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沆是湖北近代文學(xué)的開拓者。他雖然生活在嘉慶(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間,死后14年才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但是,他在世時,卻能同中國近代的先驅(qū)者、經(jīng)世文派的代表作家龔自珍、魏源和林則徐等人一起,預(yù)感到中國的封建社會即將崩潰和新的時代即將來臨,并能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及時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呈獻給讀者。其作品透露出清新的時代氣息。
一
陳沆(1785-1826年),原名學(xué)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xué)齋”、“白石山館”,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zhèn)陳家大嶺人。
太初先生出身于蘄水望族,這是一個世代書香的下層官僚家庭。曾祖父陳嘉霽生前飽讀詩書,卻屢試不舉,后郁郁而終。祖父陳士珂,多學(xué)博覽,雖舉于鄉(xiāng),卻不愿為官,終生未仕,只是以教書授徒為生。父親陳光詔,字金門,清乾隆己亥(1779年)舉人,歷官知縣、知州。其為官清正廉潔,善政頗多,口碑極好。他曾藏匿湖南平江白蓮教起義脅從人員名單不上報,使數(shù)百人免遭誅連,縣民甚感其德。
陳沆自幼勤奮好學(xué),聰明穎悟,5歲入塾,由祖父親自教授。10歲隨父至湖南任上讀書,以詩賦見長。12歲開始習(xí)舉子業(yè)。15歲正式參加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皆名列第一,取為秀才。學(xué)政鮑星閱其試卷,擊節(jié)嘆賞。嘉慶十八年(1813年)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進京會試,考中貢士。隨后在保和殿的殿試中,因其策論闡述中庸治國的道理,洋洋灑灑,剖析透辟,筆力奇健,氣勢雄渾,有如長江大河,被取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二年(1822年),赴廣東任鄉(xiāng)試主考官;次年,回京充禮部會試同考官。不久,調(diào)任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卒于任上,年僅41歲。后歸葬于巴河鎮(zhèn)望天湖調(diào)軍山南麓。
陳沆有“楚之才子”的美譽,嘉慶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nèi)”(周錫恩《陳修撰沆傳》)。在京師期間,與董貴敷、姚學(xué)塽、包世臣、龔自珍、魏源等人交往甚密,常在一起講學(xué)論道,詩文唱和。他對龔自珍非常欽佩,稱贊其古文為“奇寶”(陸獻《簡學(xué)齋詩存跋》);又與魏源為“講學(xué)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質(zhì)難,斯達于精而后已”(陳曾則《先殿撰公詩鈔后序》)。同魏源結(jié)有《簡學(xué)齋·清夜齋手書詩稿合刊》詩集。魏源在《跋陳沆簡學(xué)齋詩》中評陳沆的詩說:“空山無人,沉思獨往;木葉脫盡,石氣自清;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成連東海,刺舟而去。漁洋山人能言之而不能為之也。太初其庶幾乎!其庶幾乎!”[1]
陳沆學(xué)識淵博,精通經(jīng)史,既是清代中葉的著名詩人,又是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著述頗豐,有《簡學(xué)齋詩存》四卷、《簡學(xué)齋詩刪》四卷、《簡學(xué)齋館課賦存》一卷、《簡學(xué)齋館課賦續(xù)抄》一卷、《簡學(xué)齋館課試律存》一卷、《簡學(xué)齋試律續(xù)鈔抄》一卷、《詩比興箋》四卷、《近思錄補注》十四卷等。世傳之《白石山館詩》,則是詩人詩稿的手錄存稿,所錄之詩均見《簡學(xué)齋詩存》。此外,《蘄水縣志》卷二十二的《藝文志》,錄有陳沆《詠史樂府》13首,則為集外詩。今人輯校有《陳沆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二
