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陸權
摘 要:數學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發(fā)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動中、在形成人們認識世界的態(tài)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了,所以,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打造出精彩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觀念;探究;數學思想
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是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fā)展平臺;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發(fā)展;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究的學習方法;注重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等等。然而,這些理念的實現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逐步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為打造高效而精彩的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巧設有效問題,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而學生探索的前提是擁有一定的問題意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巧妙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能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滲透數學思想,提高解題能力
基本數學思想則是體現或應該體現于基礎數學中的具有奠基性、總結性和最廣泛的數學思想。通過數學思想的培養(yǎng),數學的能力才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數學思想的滲透,過于注重了解題技巧的掌握,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滲透數學思想,逐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逐步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下面以歸納推理思想為例進行簡單介紹,如,求證:1×2+2×3+3×4+…n(n+1)=1/3n(n+1)(n+2)。
證明:①當n=1時,左邊=1×2=2;右邊=1/3×1×2×3=2;左邊=右邊,命題成立。
②假設n=k時,命題成立,即1×2+2×3+3×4+…+k(k+1)=1/3k(k+1)(k+2)
則當n=k+1時,1×2+2×3+3×4+…+k(k+1)+(k+1)(k+2)=1/3k(k+1)(k+2)+(k+1)(k+2)=(1/3k+1)(k+1)(k+2)=1/3(k+1)[(k+1)+1][(k+1)+2]
所以,n=k+1時,命題正確,由①②得:當n∈N*時,命題正確。
該題采用數學歸納法進行證明,學生通過假設推理可以最終證明結論的正確性,而且,當學生真正明白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時,學生就可以輕松應對這一類試題,進而使學生的解題效率大大得到提高。
3.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高應用意識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當學生熟悉的情境被抽象成數學試題時,學生就會感覺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有關“概率”的知識時,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在一次足球預選賽中,某小組共有5個球隊進行雙循環(huán)賽(每兩隊之間賽兩場),已知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積分多的前兩名可出線(積分相等則要比凈勝球數或進球總數)。引導學生思考賽完后一個隊的積分可出現的不同情況種數為多少。這種類型的試題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將其引入課堂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更新以往的教學觀念,將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fā)展,最終,也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精彩而高效。
參考文獻:
袁輝.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9).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