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敏
摘 要:“教學案”的運用已經不算新鮮話題,在語文科目的運用上,很多語文老師都抱著不樂觀的態(tài)度觀望,認為它會比較模式化,剝奪了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就比較難接受。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教學案”的合理設計、改革課堂上的“學”與“評”等方法來實現(xiàn)。
關鍵詞:教學案;有效課堂;語文味
一、思考
剛接觸“教學案”總覺得它是為理科而生的教學模式,對語文來說它無疑是一種障礙,只會抹殺了語文課的語文味罷了,會降低語文課堂的有效性。究竟怎樣才能在“教學案”的運用中實現(xiàn)“有效課堂”呢?
1.如何讓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學習起來不吃力
“教學案”很強調學生的學,學習能力比較高的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學習的任務,也能從中挖掘出疑難或新的知識點,但這樣的學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對一些學習能力不高或者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沒養(yǎng)成的學生來說,“教學案”的意義并不大,因為他們會碰到很多難題,甚至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抄襲現(xiàn)象。
補救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組織學習互助小組。在課外小組成員共同合作,互幫互帶。語文使用“教學案”教學,有些內容要求學生課前做的準備工夫,學生平時比較多在一起,能力高一點的學生指導其他學生相對老師來得方便。而在課堂上使用“圍餐式”教學方法,讓同小組的學生圍成一圈,及時討論和交流。這樣的合作方式,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訓練,得到提高,真正實現(xiàn)“學習不吃力”的目的。
2.如何既可以好好運用“教學案”,又不讓語文課掉了“味”而變成練習講解課
有專家認為“語文課是什么?何謂語文的本色,又何謂本色語文?——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倍乙舱J為語文味是對語文審美功能、賞析功能、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高度概括,是語文課生命的所在。失去語文味也就沒有了對語言的體會和感悟,那么語文課將失去它的生命和活力了。
首先,關鍵是“教學案”的地位在語文課堂上的地位被確認。要想把語文課上得有語文味,又不離開“教學案”,那么我們語文老師一定要清楚我們手上拿著的“教學案”是對教材的整合,不是一份練習,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語文學習旅途的載體。那么,該如何設計“教學案”才是合理的呢?
“教學案”要求把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整合,所以我們要改變觀念,不能像擺貨物樣地羅列,必須合理地把知識點設計成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行摸索,逐步掌握知識,最終獲得新知。
其次,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上如何實現(xiàn)有效課堂,有必要改革“教學案”中的“學”和“評”。
有時候,我們老師容易走入一種誤區(qū),認為使用“教學案”上語文課無非就是讓學生動筆做題,然后由老師來評講,手段單調無趣,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其實,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學”與“評”兩個字上,我們語文老師是可以做點文章的?!敖虒W案”的合理設計要配合靈活的課堂調動才能最好地發(fā)揮出作用,才能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
二、方法
1.先學后教與邊學邊教交替使用,加強師生互動
此處的“學”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教”是指老師的點評?!跋葘W后教”是指學生先自主學習和探究,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知識,也研發(fā)出新的疑問;老師后期的評講就把所有的疑問明確好、解決好。語文課堂上,學生需要掌握字詞的音、形、義,這些基礎知識由學生自己先自主學習,學習中由學生自己先利用工具書、資料去完成“教學案”的相關練習,然后老師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結果的交流,老師評講明確答案。只有這樣才能把“學”和“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上不定因素產生的問題。
2.指導學生拿著“教學案”講課,促使學生之間的“學”和“評”的互動
學生在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預習,搜集好材料,研究好課文。上課的時候,挑選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到講臺充當小老師的角色給同學講課。在學生講課的過程中,因為不是老師講課,學生的研討就比較容易被調動起來。這種課堂組織方式有以下的要求:①學生必須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②課堂上,學生與老師角色對換,老師坐到學生當中充當自由發(fā)言的“學生”,這樣要求老師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一個平臺上,從而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研討。
3.“教學案”上設計辯論式問題,課堂上組織學生在辯論中實現(xiàn)“學”與“評”的互動
把一些可爭議的問題設計成辯論題,引導學生在課外找資料,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的觀點,有機會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案”的重心落在學生的“學”——學會知識,學會如何學習。語文老師只是在合理巧妙運用“教學案”這種工具,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能力。所以,從多方面統(tǒng)籌安排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學案”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滄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