陳沆文采亮拔,詩歌創(chuàng)作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其作品內(nèi)容充實,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其中不少詩歌反映了嘉慶(1796—1820)后期與道光(1821—1850)初年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河南道上樂府四章》之一的《賣兒女》寫道:
河南一片荒荒土,滿眼流離風(fēng)又雨。年荒父母竟無恩,賣盡田地賣兒女??蓱z父與母,淚落心內(nèi)苦。豈不戀所生?留汝難活汝。往年生兒如得田,今年生兒不值錢。賣女可得青蚨千,賣兒不足供一餐。大車小車牛馬走,兒啼呼父女呼母。役夫努目刀在手,百口吞聲面色朽。此時父母死更生,食盡還增骨肉情。月黑風(fēng)寒新鬼哭,饑魂一路喚兒聲。
嘉慶十九年(1914年)春天,陳沆從北京南下經(jīng)過河南,見到河南災(zāi)民的悲慘遭遇,寫了這一組詩,此詩為組詩的第一章。詩中以平實的語言,辛酸的筆調(diào),活靈活現(xiàn)地將平民百姓在災(zāi)荒之年哀苦無助,賣田地賣兒女,生離死別,凄涼悲慘的景象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讓人不忍多讀,表現(xiàn)了詩人對老百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組詩的另外三章《狗食人》《吃草根》《逃饑荒》,同樣揭露了清朝統(tǒng)治者不關(guān)心老百姓疾苦的罪行,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又如寫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有感(聞廣東荒歉,??芪雌剑吩唬?/p>
傳聞南海事全非,十室炊煙九室稀。須識治兵先治吏,自來防盜在防饑。噩魚大可為文遣,沙蜮終難出水飛。寂寞江湖風(fēng)雪里,有人投筆念征衣。
“南?!边^去乃南國的富庶之地,如今卻“事全非”,饑寒遍地;更遇???、盜賊猖獗,“十室炊煙九室稀”,得此消息,詩人坐臥不安,念念難忘那些“江湖風(fēng)雪里”的老百姓。再如其寫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揚州城樓》云:
濤聲寒泊一城孤,萬瓦霜中聽雁呼。曾是綠楊千樹好,只今明月一分無。窮商日夜荒歌舞,樂歲東南困轉(zhuǎn)輸。道誼既輕功利重,臨風(fēng)還憶董江都。
以前的揚州可是生意興隆、“綠楊千樹好”的繁華之地;而清朝統(tǒng)治者和商人們不僅重利輕義,加重對百姓的盤剝,而且一直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致使如今的揚州商業(yè)凋敝、市面蕭條、“明月一分無”。詩人采用對比的手法,以登臨揚州城的親眼所見,揭露了嘉(慶)道(光)年間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希望能有像董仲舒那樣以道義為重、不計功利的官員來治理國家,表現(xiàn)了詩人的鮮明愛憎和深沉的憂時傷世之情。此外,他的《朝城》《蘭陽守風(fēng)》《汝寧夜雪》《濮州道中》《蘭陽渡》《苦寒行》《江夜》《秋霖三首》《徐州問黃樓已不可登矣》《憫旱》等詩作,或揭露社會的黑暗,或抨擊吏治的腐敗,或反映民生的凋敝,或同情百姓的遭遇,貫穿著作者憂國憂民、濟世救民的情懷。所以,魏源認為詩人的此類作品有“香山樂府之遺”[2]。作為一位封建士大夫,能夠具有這樣突出的平民意識,實在是難能可貴,也為后來的士大夫樹立了榜樣。
太初先生不僅對普通民眾的疾苦給予了深切的同情,還用不少篇章反映了當(dāng)時一些正直的中、下層官吏憂郁苦悶、貧困潦倒的現(xiàn)狀。如他的七言古體《大人命賦二首》(《賃屋嘆》《典衣行》),就反映了他的父親作為一名正直而又愛民的縣令,除了朝廷俸祿之外則別無索取,結(jié)果卻擺脫不了窮酸的困境:早年,其父為長沙令,攜家赴任,因俸祿不多,顧了生活就沒有房屋住,只得許以千金之價租賃幾間房子;可“窮官無錢”,又湊不齊租金,致使“屢遭屋主逼”。屋主“有時拍案怒且嗔,驚我雁雛出復(fù)匿……兩月還君一月租,三年累我千金債。吁嗟乎!賃屋艱于買屋居,私逋逼迫如公逋。”即使這樣,他還認為:“世間寒士貧無屋,每逢風(fēng)雨凍折足。今我賃屋有屋居,日受逼迫猶為福。”(《賃屋嘆》)見此苦情,實在令人酸楚;見其懷抱,確實讓人欽佩!只是可悲得很,他們不僅沒有房屋住,有時也沒有飯吃。適逢“有客千里來,甕頭無酒廚無柴。阿母喚兒勿徘徊,猶可一醉頭上釵?!保ā兜湟滦小罚┥頌榭h令,其生活境遇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普通的民眾呢?
