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川
基層干部是惠民政策的“代辦員”,是群眾矛盾的“調解員”,是和諧社會的“助推員”,所從事工作雖繁雜瑣碎但舉足輕重。不少基層干部在處理低保、社保、征地拆遷等涉及利益糾紛的問題時,容易被利益受損方誤讀,造成“上級不滿意、同級不配合、群眾不認可”的狀況。因此,要當好一名基層干部,必須緊扣群眾脈搏,準確把握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愿,在服務群眾中贏取支持和信任。
要接“地氣”,密切聯系群眾?;鶎痈刹肯禄鶎?,駐村入戶,聽言納諫,有助于增進群眾感情、掌握真實情況、提供決策參考。但有的干部距離群眾遠、情感基礎差、缺乏親和力,有的沒站好角度、不了解實情、接不上“地氣”,這些都會導致執(zhí)行政策走樣、落實措施生硬。唯有主動接好“地氣”,才能把準基層需求,讓群眾滿意。一是要帶“真情”。就是要身臨其境、親臨一線與群眾多交流、多互動,感同身受、原汁原味了解基層實情,尋求感情共鳴。二是要有“真心”。要注重細枝末節(jié),看一看群眾的冷暖,聽一聽群眾的怨氣,摸清群眾需要什么、期盼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三是要討“真經”。經常聽取偏遠地區(qū)、困難地方群眾的呼聲,多總結化解矛盾和解決困難的經驗。
要聚“財氣”,推動經濟發(fā)展。一些基層干部存在觀念保守落后、小農意識濃厚、創(chuàng)新精神不足、坐而論道等現象,這些都是經濟發(fā)展的障礙,必須解放思想,破舊立新。一是要富腦子。圍繞文化、政策、技術等內容深入學習,掌握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學會研究分析市場,增強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二是要想法子。摒棄經濟發(fā)展中花錢靠“化緣”、辦事靠“支援”的落后觀念,要多出主意、多想辦法,因地制宜為群眾提供產業(yè)發(fā)展的良策和惠及民生的服務。三是要探路子。要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情況,理清思路,從產業(yè)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環(huán)境優(yōu)化等方面找準經濟發(fā)展路子,幫助基層群眾找到增收致富的經濟實體。
要揚“正氣”,保持作風純潔。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中央提出了八項規(guī)定,市委出臺了實施意見,基層干部要以此為契機,將作風轉變內化為精神追求和工作習慣。一是樹導向。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自身作風的“一把鋼尺”,通過辦實事、幫民富,把“群眾崗”變成自己的“責任田”。二是重實效。要落實民情收集與定向反饋、群眾需求與組織服務的機制,通過完善文體娛樂設施、開展精神文化活動、群眾參與民主決策等方式增加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渠道,實現組織服務與群眾要求“無縫對接”。三是樹口碑。要有訪民苦、解民難的務實作風和愛民情懷,始終將群眾放在第一位,治好“衙門病”,多點“泥土氣”,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指數”。
要除“濁氣”,做到清正廉潔。一些基層干部存在特權思想、精神懈怠、奢靡腐敗等痼疾,這些“濁氣”嚴重影響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地位,必須徹底清除。一是尊重群眾作表率??刹扇」_廉政承諾等方式,主動接受群眾監(jiān)督,破除群眾“逢官必疑”的心態(tài)。同時,要引導同事之間多開“廉政灶”,引導家屬朋友當好“廉內助”,樹立清正形象。二是依靠群眾作決策。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政策,都要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要把大多數群眾利益考慮周全,因地制宜制訂措施。要規(guī)范操作、陽光操作,提高透明度,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三是動員群眾作監(jiān)督。在充分發(fā)揮組織評價基層干部作用的同時,積極引進群眾評價機制,讓群眾對干部工作方法、群眾觀念、作風表現等方面進行監(jiān)督和評判。
我們要將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最高標準,找準穴位、抓住要害、把住關鍵,用“刮骨療毒”的決心解決問題,就一定能提升基層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作者系中共豐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