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 為師之道,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靈。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每個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都存在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
關鍵詞: 師德建設 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韓愈曾精辟地道出師者的真諦: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很感激我生命中的那些師者,傳授我學業(yè),教導我為人之道,引領我走過迷茫。如今,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的我正在繼續(xù)傳遞這份感恩。我們要用一顆真誠的心愛護他們、關心他們,讓愛融化冰封的心靈,點燃自信的希望;讓愛開啟智慧的大門,揚起前進的風帆;讓愛領回迷途的羔羊,踏上健康的旅程。
一、用心上課,營造環(huán)境
每天早上起來我都會自問:今天我該教給學生什么?我覺得,在課堂上,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一些耐心,讓他們在課堂上時時都有會心的微笑。精心設計教學,讓學生從內心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靈。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一個人的道德能彌補知識的缺陷,但人的知識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失衡。從這種意義上說,培養(yǎng)一個有教養(yǎng)的中國人比培養(yǎng)一個有錢的中國人更重要。
要給學生更多自信。只教給人知識而沒有教給學生自信的教育稱不上是成功的教育。知識有老化的時候,自信卻能讓人永葆青春。自信就是不竭的動力來源,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支撐著信念。如果說人生是一棵大樹的話,那么自信就是根。
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思考能使人快樂,思考能提升價值,思考能幸福人生。人生時刻都會面臨選擇,與其說機會永遠屬于會選擇的人,不如說機會永遠屬于開動腦筋的人。更重要的是,人只有學會思考,才能真正站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是師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一條魚,僅充一飯之饑;教給學生捕魚的技術,可解一生之餓;如果再教給學生養(yǎng)魚的技能,就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社會的發(fā)展對“授人以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
二、有心之師,走近心靈
用“贊許”發(fā)現(xiàn)優(yōu)點,用“贊揚”肯定優(yōu)點。你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卻在學生的心里分量尤重,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就是對學生的欣賞,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是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一直堅信,識才的指揮,能讓合唱團的領唱發(fā)出最美的音色;識才的將領,能把貌似最頑劣的士兵調教成最驍勇的戰(zhàn)士;識才的伯樂,能從千軍萬馬中看出千里神駒;識才的老師,能把每個學生調教成將自己能力發(fā)揮至極致的人才。贊許,有著巨大的教育魅力。
用“寬容”對待過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失誤乃至失敗的時候,更不用說成長中的孩子們。學生千差萬別,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天性稟賦各異。如果用童話般的“小天鵝”和“丑小鴨”來形容,則“小天鵝”高貴,“丑小鴨”可愛,都有其閃光點,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給予學生溫暖關懷,理解并滿足他們渴望得到別人尊重、信任、關心、幫助等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學會欣賞自己而不盲目自大,進而欣賞他人而不嫉妒伙伴、欣賞生活而不怨天尤人。那時,每一個孩子都會以“我是好孩子”的心態(tài)歡樂成長,教育將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
三、因材施教,教育無痕
每個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都存在差異性,我們要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所謂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是說教育應該根據(jù)每個孩子的能力結構、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給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適的教育。試想:當別的孩子都在快樂地玩游戲時,這些受到老師“特別照顧”失去“自由”玩耍的孩子將作何感想。這樣的情景或許已經(jīng)在學生稚嫩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個后進生,而學習是沉重的負擔。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不需太多的說服和道理的,是不留痕跡的。我們要多為那些特殊學生著想,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分析問題,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能夠從中找到自我,找回自尊,在學校里展示出最優(yōu)秀的一面。
無論哪個孩子,他出生時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傷害,我們要及早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并把他們發(fā)揚光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藏,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泵鎸W生間的差異,我們應持理解的態(tài)度,并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一視同仁,公平對待
老師熱愛學生,學生尊敬老師,將愛面向全體學生,絕不厚此薄彼,并且愛而不寵,真真切切地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發(fā)展。孟子說:“人恒過,然后能改?!蔽艺J為,對待優(yōu)秀生,對待學困生,教師都要有一顆平常心,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為他們的進步而驕傲,為他們的成長而自豪。對他們的過失,公平地對待、化解和消除,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逐步糾正。不能用歧視的眼光看他們,更不應該挖苦、諷刺他們。學困生和其他學生一樣,“自尊”是他最深厚的心理需求,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動力。教師只有不歧視他們,并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關切,才能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擺脫學習困難的境地。不管這個學生有多差,只要他還有“自尊”,那么就有希望教會他尊重別人,尊重他所生活的社會。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都在呼喚教育公平,公平應當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平等地接受不帶歧視的教育,對待“學困生”更要公平教育?!疤煜聸]有差生,只有才能與品性未被發(fā)現(xiàn)的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而且要著力研究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品質”。我們應時時告誡自己: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千萬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名言,我們將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