其父如此,他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如《三十生日都門自述》(五首之五)云:
十五試茂才,三十猶潦倒。眾人憐泣璞,良友勖懷寶。茍得非所欣,居貧詎為矯。榮華等拾芥,當(dāng)路胡太巧。忍持圣賢書,易汝溫與飽。浮念茍一牽,方寸不自保。白云紛滿懷,此意豈枯槁?
另如《送徐南墅歸蘄水》《曲江聞劉芙初前輩死耗哭之以詩·一自成名后》(二首之一)、《立秋后一日送董小槎前輩歸南》等詩作也透露出他和友朋們的那種失意、窮愁和苦悶的心情。陳沆后來就是中了狀元,功名已經(jīng)到達頂峰,卻因他太耿直,又不喜逢迎拍馬,到頭來只能是空有一腔抱負和滿腹安邦治國之策,無法施展,無所作為,官階不過五品,俸祿難以養(yǎng)活家人。但是,通過這些作品,讓讀者也看到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那種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有的善于逢迎應(yīng)對,溜須拍馬,結(jié)果左右逢源,飛黃騰達;有的忠于職守,憂民憂國,卻不為當(dāng)權(quán)者所用,升遷艱難,久困于下僚。有的殘酷盤剝,巧取豪奪,生活奢靡,千金買笑;有的安于本分,潔身自好,俸祿之外分文不取,結(jié)果生計艱難。時人就稱贊他“懷抱深遠,立心忠厚”[3],讀其詩,往往令人“孝弟之心油然而生”[4]。
陳沆一生為了功名,為了生計,奔走大江南北,寫有大量的山水、紀游、詠物詩,為時人稱道。請看其《雨后舟行》:
春江一雨嫩寒催,水上油云撥不開。忽被東風(fēng)吹散盡,好山無數(shù)上船來。
詩中語言平實質(zhì)樸,格調(diào)清新純正,為讀者營造出一種神情閑適曠達、精神暢快爽朗的境界。
又如其《江邊黃鶴古時樓得樓字》云:
黃鵠磯頭望,長江第一樓。難招天上鶴,獨占古時秋。遠引梅花笛,高臨杜若洲。云隨荀費去,月照晉唐游。不改青山色,無邊白水流。酒家猶繞郭,詩客總停舟。地已成仙界,人誰在上頭。茫茫今昔事,擱筆問閑鷗。
全詩寫得氣勢雄闊,敦厚深沉,表現(xiàn)出一種孤傲峭拔的品格,是歷代吟詠黃鶴樓詩中的佳作。
再看其《白蓮花》寫道:
濯濯夭姿水一方,秋風(fēng)送吹滿湖涼。煙波淼淼花如夢,露夜亭亭月有香。偏向淤泥完素質(zhì),不施粉黛儼明妝。清吟一洗塵中眼,采得瓊英孰寄將。
在這里,詩人著力描繪蓮花的妖嬈、潔白和清香,高度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可以說,這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當(dāng)時就生活在一個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經(jīng)濟凋敝、積弊叢生的污濁世界里,他不僅能夠做到潔身自好,不與“污泥濁水”同流合污;而且能夠“一洗塵中眼”,“偏向淤泥完素質(zhì)”。這對一個正身處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中、下層封建官吏來說,確實是不容易的。
另外,他的《舟行偶作》《夜抵劉山人家》《寧鄉(xiāng)山中早行》《渡河遇相識寄家書》《中秋洞庭泛舟歌》《游福德山寺》《孝感道中》《靈泉寺》《寒溪寺》《岳陽樓》《探梅》《詠梅》《洞庭舟中望君山》《郡城晚望》《晚渡清河口》等等作品,也都是山水、紀游、詠物等方面的佳作。
詩人的一些贈答之作,大多都富有真情實感,如《項師竹張馥亭自麻城來訪欣然有作》:
快雪天易晴,蕭然獨成醉。梅間一雀噪,雙雙故人至。知我相念深,感君遠來意。前夜江上風(fēng),舟來亦不易。相逢且為歡,誰問別后事??丈讲恢窃峦幻?。
詩中敘寫一個雪后初晴的日子,正當(dāng)詩人苦悶獨飲、對友人“相念深”之時,友人卻不懼“江上風(fēng)”,“雙雙”乘舟突至;于是,好友們歡聚一起,舉杯痛飲,暢敘“別后事”,以致“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字里行間可見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另如《到湘陰哭張一峰姊丈》(五首)、《中秋飲李雙圃寓齋放歌》《送魏默深歸湖南》等作品,亦都寫得情真意切。因而,魏源稱他的此類作品“情至詩自真,無心于杜而自杜”[5]。
