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忠利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搞好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梢哉f,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歸根到底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要求,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培養(yǎng)不出高素質的學生;沒有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就很難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需要從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教育素質三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農村教師的思想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激勵每一位教師全心投入去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追求。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
現(xiàn)在一些農村教師的教育思想還相對陳舊,擺脫不了“一好代三好”的觀念。一些學校領導也往往以學生成績的高低來評價教師的工作。因此,必須從領導做起,轉變觀念,下大力量搞好教師思想素質提高工作。如選派教師到外地觀摩學習,聘請一些具有專業(yè)經驗和前沿理念的專家教師到校指導、講課,樹立素質教育教師典型,重視學生的評教意見,加強對《中小學德育發(fā)展和改革綱要》、各科課程標準及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習,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形成和完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奠定學生素質教育開展的思想基礎。
二、提高農村教師的文化教育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
近幾年來,許多農村教師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做出了積極努力,但還遠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這里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農村教師要從單純的學歷達標中走出來,追求對現(xiàn)代文化科學知識的真正掌握。我們的教學,從學生對知識的獲得看,追求的不應僅僅是一個個互不聯(lián)系的知識內容,而應是一個有序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農村教師要從所教學科知識的局限中走出來,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科學知識。除了具備所教學科知識,教師一定要基本掌握其他學科以及開展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相關知識。
一部分農村教師沒有經過正規(guī)師范的學習,是由當地土生土長的高中畢業(yè)生選招上來的。雖然他們后來在不同程度上參加過各種培訓和函授,但是知識的系統(tǒng)性還有待完善。為此學校應該注意經常督促教師進行繼續(xù)進修,對本學科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學習與鞏固,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教育素質,保證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
三、提高農村教師的道德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動力
教師素質的關鍵是師德,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光輝事業(yè)。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教育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無法替代的。
教師要樹立理想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教育觀念,使學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考、如何適應社會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靠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就可以上課教學,以及“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師資模式顯然已不能滿足現(xiàn)在的要求。新型農村教師應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扎實的教育科學知識和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具有靈活適應科學技術和時代變化的綜合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用最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提升自己,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
領導的適時談話,是提高教師道德素質的好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進行個別的、親切友好的、推心置腹的談話,這是校長對教師做工作的主要方法。所以,領導經常與教師探討工作中的對錯得失,了解教師日常生活中的苦與樂,對于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協(xié)調關系,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有很大的積極作用,能夠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
師德,是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xiàn),需要培養(yǎng),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師的自我要求。許多農村教師都在困難的條件下用行動詮釋著師德的高尚,值得我們去學習。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