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學校調研時,聽過不少公開課,其中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是李森祥的小說《臺階》。這篇文章,樸素的語言中包含著對“父親”的敬愛與疼惜,細致而傳神的描寫中展示著父親悲壯而傷感的一生,塑造了一個平凡卻特別讓人難忘的父親。人到中年,很容易被里面隨便一個細節(jié),一個場面,一種情景觸動內心的情愫,因而這節(jié)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節(jié)課,教師的教學設計簡單但教學內容充實。我感覺學生是有觸動、有領悟,有收獲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優(yōu)美而動人,富有感染力、吸引力,隨處可聽到的是脫口而出的排比句,流暢,自然,使教學猶如行云流水。這就更表現(xiàn)出一個語文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和素養(yǎng),這不是一般教師所能具備的素質。
課后和執(zhí)教老師交流,得知這位老師在備課時根據(j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要,教材的需要,學生的需要精心打磨,“刻意準備”了課堂上的教學語言,這些語言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自然、靈活的表達,甚至是巧妙的表達。所以,課堂教學語言需要我們根據(jù)各種教學需要,在心里精心準備、打磨,甚至形成書面文字,上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最自信、最自然的教學狀態(tài)與學生互動,與文本交融,從而讓我們的課堂靚麗生輝,給學生最好的點撥、引導,同時這種語言本身也會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以無形的熏陶和影響。
就以《臺階》為小小的切口,來簡單談談哪些教學語言需要我們精心組織與打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情緒,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導語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堂課開始的導語對學生能否順利進入課堂,進入文本,往往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語言決不能隨意,更不能啰嗦,需要我們根據(jù)教材和教學設想的需要精心組織。
如《臺階》導語:“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新課之前,讓我們先欣賞一幅著名的油畫。(投影羅中立的《父親》油畫)能告訴老師看到這幅油畫之后你心中最直觀、最強烈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相信看了這幅畫,我們心頭涌起的是一份震撼,相信誰也無法忘記這張布滿皺紋的臉,看得出,這是一個生活在貧困之中,歷盡人間艱辛與滄桑的父親,這更是一個貧困中的中國農民的典型,我們無法想象在這張面孔背后,他們曾經(jīng)歷了怎樣的艱辛和對命運的奮斗與掙扎,但面對這幅畫,我們依然感到震撼。今天讓我們去走近這樣一位生活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農民式的父親,來解讀他們背后的故事?!?/p>
這段語言深情地娓娓道來,既自然交代了文章寫作的年代,又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快速入境。
二.教學過程中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到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巧妙過渡的語言
一堂課,一篇課文的學習從開始到結束,從預設到生成,都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是有機組成的完整統(tǒng)一體。但如果我們不注意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語言的精心準備,起承轉合不注意巧妙自然不著痕跡,往往會讓人覺得文章有割裂、僵硬、死板、機械的感覺。這樣的課堂也許會有知識收獲,但卻缺乏學生智慧火花,缺少激情甚至是熱情,也缺少能力的真正訓練和培養(yǎng)。所以精心設計過渡的教學語言可以使課堂圓潤、流轉,甚至富于啟發(fā)性和激勵引導作用。
在《臺階》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部分結束之后,教師的過渡語言:“一座高臺階耗盡了父親的一生,心愿實現(xiàn),父親迅速衰老。每一次讀著這位父親,我的心里總會涌起一種別樣的情緒,有一份親切,有一份溫暖,又有幾分心酸。從這位父親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父親,自己的那位也辛苦一輩子,操勞一輩子的父親,想到了父親就想到了那首關于‘父親’的歌。把這首歌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讓我們用心聽,并注意畫面內容和歌詞的內涵?!保ㄐ蕾p視頻歌曲《父親》)“最喜歡那句‘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沒有做夠,央求你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父親的經(jīng)歷都不盡相同,但似乎天下的好父親都有驚人的相似,那就是為了家,為了兒女,他們吃再多苦,受再多委屈,耗盡自己一生也無怨無悔,文中的父親也是如此,讓我們再回歸課文,深入探究,走進父親?!?/p>
