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錚 季永祺 張晨銘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3)08-000-02
摘 要 選取北京市6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360人作為實驗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調查出其日常的運動項目及運動時間,并根據一般和特殊活動因數法[1]計算出其每日總能量消耗(TEDD)情況,結合前期數據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我市大學生日常體育活動較少,運動能量消耗率低于10%的占36.1%,熱量收支情況,學生膳食結構中熱量收支不平衡的比例達到52.7%,熱量收支成負平衡(收小于支)的占25.2%,熱量收支成正平衡(收大于支)的占27.5%,35%的男生的熱量收支成正平衡,44.4%的女生的熱量收支成負平衡,體育態(tài)度方面84.4%的大學生認為需要一份合理的健身方案來指導其進行體育鍛煉。
關鍵詞 北京市 大學生 體育活動 體育態(tài)度
體育運動能加速新陳代謝,提高對各營養(yǎng)的要求[2],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統(tǒng)功能,提高神經、內分泌和免疫能力,改善亞健康狀態(tài),從而達到人體形態(tài)結構(體格、體型、營養(yǎng)狀態(tài)及身體成分)、生理機能(機體新陳代謝水平、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和抵抗疾病能力)、運動能力(跑、跳、投、攀爬等運動能力)的完好狀態(tài),提高大腦綜合分析能力,使人精力更加充沛,工作效率得到提高[3]。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選取北京市6所高校(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北京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的在校大學生360人作為實驗對象,每所高校各發(fā)放60份調查問卷,采取總體抽樣法每所高校抽取6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30人。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發(fā)放《北京市大學生日常體育運動狀況調查問卷》調查出其日常的運動項目及運動時間,并根據一般和特殊活動因數法[6]計算出其每日總能量消耗(TEDD)情況。
2.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 11.0軟件對各類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統(tǒng)計方法采用頻數分布分析。體育活動的類型和數量根據各種活動的能量消耗率[7]對照查詢計算,計算所需各類數據。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熱量消耗情況
通過對360名對象進行調查。記錄了對象每日內的體育活動情況,根據一般和特殊活動因數法[1]計算出其每日總能量消耗(TEDD)情況。
其中一般活動因數按照活動等級非常輕取2.0計算[8]整理結果統(tǒng)計如表1:
(二)能量消耗的構成
了解學生能量消耗的構成情況主要是調查分析學生們參與體育運動所消耗的熱量占全天總熱量消耗的百分比,這個百分比定義為運動能量消耗率。
公式:運動能量消耗率=全天體育運動的能量消耗/全天總能量消耗×100%
統(tǒng)計結果如表2:
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學生每日運動能量消耗率在15%以上的只占21.3%、在10%—15%之間的占42.5%、低于10%的占36.1%,
(三)體育態(tài)度調查
通過對問卷的整理與分析發(fā)現,被調查學生中,對體育活動感興趣的人數占86.1%,沒有興趣的人數占13.9%。調查中發(fā)現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繁重的學業(yè)是限制其體育鍛煉的根本原因之一。33.3%的同學認為是自身的懶惰原因限制了其體育活動。只有16.7%的同學認為身邊缺乏體育器材設施限制了其體育鍛煉。其中84.4%的大學生認為需要一份合理的健身方案來指導其進行體育鍛煉。
三、結論與建議
(一)日常體育活動較少
通過分析調查結果中能量消耗的構成,得出接受調查的學生每日運動能量消耗率在15%以上的只占21.3%、在10%—15%之間的占42.5%、低于10%的占36.1%,說明我市大學生日?;顒恿枯^少,大部分學生每周除了體育課之外很少有其他主觀的體育活動。
建議我市大學生不要養(yǎng)成懶惰的壞習慣,利用課余時間,增加主觀體育活動的時間。并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進行體育鍛煉,進而增加我市大學生的體質。
(二)健身方案的制定
通過對問卷的整理與分析發(fā)現,被調查學生中,對體育活動感興趣的人數占86.1%,沒有興趣的人數占13.9%。說明大學生對體育活動十分感興趣。調查中發(fā)現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繁重的學業(yè)是限制其體育鍛煉的根本原因之一。其中84.4%的大學生認為需要一份合理的健身方案來指導其進行體育鍛煉。
建議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健身方案來指導我市大學生進行日常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 Melinda M. Manore. Sport Nutrition for Health and Performance 2nd Edition[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1.
[2] 劉四,王俊蘭.河南省6所高等院校男大學生每日膳食營養(yǎng)和活動消耗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第C卷.第9卷第12期.
[3] 戴劍松,李靖,顧忠科,孫飆.步行和日常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的推算[J].體育科學.2006(第26卷第11期).
[4] 曹建民.運動營養(yǎng)與健康和運動能力[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1.
[5] 劉兆華,朱福武.運動營養(yǎng)學[M].武漢體育學院運動心理和保健康復系教材.1998.
[6] 姚鴻恩.體育保健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7] 楊忠偉.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9.
[8] 上海市營養(yǎng)學會編.營養(yǎng)百科北京[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