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摘要】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自身和社會的發(fā)展尤為重要,而小學語文具有強烈人文色彩的特點,讓教育者可以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滲入到其中,在日常教育中達到培養(yǎng)目的。本文研究了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現狀及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四個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 人文素養(yǎng)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23-01
一、培養(yǎng)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必要性
1.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提出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而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不僅要教給他們基本的知識技能,更重要地是教給學生應該如何“做人”。缺乏人文素養(yǎng)就意味著社會的發(fā)展失衡,也必將影響社會的長遠發(fā)展。新課程改革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也提出“整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因此,在社會物質條件不斷提高,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強勁的時代,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將會是教育的主要出發(fā)點。
2.小學生階段的心理狀況要求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集中在7-12歲,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叛逆心理也逐漸增強。同時學生有很好的記憶力和接受能力,逐漸地對所接觸的事物在大腦中留下印記,在潛意識中指導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因此,在這個階段,如果放任學生自由發(fā)展,不進行素質培養(yǎng)的引導,學生很容易會養(yǎng)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觀念。所以,小學生階段的心理狀況要求教師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3.人格在物質社會中的扭曲更加要求人文素養(yǎng)
在當代,人們開始傾向于用物質條件來衡量生活品質,這一評價標準刺激人們不斷地去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從而弱化了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人們丟失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A教育就是要教給學生生活的意義,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讓他們通過主觀能動性去探索生活。但目前的教育總是忘卻去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和規(guī)劃人生的能力,這樣的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勢在必行。
二、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現狀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發(fā)現當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狀況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了解狀態(tài)。在平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雖然教師在教學中或著重強調知識點的重要性,明確要求學生去理解并掌握。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了解狀態(tài),缺乏系統學習。豐富的人文知識是進一步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保障,是學生得以建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因此,對人文知識淺顯粗略的理解阻礙了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學生助人為樂意識較強,但包容心較弱。目前語文教材的選材傾向于用故事的形式教授學生主流和正確的道德觀念。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本身表現出對友情的渴望,喜歡與人溝通并主動幫同學解決遇到的問題,因此,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樂于助人。但當其看到其他同學取得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時,很多學生對此表示不高興,也就是包容心較弱。因此,教師應該時刻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動態(tài),改變教學側重點,培養(yǎng)學生沒有完全理解和吸收的做人方式。
3.未建立強大心理素質,情緒波動較大。不良情緒包括焦慮、恐懼、抑郁等,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揮,如果焦慮不安就會無心學習、左顧右盼。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在考試前表現出焦躁不安的情緒,害怕自己在考試中發(fā)揮不好,因此在復習時傾向于走馬觀花,甚至會花費時間去了解其他學生的復習狀況,嚴重地影響了對知識的系統學習,繼而帶來不滿意的考試結果,產生惡性循環(huán),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
三、如何應用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不同于其它學科,是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的基礎性學科,它不僅著重于教給學生閱讀能力及認知能力,還可以在此過程中灌輸人文價值和人文底蘊。但目前小學語文教育偏向培養(yǎng)應試能力,教師并沒有主動建立語文與“做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將語文教育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結合起來,筆者提出以下四個建議:
1.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養(yǎng)。處于兒童階段的小學生并不能在閱讀中完全理解文章所傳遞的人文精神、思想和情感,深層地把握更多信息點還要依賴于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通過巧妙和生動的方式傳遞文字的潛在意義,即使是在認字這個基礎環(huán)節(jié),不同的表達方式帶來的理解效率完全不同。
2.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在授課之前,教師應充分地備課,利用一些幽默故事或有懸念的小問題等,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不要直接地教授知識,給學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時間。
3.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并與實際相結合。通常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師應該帶領著學生層層深入,解讀文字背后隱含的人文思想,并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主動引導學生建立假想情景,交流自己在面對相關問題時的心理活動和處理方法,教師在進行一番肯定及表揚后,傳授更加正確的認識方式,最后引入相關的故事,讓學生有更加切實地感知。
4.利用板書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黑板是學生整日必須面對的,同時也是教師使用最頻繁的教學工具,如果教師可以在認真板書的過程中展示出結構美,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觀念。語文教學可以用千變萬化的語言來表達,擁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教學語言會讓學生體會到語言之美。而復述可以讓學生練就有條理和邏輯性的思維,朗誦會讓學生在抑揚頓挫中培養(yǎng)細膩豐富的感情。這些教學手段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對真實和簡單美的追求。
總之,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十分重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學教授學生豐富的人文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建中. 淺談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10(02)
[2]王菊. 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J]. 學生之友(小學版). 2010(03)
[3]任迎明.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J]. 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011(11)
[4]王澤輝. 以語文為媒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之淺議[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