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卓
摘 要:國家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引發(fā)了民族文化安全問題。反思近代以來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形成與演變,可以看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離不開文化的自我認知,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支撐,離不開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離不開廣闊的國際視野。深刻體悟這些歷史經(jīng)驗不僅能為新時期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借鑒,同時也能夠為全球化進程中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理論和現(xiàn)實指導。
關鍵詞:文化安全;文化認知;綜合國力;文化創(chuàng)新;國際視野;歷史借鑒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3)07-0067-04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文化安全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已成為廣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又因為各國歷史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獨特性。中國是世界聞名的文明發(fā)源地,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然而時至近代,在長期的封建專制制度、小農經(jīng)濟、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下,中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文化系統(tǒng),致使中國幾乎隔絕于外部世界,一味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自我中心主義之中。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碎了“天朝上國”的千年迷夢,中國屈辱地被拖入世界體系。正如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所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xiàn)狀,人為地隔絕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1]716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引發(fā)了國家文化安全問題,也正是這場民族浩劫,使國人開始反思中國文化。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反思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可以為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一定的歷史借鑒。
一、文化認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條件
文化認知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內容有深入了解,對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所把握,以及當民族文化遇到外來文化時的自我定位、自我審視、自我反思。它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有機統(tǒng)一。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盵2]文化自覺能使我們對民族有正確的認識和自我定位,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自覺地推動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的良好互動。要言之,文化自覺既不是“全面復歸”的盲目自信,也不是“全盤西化”的自我否定,而是在文化反思中做好自我定位,在文化批判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所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的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fā)進取的勇氣,煥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盵3]簡言之,就是對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未來充滿信心,是對文化歷史的自我肯定,對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才能使民族文化既保持自身特色,又能理智地接納外來文明。
文化認知構成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心理前提。歷史表明,導致近代中國衰落的不僅是器物和制度的落后,還有文化認知上的偏差。鴉片戰(zhàn)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這場侵略與反侵略的民族戰(zhàn)爭以屈辱的形式將中國重新帶回世界體系。從文化的角度看,鴉片戰(zhàn)爭也是一場文化戰(zhàn)爭,它凸顯了東西文化的差異與隔膜,擴寬了囿于自我中心主義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劍橋中國晚清史》指出中國近代史“是擴張的、進行國際貿易和戰(zhàn)爭的西方同堅持農業(yè)經(jīng)濟和官僚政治的中國文明之間的文化對抗”。[4]這種文化對抗是歷史與文化心態(tài)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封閉、官僚制度下孕育出的文化產物。雖然古代中國曾有過輝煌的文化創(chuàng)造,但當現(xiàn)代工業(yè)借助資本主義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之時,中國卻將自己包裹在舊有的農業(yè)文明模式之中,盲目自信。這就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沖突。錯誤的文化認知使得中國文化在近代錯失發(fā)展機遇,面臨嚴重危機和挑戰(zhàn),“保種保國”成為國家意識與民族生存的直接表達與訴求。
新文化運動開啟了拯救中國文化的序幕,這場由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領導的思想解放運動請來了“德先生”與“賽先生”,力圖通過文化自新啟國人之智,進而拯救國人的靈魂。五四運動將新文化運動推向高潮,它作為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救亡運動,喚起了國人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對于重構中國文化具有深遠意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中國新文化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梢哉f,20世紀初的這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人進行文化反思,重新進行自我認知的文化自新運動,它立足于批判傳統(tǒng),卻又未完全否定傳統(tǒng),而是致力于傳統(tǒng)精髓與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結合,在文化“自知之明”的基礎上重塑文化自信。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文化走上全面更新的征程。作為五四運動的歷史性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地進行文化反思,在客觀地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明確了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再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每一次理論和實踐的進步都是文化認知深入的明證。實踐表明,文化認知不僅是文化生存發(fā)展的觀念前提,更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心理基礎,因為只有充分、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找到提升自我的途徑,進而增強抵御風險的“免疫力”。
二、綜合國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國力基礎
