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東
【摘要】高中語文有著基礎性強、內(nèi)容豐富、涵蓋知識面廣等特點,而教學過程中受各種諸如高考、學習壓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高中語文課堂顯得相對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失去了興趣,因此要采取各種策略,打造一個“活”的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針對該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中語文;興趣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受高考的影響,高中語文課堂的學習體現(xiàn)出明顯的傾向性,老師通常針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講授,忽略了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chǎn)生消極的態(tài)度。因此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活課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
受高考“唯分是從”觀念的影響,雖然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但是高中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沿襲了“教師中心論”的思想,與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強調(diào)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理念背道而馳,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主觀能動性;其次,仍然存在教條主義,所有課文被強行納入一整套多年不變的“規(guī)則”中,此規(guī)則不僅制約著老師在教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而且影響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降低其學習積極性;最后,教學過程體現(xiàn)出理論化的特點,教學內(nèi)容存在較多的理性知識,缺少相應的感性積極與情感體驗,學生只能通過大量的理性內(nèi)容掌握簡單的讀寫,這種參與性的嚴重缺失導致學生無法做到學以致用,最終形成“死讀書、讀死書”的局面。
二、采取多種策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活”引入——懸念設置與故事引入法
高中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相對不夠成熟,其對很多事物還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老師要充分掌握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新課程開始時設置一些問題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打造一個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比如在學習《六國論》時,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預習課文:蘇洵的《六國論》表達了對六國興衰的哪些看法?這些看法前后發(fā)生什么變化?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教師還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介紹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背景故事,通過課文背景向?qū)W生滲透語文思想。比如在學習《沁園春·橘子洲頭》時,可以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介紹毛澤東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離開韶山,在經(jīng)過長沙時去橘子洲頭的心路歷程,此時學生可以通過寫作背景深入了解詞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邁情懷。
(二)“活”語言——提高講課語言的生動性
其實很多老師都有這種感受:學生喜歡某一科目的很大原因是因為喜歡講課的老師,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魅力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高中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均比較高,相應的老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多用幽默、生動的語言,盡量摒棄一些套話或者模式化的語言,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盡量采用鼓勵性的、贊揚性的話語,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保持其學習熱情,如無必要盡量不要采用偏激、批評的話語,并且課堂上嚴禁使用會對學生自尊心產(chǎn)生傷害的語言;在與學生的觀點發(fā)生沖突時,不可擺出專斷的、以“師”壓人的態(tài)度,盡量注意語言的藝術性,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打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
(三)“活”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多采用單一、枯燥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改革后,這種忽略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代教學理念,所以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進一步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與趣味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促進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提高。現(xiàn)在有很多先進的教學方法,比如任務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等,其中任務教學法是將某個知識點分解于具體的任務中,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而分層教學法則是將學生進行分層、將知識點進行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不同難度的知識教學,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情境教學法則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定相應的情境,使得學生融入真實的場景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因為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作為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基礎學科,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在生活與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多設計一些合理、真實的教學場景,讓學生融入其中產(chǎn)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四)“活”課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要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滲透語文思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將一切可利用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比較適用于高中生的課外活動有以下幾種:首先課外閱讀,課堂知識只是豐富的語文知識寶庫中的冰山一角,而要想獲得更加豐富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就要進一步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通過課外閱讀開闊視野、啟發(fā)心智,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具體活動中,老師要為學生設計科學的讀書計劃,實施“每周一美文、每月一好書”的閱讀項目,如果深入書中有感而發(fā),則可以隨性寫一篇讀后小感等。這種相對自由、不帶強制性的閱讀活動可以使學生的讀書熱情更加高漲,從而帶動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其次,可以組織一些競賽活動,常見的形式包括演講比賽和作文競賽,這種比賽活動是利用了高中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活動的輻射作用,帶動全體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形成一個濃厚的、和諧的學習氛圍。
三、結(jié)語
總之,作為高中課程最基礎的科目,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老師要遵循新課程理念要求,采用多種形式激活語文課堂,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戴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有效教學[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40).
[2]劉世奇.點燃經(jīng)典閱讀興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J].新課程(教研),2010(5).
[3]冒建華.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J]. 成功(教育),2010(11).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