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瓊 趙秀華 段朝麗
關鍵詞:胃癌;辨證施護;體會
中圖分類號:R735.2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8-0075-02
胃癌屬中醫(yī)學“胃脘痛”、“積聚”、“噎膈”等范疇,由于正虛與邪實是其發(fā)病的兩個重要因素,以正虛多見,正邪相搏,邪勝正衰,胃失和降,氣機不暢,氣滯、血瘀、痰凝、邪毒郁久阻絡遏經造成胃部包塊的病變。因外邪侵胃,飲食失宜,勞累過度,情志失調等所致。以中、上腹隱痛或不適,劍突下可觸及包塊或壓痛,有胃病史,并伴有腹脹、納呆、消瘦、嘔血、黑便等近期加重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胃癌早期診斷,可手術治愈,無法實施根治術,配合化療、放療、中醫(yī)中藥等治療及合理有效的辨證施護,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少復發(fā),改善生活質量?,F(xiàn)將胃癌常見臨床證型及護理措施介紹如下。
1胃癌常見證型
1.1肝胃不和型胃脘脹滿疼痛,連及脅肋,噯氣反酸,呃逆反胃或見胸脅脹滿、納呆,舌質暗紅或淡紅,或見瘀斑,苔薄黃或薄白,脈弦。
1.2痰濕停滯型上腹有腫塊、脹滿疼痛,劍突下痞滿或胸脅悶脹,吞咽不順甚則嘔吐痰涎,口淡、納呆無味食少,腹脹便溏,舌苔白膩而厚或苔黃膩,脈弦滑。
1.3氣滯血瘀型上腹劇痛,痛有固定,胃脘脹滿刺痛拒按,固定不移,或可觸及腫塊,脘腹悶脹不欲食。嘔吐宿食或見黑便,口唇青紫,舌質青紫或有瘀斑,苔薄黃,脈弦或細澀。
1.4脾胃氣虛型神疲氣短,面色萎黃,四肢無力,不思飲食,食后胃脘不適或胃脘脹滿,惡心欲嘔,嘔吐后胃舒;或脘腹虛脹,形體消瘦,大便稀溏。舌質淡暗,舌體肥大可見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無力。
1.5脾胃虛寒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泛嘔清水,納食不化,四肢不溫,惡寒倦臥,大便稀溏或五更泄瀉,小便清長,舌質暗淡,可見齒痕,苔白水滑或白腐,脈沉細或沉緩。
1.6胃陰不足型胃脘刺痛或胃脘灼熱隱痛,嘈雜不適,饑不納食,口干咽燥,喜冷飲,大便干結。胃脘痞滿,嘈雜欲食,納食則痛,發(fā)熱不退,舌質紅降,苔少或苔花剝,脈細數(shù)。
1.7氣血兩虛型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消瘦,胃脘疼痛,可觸及腫塊,納呆或食后胃脹,低熱或盜汗自汗,唇甲色淡,舌質暗淡或淡,或見瘀斑,脈沉細。
2護理
2.1一般護理
2.1.1基礎護理保持病區(qū)環(huán)境安靜、整潔、空氣流通,溫度適宜,保證患者充足睡眠。根據(jù)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被,注意胃脘部的保暖,防受寒,加重胃脘痛。吸氧患者保證有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發(fā)熱患者,忌汗出當風。
2.1.2藥物護理中西藥內服、外包、直腸給藥合用,注意配伍禁忌。腫瘤的疼痛是氣滯、血瘀、痰凝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止痛給藥途徑有口服、肌注、外貼止痛貼、中藥貼敷穴位或痛處、直腸給藥等。給藥方法按WHO“三階梯”給藥,按時給藥,按需給藥,根據(jù)患者情況,個體化給藥。給予止痛藥的患者要注意監(jiān)測,密切觀察用藥后的反應,目的是讓患者獲得最佳止痛效果而產生最小的副作用,指導協(xié)助患者或家屬正確使用止痛藥。中藥湯劑宜濃煎,虛證宜久煎,溫服或熱服。實證宜涼服或溫服。為了增加療效,補益藥、健胃藥宜飯前服,服藥后2 h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
2.1.3辨證飲食護理(1)肝胃不和:常服疏肝理氣、合胃降逆止痛的柑橘、洋蔥、蘿卜粥、陳皮粥、佛手粥等。忌食土豆、紅薯、南瓜等脹氣之品及辛辣、生冷、肥甘食物,戒煙酒。(2)痰濕停滯:飲食宜健脾利濕,理氣化痰,寬中散結的茯苓粥、萊菔子粥、山楂粥等。忌食芋頭、紅薯等脹氣之品及辛辣刺激、生冷、肥甘食品。(3)氣滯血瘀:食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止痛、通便的食物,桃仁粥、木耳粥、蘿卜粥、木瓜、山楂等。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戒煙酒。吐血,便血應禁食。(4)脾胃氣虛:食健脾養(yǎng)胃,消食化瘀的茯苓粥、陳皮粥、薏苡仁粥;忌食辛辣、生冷、肥甘食品。(5)脾胃虛寒:食溫中散寒,溫腎助陽的生姜紅糖粥,吳茱萸胡椒粉粥,桃仁粥、茯苓粥等,忌食油膩辛辣、生冷瓜果等。(6)胃陰不足:食清熱解毒,益胃養(yǎng)陰的蓮子粥、百合粥、絲瓜鯽魚湯,梨、荸薺、白木耳、藕汁、廣柑以助藥效。忌食辛辣刺激、煎炸、戒煙酒等。(7)氣血兩虛:食氣血雙補,活血化瘀的桂園大棗粥,黃芪粥、當歸川芎排骨湯,茯苓枸杞子粥等。忌食辛辣、生冷、肥甘之品及戒煙酒。
