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志敏
1992年08月17日,原國家教委下發(fā)《國家教委關于初中畢業(yè)生升學考試體育試點工作的意見》。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出臺。至此,全國各地初中畢業(yè)生升學體育考試便陸續(xù)成為一門中考必考的應試科目。不過,極具諷刺意義的是,國家教委和國務院的初衷是為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改變學生只重視學習,不重視體育鍛煉的不良現象,然而這卻讓體育成了一門正兒八經的應試課程。如此,不僅沒有絲毫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反而又大大地增加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壓力,引起了學生家長和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據筆者所在地區(qū)的調查,大部分學生家長對體育應試均持堅決反對態(tài)度。不僅如此,還促生了其他不良的問題。
本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相信學生和家長會很支持,但體育鍛煉能拿考試分數來衡量嗎?筆者以為,目前初中生升學中的體育應試至少有以下不合理因素存在:
一、設置體育課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增強體質,抵御疾病嗎?可如今的中考把體育當成一門考試課,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身體素質,這樣正確嗎?我認為,體育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更是一項鍛煉學生身心的活動,是磨礪學生意志的一種方式。學校開始體育課進行體育鍛煉也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學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使其能更好地承擔起學習和工作的重任。而如今片面地將體育作為應試考試,成了許多學生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枷鎖。試問:確定健康身體的指標是什么?難道就是體育應試的得分?難道千米跑3分20秒的學生就會比3分50秒、或4分的學生更健康嗎?!現行的體育考試分數讓學生的體育鍛煉異化成了體育竟技,失去了其作為非專業(yè)體育者以鍛煉身體為本的本意。
二、初中學生尚處于身體發(fā)育階段,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營養(yǎng)水平不同,將導致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試想,這樣的考試,對不同經濟條件,不同身體狀況的學生來說,公平嗎?況且如果缺乏營養(yǎng),越鍛煉,身體也只會越吃不消,可是如今為了考試的高分,絕大部分學校在中考前讓學生強化考試項目的訓練,這樣做對他們的生長發(fā)育有好處嗎?我們知道,初中學生大多還是在12-16周歲范圍內的孩子,這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均不成熟,而且這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吃過什么苦,因此過強的鍛煉,不僅達不到增強體質的目的,而且必然使他們產生畏懼心理、直至產生嚴重的抵觸心理。
三、體育應試的標準過高,不切合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嚴重喪失公平公正。生物科學告訴我們,因個體素質、遺傳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個體其體育的極限是有很大不同的。有些人適合長跑,但其舉重可能很差,有些人適合打藍球,可能他足球卻踢得很爛,再怎么練也不行!正因如此,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達到一個應試標準。如筆者所在地漢中的中考,考試科目為:測量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握力,50m短跑。這種考試更是讓人無語,它忽視了一個最大的人的個體因素問題:身高體重受遺傳營養(yǎng)的影響很大;有些發(fā)育遲緩的學生,依然那么小巧無力,根本就跑不快;而發(fā)育較早的學生,腿長身體壯,明顯的占有很大優(yōu)勢。試想,他們的分數有可比性嗎?顯然這對每一個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體育中考不應以不合理的應試制來衡量學生的身體素質,而應探討更合理、更公平、更人性化、更適合正處發(fā)育成長階段青少年身心特點的鍛煉機制和考核機制,不要讓體育也走進應試教育的怪圈。這種嚴重變味的體育應試,應當引起我們黨和國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關愛孩子、善待孩子就是關愛我們祖國的未來,上級主管部門應當積極研究,盡快采取強有力措施,正確引導學生認識體育的意義,解決目前存在的為應試而應試的應試體育,讓體育鍛煉成為一種學生健康的力量,快樂的力量,讓學校的體育教學亦真正回歸體育的本質——健身快樂!真正讓學校體育成為提高我國民身體素質的利器。
( 陜西省洋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