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將國家綜合國力劃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其中硬實力是指由經(jīng)濟、科技、軍事等因素構成的物質力量,軟實力是指由文化、教育、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構成的精神力量。硬實力為軟實力的發(fā)展提供物質支撐,其力量在于“強制”;軟實力為硬實力的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其力量在于“吸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不僅要求文化本身具有豐富的內涵進而是向心力和吸引力,更需要綜合國力的全面支撐。
綜觀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都產生過重要影響,特別是隋唐年間,中國的經(jīng)濟、技術、市場等各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依托于強大的綜合國力的中華文化極具吸引力,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的效仿和學習。然而時至近代,資本主義異軍突起,歐洲國家的綜合國力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飛速發(fā)展,當工業(yè)文明席卷歐洲之時,中國卻仍在閉關鎖國的小農經(jīng)濟中緩慢發(fā)展。雖然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封建制度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中國逐漸與世界先進國家拉開了距離。特別是近代以來幾次戰(zhàn)爭的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割地賠款,不僅使中國蒙受喪權辱國的民族屈辱,而且使國家綜合國力遭遇重創(chuàng),逐漸淪為積貧積弱的落后國家。而此時的中華文化也面臨著內部的文化認同危機和外部的文化沖突的雙重挑戰(zhàn)。國力的衰弱使中華文化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甚至淪落為連國人都意圖拋棄的負擔,文化安全問題叢生。
可見,物質的繁榮發(fā)展不一定帶來文化的繁榮,但是綜合國力衰弱的國家,其文化注定是不安全的,注定是要被新文化所取代的。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她在帶領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在致力于改造舊中國的經(jīng)濟和政治的同時,也十分關注中國新文化的建設,就是因為綜合國力是民族文化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保障,文化是綜合國力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jīng)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jīng)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yōu)橐粋€政治上自由和經(jīng)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tǒng)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tǒng)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盵5]663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雖然我們依舊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與侵蝕,但文化安全狀況相比過去已有巨大轉變,中華文化正以獨特的魅力重返國際文化舞臺。從根本上說,這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得益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得益于綜合國力的穩(wěn)步提升。
三、文化創(chuàng)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在動力。文化創(chuàng)新是在社會實踐和文化繼承的基礎上,依據(jù)時代發(fā)展的特征和要求,構建文化的新理論、新內容、新形式、新技術等,賦予文化時代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是對傳統(tǒng)的否定,而是對傳統(tǒng)的超越,是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的重塑,融傳統(tǒng)精華與時代特征于一體,進而形成新文化。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并不意味著嚴防死守的文化保守主義,而是要以兼容并蓄的胸懷、海納百川的氣度汲取借鑒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機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發(fā)展模式。
回顧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在閉關鎖國政策和封建制度的束縛下已經(jīng)奄奄一息,與世隔絕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將人們的思想桎梏于封建倫理綱常之中,致使文化發(fā)展缺乏創(chuàng)造活力,缺乏對整個世界的了解,缺乏對新事物的探求。陳獨秀尖銳地指出:“孔學優(yōu)點,仆未嘗不服膺,自漢武以來,學尚一尊,百家廢黜,吾族聰明,因之錮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盵6]265因此,“由于幾千年創(chuàng)造和積累起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沒有與時俱進地實現(xiàn)主動的現(xiàn)代轉型和更新,經(jīng)濟上的強勢沒能獲得文化上的有力支撐和轉化為文化上的優(yōu)勢,一個強大的帝國也就只剩下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盵7]當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迅速發(fā)展并蔓延至東方時,東西文化的沖突便成為歷史必然,缺乏創(chuàng)造活力的中華文化在資本主義文明面前敗下陣來。
新文化運動吹響了中國思想啟蒙的號角,在這場運動中,先進的知識分子無情地批判了封建腐朽文化,他們倡導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國的新文化。李大釗強調:“蓋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所以承后世崇敬者,不在其法制典章示人以守成之規(guī),而在其卓越天才示人以創(chuàng)造之力也。吾人生千百年后,俯仰今昔,惟有秘契先民創(chuàng)造之靈,而以創(chuàng)造新國民之歷史,庶以無愧于先民。若徒震于先民之功德,局于古人之成規(guī),墮其自我之本能,蔽其秉彝之資性,是又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罪人也矣?!盵8]156“吾人須知吾之國家若民族,所以揚其光華于二十祺世界者,不在陳腐中華之不死,而在新榮中華之再生;青年所以貢其精誠于吾之國家若民族者,不在白發(fā)中華之保存,而在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盵8]169可見,創(chuàng)新之于民族和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文化創(chuàng)新更體現(xiàn)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在動力。任何落后、僵化、封閉的文化都會被歷史淘汰,只有不斷為文化機體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也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建設中國的新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為己任,不斷探索文化發(fā)展的新路,正如毛澤東所說:“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盵5]534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更加重視文化創(chuàng)新對推動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9]“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盵10]顯然,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文化創(chuàng)新都是國家文化發(fā)展與文化安全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人對舊文化的批判,對新文化的思考,對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探索,體現(xiàn)了對文化發(fā)展歷史的反思,對文化這一民族血脈如何得以傳承的熱切關注。
四、國際視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條件