2.1.4情志護理患者情志過激、過盛,影響機體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疾病發(fā)生和變化。要關心、體貼和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樂觀愉快情緒,積極配合治療,疾病早日康復。
2.2臨癥護理
2.2.1胃脘痛(1)加強心理護理,穩(wěn)定患者情緒,減輕疼痛。與患者進行交談,給患者聽音樂以轉移注意力。(2)隔姜灸大陵穴、內關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陰虛證、實熱證禁用。(3)活血化瘀止痛中藥外敷或濕熱敷、穴位貼敷患處。虛寒證給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吳茱萸和胡椒粉醋調成糊狀貼敷胃脘部或神闕穴、中脘穴等。(4)按揉足三里、中脘、內關穴等止痛,每穴30次,每日2次。(5)耳穴壓籽胃、脾、肝、神門、交感,隔日1次,雙耳交替。
2.2.2納呆、嘔吐(1)隔姜灸內關穴、足三里穴、神闕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陰虛證、實熱證禁用。(2)生姜、吳茱萸搗爛貼敷神闕穴,每日1次,每次4 h。(3)按揉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毎穴30次,每日1次。(4)耳穴壓籽胃、脾、神門、內分泌,隔日1次,雙耳交替。
2.2.3嘔血、黑便(1)穩(wěn)定患者情緒,囑其臥床休息,減少活動。(2)嚴密觀察嘔血、黑便的時間、色、質、量,立即報告醫(yī)生,做好搶救準備。(3)食清淡宜消化食物,食具有生血的香菇、木耳、大棗,補氣養(yǎng)血的山藥、藕、大棗、桂圓、瘦肉、雞蛋,補血止血的花生紅棗湯。
2.3并發(fā)癥護理
2.3.1出血的護理觀察患者嘔血、便血等情況,耳穴壓籽胃、脾、神門、交感止嘔。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穩(wěn)定患者情緒。多食補氣攝血之品黑木耳、紅棗、蓮子、扁豆、山藥粥、黃芪粥、人參粥等。
2.3.2梗阻的護理觀察患者腹脹痛、嘔吐、排氣、排便等情況,耳穴壓籽胃、脾、肺、大腸促進排便、排氣。鼓勵患者適當?shù)幕顒?,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排氣,減輕腹脹痛。
2.3.3胸水、腹水的護理觀察患者病情如腹脹痛、氣急、胸悶、呼吸困難、厭食、貧血、排尿、排便、排氣、等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緩解上述癥狀。
3體會
胃癌的病位在胃部,病性為正虛與邪實而致病,因虛而邪實,與肝、脾、腎三臟相關,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疾病。發(fā)病機理是臟腑本虛、飲食失宜、勞累過度、情志失調、外邪侵胃(攝入亞硝胺和多環(huán)芳烴化學致癌物)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邪毒停滯、痰濕聚集、胃失和降、津液輸布失調、氣滯血瘀等而發(fā)生胃癌。胃癌早期診斷,可手術治愈,無法實施根治術,給予姑息治療。胃癌化療效果不佳,若“防治并重”,可取得一定療效。如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保證充足睡眠。隨氣候變化增減衣被、注意胃脘部保暖。保持心情舒暢,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飲食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勿暴飲暴食,以軟爛為宜,營養(yǎng)豐富,按證候屬性進行飲食調護,按時準確服藥,按證候屬性進行服中藥指導。定期復查和隨訪,鍛煉身體,量力而行。晚期患者可在床上、床旁、病區(qū)適當行肢體的功能鍛煉如活動關節(jié)、按摩肌肉等,達到氣機調暢,增強機體免疫力及恢復肢體功能。
(收稿日期: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