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秀軍
自新課改以來,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特別是學校,都非常重視“如何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從觀念轉變、備課改革、問題導學、學習小組、展示對話,到課型創(chuàng)新等教學方式都做了深入的探究,有益的嘗試,具體的安排。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高中的語文教師,在建設高效的語文課堂方面也應積極地探索,要改變以往的舊模式,老方法,要推陳出新,重審自己的角色。
我們知道,新課改要求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改“以教為本”為“以學為本”,要想出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設計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要從簡單的“滿堂灌”轉化為“問題中學習、學習中討論、討論中展示、展示中對話、對話中指導,指導中訓練、訓練中歸納、歸納中延伸”。這個時候老師不在是主角了,要集中學生的智慧,讓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課堂中。學生才是高效課堂的主角。教師應該解放思想,還學生以自由,給課堂以高效。
針對語文的學科特點,在新課改背景下,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學要素關系的調整,尤其是語文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調整。確定下來的“以學為本”的方針,要求語文老師角色從課堂的主講者到新課堂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角色的轉換要得體,把握的尺度要準確。要讓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靚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牢牢掌握住語文知識。
如:在教授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詞中,語文老師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先自主學習:1.詞、詞牌、題目的基礎知識。2.收集毛澤東的生平事跡,為理解該詞提供背景資料。3.收集中國古典詩歌中關于“秋”的經典句子。4.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把以上知識點搞出來,形成小組問題資料。然后請2-3名學生展示其學習效果。把收集起來的詩句擇優(yōu)抄錄在黑板上,讓學生分別把抄錄的詩句和毛澤東詞反復誦讀,對比誦讀,把握各種關于“秋”的詩句所含的情感。然后再根據情感和教師的誦讀指導,再讓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情感含義。特別是毛澤東詞的誦讀。要讀出“湘江秋景”的美麗,讀出毛澤東情感的大氣、豪氣。接著讓學生自我探究:根據毛澤東詞的內容,繪出一副偉人站在湘江橘子洲頭的圖景。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代表,展示圖景,教師在整合信息,指導學生進一步把握該詞的情感。最后布置探究作業(yè):對比閱讀,《沁園春 長沙》與《采桑子·重陽》,真正讓學生做到當主角,成主體。
建設高效的語文課堂,真正的實現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勇于探索,積極嘗試,認真教研,爭取早日建立與新課改相適應的高效語文教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