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敢鳳
貴州望謨縣新屯村,它身居山地,卻有著別樣的風景。
這是一片奇特的大山里的土地。它沒有遮天蔽目的樹木,“落九天”似的飛瀑,沒有承載歷史印記的古道,也不是“小橋流水人家”似的小家碧玉村落。這個新屯村,它的前面,小河與青翠的大壩相依:遠處,山嵐隱現(xiàn)。這樣的境界,是很難與“飛鳥不通”的黔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它確確實實就在望謨縣東北面10公里處。
人生是快樂的,也是疲憊的。這里可是靈魂棲息的佳處。如果徜徉在小河旁,在田間,恰好又碰上時機,即有天籟般的歌聲、琴聲從遠處傳來。器樂也就那么兩三種,悠揚婉轉(zhuǎn),不著意夸飾而動人心弦;歌聲純凈如清風,如山泉,遠離令人厭惡的矯揉造作。如果循聲而去,就會在并不寬大的壩子里,沒有任何刻意鋪排的樹下,隨意擺下那么十幾張凳子,十幾個演員,幾把二胡、月琴,幾支笛子、一臺舊揚琴,便是這個村樂隊的全部家當。歌者也并不都是妙齡美女。她們中的多數(shù)人嘗盡酸甜苦辣,滿臉滄桑。她們不一定知道“言為心聲”這樣的古訓(xùn),卻知道只有從心底里流出來的情意才是真正的歌;聽者不一定有白樂天的經(jīng)歷和感受,也會動容。如果滯留片刻,便會有熱心人向觀者述說這個小表演隊的不錯成就。講到精彩處,人們會驚嘆于他們的自編自導(dǎo)自演能力,驚嘆于外界對他們的高度認同。中央電視臺《鄉(xiāng)土》、《走遍中國》、《遠方的家》欄目組、北京電視臺《奧運頻道》欄目組、云南羅平縣文化局等多家傳媒及法國旅游團、寧波企事業(yè)團體曾對他們進行專程采訪,重要媒體多次有他們的畫面和聲音。
這是顯現(xiàn)于外的文化景象,比較深層的部分不聲不響地藏匿在小樓里。村老年活動場所使用的是一棟溫馨的小磚樓,辦公和文化展覽兩用,經(jīng)濟發(fā)展、民間體育競賽成果和文學、藝術(shù)作品互相輝映,圖片、書法琳瑯滿目。王凱書法條幅“獨上蓮花攬明月,還將槲葉補秋云”,意境高遠、飄逸,運筆功底深厚,卻自然流暢,讓人眼前一亮。
我國第一部文學作品——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采自東至山東,西至陜西,南至江漢流域,北至河北,包括15個小國這樣寬闊的地域,全本305首。而這本新屯村獨家出版、裝幀精美的《新屯村詩詞選》,2000首詩詞,作者不出本村,實不多見!
樓里有圖書室,不僅有普通讀物,還有《明清貴州700進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茅盾的《子夜》等著作。原望謨縣長新屯鎮(zhèn)人羅錦峰?!缎峦痛逶娫~集》出版題字云:“夢尋詩句久浸曉,神步聯(lián)詞常未歸”,描繪了一幅閑適散淡、儒雅十足的吟者畫像。這樣的吟者,即新屯村的耕耘者。他們是一手播撒種子、一手拿筆的新時代農(nóng)民。文學來自底層,勞動者不僅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財富,同時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他們是文學藝術(shù)的主人。新屯人不過是再現(xiàn)歷史的本來面目罷了。
村委會辦公樓里,錦旗、獎狀目不暇接,對面是村文明活動中心六角亭,古色古香,給新屯村增添了不少色彩。
文化是歷史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前進的足跡,是智慧的濃縮,更是新屯人興旺發(fā)達的深層原因。新屯人不相信命運,只相信科學,相信知識,相信付出和奮斗。至今,一個700多戶的新屯村,先后走出去博士生1人,后來成為博士生導(dǎo)師:碩士研究生6人,大學本科32人,大專生77人。無須多說,也知道他們早已把落后和愚昧拋在后面了。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