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互聯(lián)網的使用已經越來越普及,并形成極其豐富廣泛的資源。網絡的開發(fā)和利用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正沖擊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本文就將以語文教學為例,來探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新課堂。
互聯(lián)網資源的加入使教師一方既可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也可提升自身教學水平,使學生一方既能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可以更加主動的投入學習,也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范圍,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將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恰到好處地結合,是當前語文教育教學探索的又一個方向。
一、新課堂下的教師教學之改變
(一)網絡資源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形式
語文教學內容是豐富多樣的,但是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往往講解形式單調,許多人物、事件、場景,常常只限于抽象界面,未能帶給學生以具體的沖擊力和感染力,這也是教學中的困難環(huán)節(jié)所在。
網絡的廣泛應用將改變語文教師長期形成的語文教學習慣,迫使語文教師思考語文教學改革,進行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研究與改革,形成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布魯納認為:“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所有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媒體?!本W絡資源中有大量豐富的圖像、視頻、朗誦等多媒體資料,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人的認識活動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這是人類認識過程要遵循的一般規(guī)律。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獲取更多信息的有效方法。
教學媒體的豐富能夠大大改變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單調講解形式,補充文本空白,突破文章的抽象界面,使文章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也使課堂的層面顯得更加立體,這樣的形式也更容易讓學生走入文章的情境中去,增加課堂的吸引力。
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榮國府復雜的布局在學生的思維中容易混成一團,這時就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圖像、視頻等資源,將榮國府的結構示意圖向學生展示,以黛玉的行蹤為線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榮國府的莊嚴與氣派。
再如此文中王熙鳳的出場,作者寫得精妙絕倫,而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對這一場景的處理也是非常到位的,如果二者相輔相成,會使這一場景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會對王熙鳳鮮明的性格特征產生更加強烈的感受。
這些在網絡中能輕松搜索到的資源如果能有效整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對這篇經典課文產生極大的興趣,使課堂教學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此外,《雷雨》的課文和《雷雨》的話劇演出、《肖邦故園》和肖邦的音樂,唐詩宋詞和名家朗誦……課文與網絡資源相輔相成,可以對網絡資源充分利用,提升教學效果。網絡資源滲透下的語文課堂內容可以更加完善,教學方式可以更加多樣。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網絡資源的使用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網絡資源的使用畢竟只是課堂的輔助手段,不可喧賓奪主,甚至完全替代老師的講解;其次,網絡資源的使用要恰當,不能為了增添課堂的趣味或氛圍,找一些可要可不要的材料來浪費時間,更不能以錯誤的資料使學生曲解文章;第三,網絡資源中多媒體資源的使用不能剝奪學生的想象力,文字的魅力是不可輕視的,所以多媒體的使用也要盡可能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
(二)網絡資源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網絡資源的共享性有益于教師知識儲備的增加。
在語文學科中,語文教學涉及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各方面的知識。對語文教師“學者”身份的要求也越來越明顯。這種情況下,豐富的網絡資源便是語文教師手邊的一部多功能“詞典”。
語文網絡資源,就是那些可以為語文教學服務的,可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教學資源。平時在瀏覽網頁和網站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做一個有心人,將可能對教學有幫助的資源進行收藏、整理,在合適的時候拿來使用。
網絡資源像海洋一樣寬廣無限,所以在使用網絡資源時,教師也需要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標準對得到的各種信息進行過濾、分析、處理,辨別有益的,去除無用的,并根據教學需要,在備課時將需要的教學資源靈活組織和編排,形成富有教學個性的教案,在授課時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教學特點。
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也有益于教師教育科研理論水平之提高。
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教育的不斷進步,需要教師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繼續(xù)教育也成為對教師的新的要求。教師教學思想的成熟,教學方法的科學化,都離不開教師教學理論水平的提高?;诰W絡資源的共享性,各種形式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訓使教師培訓形式豐富和便捷起來,網絡化電子圖書館也有助于豐富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和內涵。
另外,各種教學資源庫所提供的平臺可以使教師共享一些優(yōu)質課視頻、某些知名教師對某篇文章的講解、分析等等,時間和地域將不再成為交流的障礙,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可以滿足教師個性化的終身學習需求,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比如現(xiàn)在江蘇省語文優(yōu)質課比賽就已經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同步,這就為許多不能到場的老師提供了更為方便的學習平臺。
二、新課堂下的學生學習之改變
(一)網絡資源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說起學生上網,我們不能“聞網色變”,畢竟堵不如疏,如果能將學生向有益于學習的一面引導,網絡資源也能彌補課堂上時間、空間的局限,將教學效果最大化發(fā)揮。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常常是作者簡介、背景補充、課文分析等,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卻覺得千篇一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改的呼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事半功倍。
比如,對于作者簡介、背景補充等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獲取,學生同樣可以做到,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的知識,往往會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在高二《史記》中有《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兩篇課文,為何一代霸王最終烏江自刎,而小小亭長最終開創(chuàng)了影響深遠的大漢王朝,學生對此會很感興趣,如果讓他們自己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去進行相關拓展閱讀,可以比老師單純的講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更好效果。
再比如,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和提出靈活多樣的研究性課題,培養(yǎng)自己探究問題的精神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鉀Q一個問題也許不難,但是能否提出新問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則是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足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所需要的底氣,且增進學生彼此間的交流。這樣便可以使課堂教學模式由單一的“講解——接受”式向“研究探索”式發(fā)展。以往的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具體的講解課本的教學內容方面,現(xiàn)在則可以將重點放在使用哪些方法,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獲取知識上。
(二)網絡資源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學生可以通過對網絡資源的運用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通過對網絡資源的運用增加了自己的閱讀量。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欠缺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閱讀量太少,語言積累不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加大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獲得較豐富的語言積累,顯得尤為重要。但這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學生在文字的天地里受到熏陶感染,得到鼓舞激勵。隨著互聯(lián)網,特別是校園網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它必將為學生的延展閱讀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閱讀天地。
互聯(lián)網可以超文本鏈接的形式呈現(xiàn)閱讀材料,同一主題下可以有多種選擇,閱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閱讀興趣和目的進行選擇閱讀。
在蘇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都是以相關專題將課文進行組織和歸類的,比如“月是故鄉(xiāng)明”“珍愛生命”等等。但是專題中的課文畢竟是有限的,在專題的相關關鍵詞的引導下,學生完全可以進行更多的拓展閱讀及寫作,使自己對相關專題的理解更加到位。
實際上,圖像、視頻等閱讀材料也是一種聲像閱讀,可以進一步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這種聲像閱讀已經成為現(xiàn)在語文教學課堂改革和教材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不過,網絡資源也體現(xiàn)出良莠不齊的一面,這時,網絡資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要注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根據學生不同的閱讀基礎和閱讀興趣指導學生閱讀,利用自主學習、互助協(xié)作等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并建立一定的評價機制,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合理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可以為教師和學生營造出一種嶄新的教與學的環(huán)境,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因為教學不再是枯燥的一言堂,教學也可以生動和富有吸引力,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在良好的氛圍中被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新課堂必將突破課堂狹小的教學空間,變得更加廣闊而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