這說明他是開明的,這在當時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還有點同學說:在長勺之戰(zhàn)中,魯莊公作為國君虛心聽從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說明魯莊公具有明君的胸懷······最后,同學們一致認為:魯莊公并非傳統(tǒng)說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過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罷了。同時引入文言文《馬說》進行比較。
四、以寫作為依托,形成自主學習的結果。
學生的自主學習重在過程,重在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他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和表達,而這種自主學習與探究的過程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討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就可穩(wěn)定思想內(nèi)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做到行為規(guī)范,符合邏輯,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不空發(fā)議論。
如在學完小說《故鄉(xiāng)》之后,同學們就寫出了《我說閏土》、《我眼中的楊二嫂》、《新時代的故鄉(xiāng)》等文章,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見,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帶動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教師應對學生黨學習過程進行合理調(diào)控,避免師生進入誤區(qū)。
1、學生的課堂討論不分難易,甚至無價值的問題也討論。
2、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后,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討論,避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機械地趕時間,致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了“水中月”、“鏡中花”,無實際意義和效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應定為與學生的“學”上,每節(jié)課應讓學生學有所得,但不可學得太多,有時一節(jié)完美的語文課完全可以有些遺憾之處。
4、學生的自主學習應避免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讀自悟,失去教師的積極調(diào)控。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的自學過程新課程形勢下語文教學重心向?qū)W生的自主學習轉移,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對教師的自身素質(zhì),駕馭課堂的藝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合作、討論、發(fā)言,應避免優(yōu)等生唱獨角戲,學困生毫無發(fā)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