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后進生”,有的老師是善意的同情,有的老師是漠不關心,有的老師施以單一的智力養(yǎng)料,有的老師則完全放棄。難道這些“后進生”就真的沒有能力掌握知識,真的無藥可救,真的一無是處,真的只能成為社會的包袱?
當然,答案是否定的。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后進生”是“教師最難啃的骨頭”, 是教師最感頭疼的事情,但也是可以轉化的,是有學習力的,是能夠考試及格,甚至成為優(yōu)秀學生、拔尖人才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要不離不棄、關心呵護、對癥下藥、救治得當,而且要有足夠的忍耐力。
一、撥響“后進生”心中詩的琴弦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里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fā)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系?!边@就提醒我們當教師的,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要大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不要引導學生千篇一律的重復別人的思想。
重復別人的思想,這種簡單、乏味的做法,對正常學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對“后進生”的教育則適得其反。本來就慢半拍,做什么事都要想一想。而重復別人的思想,“后進生”通常會不屑一顧。幾年下來,他們本就稀薄的學習興趣將淡然無存,學習困難將越來越多,學習品質將越來越差。
可深陷其中的我們還在孜孜于要求“后進生”課內課外識記、保持、再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反復讀、反復記、反復做。結果只能是“后進生”扶而不起,越轉化越后進。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要想使“后進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躍的智慧和鮮明的想象得到發(fā)展,唯有全力挖掘、利用他們內心強大的潛力、創(chuàng)造力,方能書寫和正常孩子一樣壯麗的人生詩篇。
二、喚醒“后進生”沉睡的思維
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風生水起、氣氛活躍熱烈,學生都聽得興致勃勃、津津有味,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事實卻是,課堂上教師講得唾沫橫飛,學生聽得索然寡味、睡意綿綿。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喚醒“后進生”酣睡的大腦,就得找到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興奮點、自信心,讓他們?yōu)槊u而學、為自尊而學、為快樂而學。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為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感到偉大和驕傲。
為了激發(fā)“后進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不斷地扶植和鞏固他們要想成為發(fā)現者的愿望,不讓他們疲勞和厭煩掌握知識的過程。
他常常把他們帶進大自然,觀察、認識大自然的秘密,用自然界的神奇現象來鼓舞孩子們,孩子們的思維在這里變得非常的活躍,整個身心都充滿了歡樂。他還想方設法讓他們體驗駕馭知識、純粹思考的快樂。
這不禁引起了筆者的深思,新課改推行了十年,教師的理念并未有多大改變,對社會實踐活動還只是表面應付,對綜合性學習還重視不夠,對“培優(yōu)輔差”還流于形式,或者說根本就沒開展什么“后進生”的輔導工作。試想,這沉悶的氣氛,抑制思維發(fā)展的做法,“后進生”又怎么轉化得好呢?
三、擴大“后進生”的閱讀范圍
“后進生”理解和記憶力較差。這樣東西還沒弄懂,另一樣東西又該學了;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了;才掌握的字詞,一聽寫就錯了。教師沒有辦法,就想到給他們“減負”,盡量壓縮“后進生”腦力勞動的范圍。結果是,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差。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他建議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輔導“后進生”只能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合適的、盡可能多的書籍,供學生選擇、閱讀,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拓展他們的視野。提供給“后進生”閱讀的書籍,可以是那些民間的、有趣的、能調動他們潛力的內容,也可以是一些智力訓練;可以是跟課堂所教的內容有直接聯(lián)系的,也可以是和課堂所講內容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可以是教師在圖書室借的,也可以是教師自己編的。
“后進生”的閱讀面越寬,他的思維就會越靈活,他的反應速度就會越快,他學習下一個內容就會越輕松,教師也會越來越有成就感。筆者認為,轉化一個“后進生”的功勞,一點也不比提高一個中等生的貢獻小。
四、設計并布置智力訓練題
有的教師只圖自己方便,不考慮客觀實際,給“后進生”布置的作業(yè)過多過重,這既不合理,也不可行,更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給一位叫費佳的同學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起初,費佳只是簡單的讀讀這些題,過了不久,費佳就明白了:這些故事就是習題。他冥思苦想后,解出了最簡單的一道題,頗感驚奇。后來,他整天抱住這些習題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題,他感到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他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還給費佳收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200本書和小冊子,可供費佳讀幾年。后來,這個連應用題條件都記不住的孩子,學業(yè)成績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孩子一樣解答同樣的數學題。
五、期待“后進生”轉化要有耐心
“后進生”大多都很自卑,也很自責自己沒有學好,覺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并由此受著內心的痛苦煎熬。教師的作用就是要解救“后進生”于苦海,還他們健康的心態(tài)和積極上進的心理,絕不能放棄“后進生“。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必須像醫(yī)生一樣,神圣愛護自己的職業(yè)榮譽,高高舉起人道主義的大旗。醫(yī)生能夠長久的治療一個病人,醫(yī)生相信科學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對任何病人都不做出悲觀的結論。那么,教師要使“后進生”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道路上站住腳,要使每一個學生選擇一條屬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yè),不僅給他一塊夠吃的面包,而且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豪感,就得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就得全方位的轉化他們。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教師還得有循序漸進的耐心,還得有承受轉而不化的忍耐力,還得有就算100節(jié)課毫無進展,也要有堅持到101節(jié)課的恒心和毅力。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因為學生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火花而感到愉悅。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黑水中學校(4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