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端良
摘 要 中國的問題,比哪里都復雜。這是某位偉人對中國問題做出的一個論斷。早在幾十年前,費孝通先生在他的代表作《鄉(xiāng)土中國》中就對中國社會進行了“鄉(xiāng)土格局”以及“差序格局”的定義。然而,直到現(xiàn)在,“差序格局”也對當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中國的法治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中國法律人,應當切實地去思考,在鄉(xiāng)土中國的法治困境面前,我們的貢獻在哪里。
關鍵詞 鄉(xiāng)土中國 差序格局 法治困境 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的問題,比哪里都復雜。這是某位偉人對中國問題做出的一個論斷。早在幾十年前,費孝通先生在他的代表作《鄉(xiāng)土中國》中就對中國社會進行了“鄉(xiāng)土格局”以及“差序格局”的定義。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社會的格局是鄉(xiāng)土化的差序格局,其間維系的是私人的道德,并由此形成了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tǒng)治等一系列傳統(tǒng)文化與制度。只不過,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產生了由血緣到地緣,從欲望到需要的變更,并引起了名與實的分離,由此也有了“鄉(xiāng)土社會”和“陌生人社會”之分,并帶來了一系列值得思索的問題,包括文字下鄉(xiāng)等等。這大概便是全書的梗概與脈絡,而差序格局也仿佛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在當代中國,差序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鄉(xiāng)村,也在城市。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就是從農村改造成城市乃至大都市的過程:我們的一個個經濟特區(qū),三十年前不過是一個個小漁村、小荒村;我們城市里生存的白領金領們,往上數(shù)兩三輩也都是他們當中某些人瞧不起的“泥腿子”;我們整個社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也拋不開傳統(tǒng)文化帶給我們祖祖輩輩的熏陶與滋養(yǎng)。
第一,從格局上來說,盡管我們的“陌生人社會”在城市中大致已經形成(鄉(xiāng)村,尤其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鄉(xiāng)村依舊是“熟人社會”),但差序的格局并沒有因此打破。我們的關系仍然像一張從中間鋪開的蜘蛛網,或者如一圈圈層層蕩開的水波,越靠近中心越密集,越往外則越疏。我們的制度建設采取了“拿來主義”與“中國特色”相結合的方針,但是我們的邏輯起點還放在類似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之上;我們試圖用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構建我們的社會,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嚴格地明白不平等的辯證法:我們在“顯規(guī)則”的制度自上而下的構建的過程中,我們心中的“潛規(guī)則”或許已經開始了從自身開始由里及表的盤算……或許,我們自上而下的改革無論在出發(fā)點、戰(zhàn)略部署、具體設計上都顯得完美無瑕,只是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差序格局這一阻礙的存在。
第二,從文化上來說,盡管“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說法過于偏激,但儒家思想無疑對傳統(tǒng)的中國人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儒家思想的政治藍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好,其修身之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好,還是其道德標高“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好,無一不是建立在“差等”、“親疏”的基礎之上。而這些思想能流芳千古,也是老百姓(人民群眾)選擇的結果。古往今來的統(tǒng)治者,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也有“以法為尊”的,但絕沒有“兼愛”、“非攻”的,也更不會接納老子那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眾生平等”的觀念。統(tǒng)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在心中都明白親疏之分,都普遍接納或者選擇了等級、差序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滋養(yǎng),這些文化已經浸入血液、深入骨髓。
我們常說,大公無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費孝通先生的研究來看,這句話或許應該打上一個問號。不僅僅如此,包括舍己為人、毫不利己等等都應該打上一個問號。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東西的難能可貴和稀有匱乏,才會為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所大力宣揚和極力傳頌。而真正符合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大概是當代中國法學界一直爭議不斷的并且到現(xiàn)在還懸而未決的“親親相隱”吧。
反觀當下的法治困境,執(zhí)行難、送法下鄉(xiāng)難、法律權威樹立難等問題一直得不到切實有力的解治,與差序格局的鄉(xiāng)土特色可以說密不可分。我們的立法者或許為了回避人情而把制度盡量制定的從表面上看權威公道,但在執(zhí)行中人情的力量卻是無論如何都回避不了的。這些問題并不是提高法律人自身素質,或者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就能解決的。而在于我們的法律有時阻礙了人民心中自己的“那桿秤”的評判標準,有時更加打破了人們心中對于正義、良善的個我理解,無論是守法成本太高,還是法治力量在“山窮水盡”的鄉(xiāng)村之中不被需要和認可,永遠繞不開的都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繞不開鄉(xiāng)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談到中國當下的法治及其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有人會指責體制不全,有人會歸因執(zhí)法不力,有人會談到文化、到的、體系、教育、懲罰等幾乎涵蓋整個人文自然社會領域的東西,仿佛整個社會都需要重新建構,人類亦需要滅絕再重生,這是十分荒誕的。當然,學者們有時會因為研究領域的局限或者出于悲天憫人的心懷提出了過于高的標準,但問題還是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解決的。正如我們不能因為司法獨立產生于三權分立的社會而作出中國無法實現(xiàn)司法獨立的斷言一樣,我們不能把任何問題都上綱上線到制度問題上。我們或許更應該像水流一般,至剛又至柔,但永遠會滋潤它流經的每一寸土地。我們的法律人,也應該少一些主義或流派的爭議,更加腳踏實地的深入實踐,深入研究,為解決中國法治建設的困境而奮斗。
蘇力先生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書的卷首便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貢獻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法律人應當深刻思考的問題。在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的格局中,我們的法治面臨著許許多多建設和改革的問題,但往往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因此,面對當下的法治困境,我們的法律人不妨換一種思維,更加謹慎嚴肅的審視當下中國依舊存在的“鄉(xiāng)土格局”、“差序格局”,為我們的法治建設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人民出版社,2008.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蘇力.法律與文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4]吳曉波.激蕩三十年[M].中信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