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東雨
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在小升初免試入學之前,“走后門”、“找關系”的變形已經(jīng)上演,這些變形穿越小升初改革前后,在權力與金錢的作用愈加明顯的現(xiàn)代,日益成長。
變形前傳
從1980年代開始,原國家教委多次下文要求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劃片就近入學,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給小學生減負。
直到1997年,上海才首次全市執(zhí)行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北京晚一年,在1998年真正全市執(zhí)行免試就近入學。
小升初游戲規(guī)則雖然徹底改變,但當年的潛規(guī)則—成績不過關,托關系走后門卻被一脈相傳。
政府也為此發(fā)過一道道禁令。
1995年上海市教委《關于進一步開展治理中小學亂收費的通知》提到,“……群眾仍有反映,與入學掛鉤的亂收費也未完全制止”。
通知中“五不準”措施第一條就是“嚴禁將捐資助學與入學掛鉤,堅決杜絕以錢買分,以錢買學籍,以錢選擇學校的現(xiàn)象?!蓖ㄖf,上海治理中小學亂收費已持續(xù)多年。
1996年,上海市教委《關于進一步開展治理中小學亂收費工作的意見》,開篇第一句寫道“1995年本市治理中小學亂收費的工作雖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但與入學掛鉤的亂收費尚未完全制止……群眾仍有反映?!?/p>
1996年的“意見”將1995年“通知”的“五不準”發(fā)展為“五不準、五統(tǒng)一和四監(jiān)督”,其中相應條款與前文表述一字不差。
但1996年在治理措施上,加了句“加強對招生工作的監(jiān)督檢查,嚴肅查處以權入學的‘條子生和‘關系生。”
“意見”呼吁各級領導干部支持中學招生工作,“自覺做到不批條子,不打招呼”?!皩︻I導干部利用職權為其子女、親友等擇校的,以及學校錄取中與贊助掛鉤的,一經(jīng)舉報或發(fā)現(xiàn),堅決予以嚴肅查處?!?/p>
全國各級教育部門發(fā)出的此類禁令,一脈相承,持續(xù)至今。僅以2011年7月北京市教委《關于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的意見》為例,該意見要求“嚴禁在義務教育階段以任何名義收取擇校費、報名費和借讀費?!薄皣澜栀Y助學與學生入學和招生錄取掛鉤,嚴禁向學生收取與入學掛鉤的任何費用?!?/p>
2006年,新版《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全國廢除小升初考試,實施免試就近入學。
免試就近入學,是一種政策進步。但優(yōu)質校依然緊缺,薄弱校依舊薄弱,家長、學生、學校都有優(yōu)中選優(yōu)的強烈動機。
畸變
1998年,北京實行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時,取消了重點初中;重點中學初高中一起的,原則停止招初中新生或只招免試就近分配的小學畢業(yè)生;取消了“市級三好生”、“金帆獎”、“銀帆獎”保送升初中制度;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取消擇校生。
但中國的現(xiàn)實是,教育資源(數(shù)量與質量)配置并不均衡,初中名校、牛校資源依然緊缺。對學生來說,好初中意味著考入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的更大幾率。對初中名校來說,優(yōu)質生源意味著高升學率的保障。
這種前提下,最公開、公平的手段—電腦派位,遭到了冷遇。
家長、學生、優(yōu)質校都不能接受這一聽天由命的分配。
據(jù)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2年發(fā)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擇校熱調查》,從1998年開始,電腦派位經(jīng)過約三年的“蜜月期”后,開始受到質疑?!皩W校差距過大,又廣開各種擇校渠道,許多重點名校明確拒絕接收電腦派位生,致使這一政策日漸萎縮?!?/p>
據(jù)上述調查,普通學校承擔了大部分的派位生,學校越好,派位比例越小。2010年東城二中分校、五中分校的派位生比例僅為6%,2011年西城七所名校首次招收派位生比例僅為10%左右。
電腦派位不招人待見,其他入學途徑則八仙過海、玄機暗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08年一項小升初機會平等狀況調查顯示,30個城市中,太原墊底,北京次之。該機構2010年同題調查,35個城市中,倒數(shù)第一二名仍是太原和北京。
禁令
小升初變形之一大特征,將免試入學的規(guī)定,演變?yōu)樾枰鞣N變相考試。禁止變相考試,就成為教育部門每年的規(guī)定動作。
2000年1月,教育部《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要求“任何初中入學、招生不得舉行或變相舉行選拔性的書面考試。”
一周后,北京市教委轉發(fā)教育部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未經(jīng)教育行政部門審批,面向中小學生的各種競賽活動……任何初中入學、招生不得舉行任何形式的書面考試?!?/p>
類似政令,十年前后,沒有區(qū)別。
2009年4月,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要求,“不得違規(guī)提前招生和舉行任何形式的選拔性考試。制止各種學科競賽、特長評級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錄取相掛鉤?!?/p>
至少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北京市教委每年都會例行發(fā)布一份小升初工作指導文件。
十多年來,這份文件一直秉持的工作“三原則”是: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和就近入學;堅持以區(qū)縣為主組織實施;堅持公正、公平、公開。
十多年來,這份文件一直強調“嚴禁在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中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測試和面試選拔學生,嚴禁將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作為入學依據(jù)。嚴禁違規(guī)收取任何費用?!?/p>
此外,教委還會專門表態(tài)、下達禁令。
2005年,教育部下令公辦學校不得舉辦奧數(shù)班,義務教育招生不得參考奧數(shù)證書。當年,北京市教委年叫停了“迎春杯”數(shù)學競賽。時隔6年,北京市教委又叫停另一數(shù)學競賽“希望杯”。
2009年,北京市教委表示,小升初不得掛鉤奧數(shù)、英語等成績。當年,北京市教委還下達了《關于進一步治理利用培訓機構選拔學生干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秩序行為的意見》。
2010年初,北京市教委嚴令叫停占坑班,教委領導通過媒體表態(tài)要徹底清理占坑班。
2011年7月,北京市教委《關于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的意見》要求,“任何學校不得以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開展實驗研究等各種名義,舉辦或變相舉辦重點班,并以此測試、選拔學生?!?/p>
然而,無論是數(shù)學競賽還是“坑班”,它們能夠存在的關鍵是名校借此選拔學生,這種選拔行為本身即使違規(guī),但檢索公開報道,從未有任何名?;蛎PiL因從數(shù)學競賽或“坑班”中錄取學生而受到處罰。
2012年,北京市教委舉行新聞發(fā)布會,表示要采取四項措施堅決治理奧數(shù)成績和升學掛鉤,重申三個禁止。
在北京市教委持續(xù)禁止變相考試的同時,關于共建生的條款僅在2003年至2007年的小升初文件中出現(xiàn)過。一貫表述是“規(guī)范共建行為,嚴格控制共建學校的校數(shù)和其接收共建單位職工子弟的人數(shù)?!?/p>
而共建學校的名單和共建生的數(shù)量,因為從未公布,監(jiān)督也幾乎無處下手。
關于條子生,在北京市教委《關于我市1998年初中入學辦法改革推進情況的報告》中出現(xiàn)過—是六條對策和建議的最后一條,“建議市有關部門將‘不準寫條子擇校納入黨風廉政建設有關規(guī)定?!?/p>
時至今日,條子生幾乎是諸多大城市公開的秘密。
就此,教育部門最近10多年的小升初禁令史,也變成10多年禁令失效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