此時的學生在一段感人的音樂中,在老師動情的傾訴中,已經(jīng)心有觸動,甚至有的同學已經(jīng)淚花點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自愿主動甚至是不自覺的深入到課文當中,抓住文中一處處感人的細節(jié)、畫面、情節(jié)去深入感受父親的內心世界,揣摩父親的形象。而隨后學生的發(fā)言也是精彩迭出,且意猶未盡。
三.教學中對教學重點、難點需要老師“拋磚引玉”的示范或適當點撥的語言
很顯然,深入課文揣摩父親內心世界,把握父親這一形象是教學的重點,而揣摩幾處細節(jié)描寫所展示出來的父親的內心世界也是一個難點。特別是這樣幾處描寫:①父親坐在綠陰里,經(jīng)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②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么就回答錯了。第二次他再坐臺階就比上次低了一級,他總覺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級他還是不自在,便一級級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級……這兩處描寫,那“專注的目光”,那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的旱煙霧,到底折射出父親怎樣細膩的心思,怎樣的想法,怎樣的內心世界?很顯然,高臺階造好了,父親并不適應,并不自在,這又流露出他怎樣的矛盾心理,父親為何還要用畢生精力造這樣一座高臺階。這些問題對距離那個年代久遠,距離那種生活陌生的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確實是不容易的事情。
看看教師的提醒、點撥:“同學們,文中的精彩之處很多,只要抓住自己認為最觸動你的地方,哪怕你只抓住一處,反復誦讀,聯(lián)系上下文,甚至聯(lián)系你的生活經(jīng)歷,用心揣摩,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學們交流、互補,爭取把你的體會、思考寫得深刻一點,獨到一點,那你就成功了?!边@樣既很好地鼓勵了學生,又引導學生盡可能的避免了發(fā)言的簡單和空泛,而是具體和獨到。
對父親坐在臺階上抽煙那個細節(jié),教師都預設好自己的賞析語言:“……那在父親頭頂盤旋縈繞、久久不散的,何止是父親吐出來的煙霧,那更是一直占據(jù)在父親腦中從未動搖過的‘蓋新房,造高臺階’這一執(zhí)著追求和堅定信念。這一圈圈煙霧,是父親內心世界多么細膩而精彩的呈現(xiàn)啊?!倍@樣的教學語言會對開啟學生的心智,引領學生的理解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我們又怎可忽視!
四.課堂上需要深入的高屋建瓴的總結或拔高性的理解概括語言
在經(jīng)過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會走向深入,但這時候的理解也許還有些凌亂或零散,還不能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識,這時候,教師也要對這種總結、拔高性的教學語言精心準備打磨,使學生的思路徹底打通,使學生的思考、認識最終系統(tǒng)完整而又深刻。而這種語言不宜瑣碎,更不宜長篇大論,而宜精練,概括,這樣的語言往往要求“一字千金”,對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往往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在《臺階》這篇文章中,學生對文章精彩的細節(jié)賞析、品味透徹之后,教師設計了這樣兩段總結性的語言以強化對“父親”這一形象的認識:“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薄案赣H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yè),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tǒng)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p>
“語文應該姓語”,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簡單地說,語文課要有語文的味道,有生活的味道,有文學的味道,一篇文學作品,不管是哪種體裁,不管是哪種藝術風格,不管是哪種語言特色,都是作者在生活經(jīng)歷之上,在精心構思之中,嘔心瀝血的成果,我們要和學生一起體悟文章深處的情感,欣賞充滿智慧的文字,感悟生活的哲理。要怡情怡性,要長見識,增能力,甚至也能寫出閃光的文字,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精心組織、打磨我們的課堂教學語言,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靚麗生輝,搖曳多姿。
程益廣,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贛榆。責任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