國際視野即世界眼光,它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不可或缺的條件。國際視野要求我們站在全球的廣闊的角度上考察國家文化安全,觀察文化發(fā)展。因為引發(fā)文化安全問題的因素不僅來自國家內部,也源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與發(fā)展是一個內部與外部、國內與國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在分析文化安全內源性因素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差異和碰撞。只有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反思自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從歷史上看,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一方面鑄就了中國輝煌的文明發(fā)展史,一方面也造成國人的文化自大心態(tài)。中國人曾采取鄙視甚至是敵視的態(tài)度對待被視為非我族類的外來文化,自17世紀晚期開始便關起大門,隔絕于世,陶醉在自我制造的樊籬之中。即便已經(jīng)被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也仍舊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的傲慢。缺乏國際視野是近代中國衰落的誘因之一,文化上的關門主義更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直接體現(xiàn)。因此,當封閉的文化因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不得不面對世界之時,它的失敗便成為必然,誠如馬克思所言:“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威權,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tài)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1]692陳獨秀也指出:“居今日而言鎖國閉關之策,匪獨力所不能,亦且勢所不利。萬邦并立,動輒相關,無論其國若何富強,亦不能漠視外情,自為風氣。各國之制度文物,形式雖不必盡同,但不思驅其國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則之精神,漸趨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違。于此而執(zhí)特別歷史國情之說,以冀抗此潮流,是猶有鎖國之精神,而無世界之智識。國民而無世界智識,其國將何以圖存于世界之中?”[6]133封閉的文化發(fā)展模式使中國文化失去了與外界交流的渠道,失去了了解他人文化的路徑,失去了自我完善的空間。當西方文化伴隨著商品和資本登陸中國時,已經(jīng)明顯落后于世界文化發(fā)展趨勢的中國文化無法為解決民族問題提供理論支撐,而且還不得不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文化安全問題伴隨著民族危機凸顯出來。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重和殖民主義文化的侵略,中國文化面臨著被消解的危險。為挽救民族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許多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理性地思考中國文化的出路。他們既反對殖民主義文化,但也不主張文化上的關門主義,而是倡導中國應以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對待外來文化,反對盲目排外。李大釗明確提出了中西文化應互相借鑒,互相融合?!皷|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以創(chuàng)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盵11]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fā)展之路。毛澤東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盵5]706 “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12]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相互借鑒中取得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國家文化安全指數(shù)顯著提升。雖然西方敵對勢力依舊沒有放松對中國的西化和分化,國家文化發(fā)展存在一定風險,但我們不應因為風險的存在而放棄發(fā)展的機遇,不應因為異質文化的存在而關起門來,固步自封。歷史表明,文化發(fā)展具有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人為地破壞規(guī)律,就會阻礙文化進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須擁有國際視野,必須將民族文化置于人類文化發(fā)展的脈絡體系當中考察,才能使民族文化既具有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民族特色。國際視野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了一個視角,即文化安全不是文化發(fā)展上的嚴防死守,盲目排外,而是應以開放的胸懷接納一切有益因素,并使之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不斷推動文化的自我完善與壯大。
五、結語
中國近代史記錄了中華民族的苦難歷程,民族危亡不僅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從文化的角度看,也是對國家文化安全狀態(tài)的刻畫。長期生存于農業(yè)文明模式中的中國文化在工業(yè)文明的挑戰(zhàn)下變得岌岌可危,挽救民族文化亦是挽救民族危亡。為此,先進的中國人積極探索中國文化的出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fā)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路,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之路。反思近代以來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可以為新時期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一定的歷史借鑒: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離不開文化的自我認知,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支撐,離不開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離不開廣闊的國際視野,這是一個自我與他人、硬實力與軟實力、國內與國際互動的過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各國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文化也在國際文化舞臺上各展風采。但我們也應看到,當前的國際文化發(fā)展仍是以西方國家的強勢文化為主導,并且這種優(yōu)勢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因此,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思考如何使中國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既保持自身特性,又能全面走向世界。中國近代史雖是一部民族屈辱史,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獨特視角,值得深入挖掘與反思。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民出版社,2009:279.
[3]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4]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 版社,1991.
[6]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 著作選(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6.
[8]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13.
[10]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8.
[11]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205.
[12]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41.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