從前面所述陳沆的實際創(chuàng)作來看,他做到了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隨俗轉(zhuǎn)移。其詩造意刻苦卻出之自然,語言琢煉則達于質(zhì)樸,才情流溢而氣韻深沉。因此,受到時人的一致推崇。陳衍在論述道光以來詩歌時,就將陳沆列為“清蒼幽峭”一派之首,并指出其詩“字皆人人能識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積字成句,積句成韻,積韻成章,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寫之景,當(dāng)時嗣響,頗乏其人。[6]”由此可以看出陳沆詩歌在近代詩歌中的獨特地位。當(dāng)然,我們也應(yīng)看到,陳沆中年以后銳意朱熹之學(xué),詩作多性理色彩,詩質(zhì)詩味較以前都要遜色一些。
三
魏源是陳沆的“講學(xué)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質(zhì)難,期達于精而后已”(陳曾則《先殿撰公詩鈔后序》)。他曾在《簡學(xué)齋詩集·序》中說陳沆“好言詩而不輕作詩,尤不肯輕存詩”;必反復(fù)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后又在《跋陳沆·簡學(xué)齋詩》中說:“秋舫之詩,好命余閱”,而其“改詩如改過,虛心實力無留難”;故“每易輒勝,其為卷凡三,而亦每卷必進”。由此亦可見出陳沆作詩的嚴謹和認真的態(tài)度。
從陳沆的整個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來看,的確有著自己明確的追求。他在《簡學(xué)齋論詩》中就明確提出:“敦厚詩中意,深思義有加。音原安以樂,體乃正而葩。芑是力孫草,蘭為孝子花。萃苓思養(yǎng)土,桃李悟宜家。”“送客依依柳,懷人采采葭。性情騷悱惻,文字漢萌芽?!辈娬{(diào)指出:“自有和平聽,非徒綺麗夸。千秋鳴盛事,根本在無邪?!边@里可以看出,詩人是將敦厚、純正、平和與無邪作為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美學(xué)原則的。這種詩美原則與他在《詩比興箋》中表達的創(chuàng)作觀也是一致的。
《詩比興箋》既是中國古代比興詩的一個選注本,也是陳沆為矯正“性靈派”頹靡浮滑之弊而撰寫的一部頗有影響的詩論專著,同時也是中國近代一部重要的詩學(xué)文獻。
陳沆認為,比興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即所謂“文章本無始,大道貴自然”[7];“文字非茍作,有物乃足尊”[8]。他著意推求古人通過比興手法言志諷世之意,“以箋古詩《三百篇》之法箋漢魏之詩,使讀者知比興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也。[9]”該書選擇了學(xué)人們公認屬于比興體的漢、魏樂府詩以及六朝與唐代的五、七言古詩等四百多首,以鄭玄箋注《詩經(jīng)》的方法,逐一進行箋釋。其箋釋突破了傳統(tǒng)的注重義理、辭章、考據(jù)的詩學(xué)批評方法,不拘泥于前人古法,亦不斤斤于文字的訓(xùn)詁,卻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研究得十分透徹,又結(jié)合詩作的內(nèi)容,探求作者寫作的本意,糾正了不少前人評釋的誤解與偏見。因此,魏源認為:“蘄水太初修撰,蘭蕙其心,泉月其性,即其比興一端,能使?jié)h、魏、六朝、初唐騷人墨客,勃郁幽芬于情文繚繞之間,古今詩境之奧阼,固有深微于可解不可解者乎![10]”陳衍也指出:《詩比興箋》“真能撥云霧而賭青天,縋幽沉而出井底,由先生既深于詩功,核于史事而胸次雅亮,文筆高潔,又足以發(fā)明之,學(xué)者不可不肄業(yè)及之也。[11]”
由于《詩比興箋》選詩、評詩的角度、標準以及所選詩中蘊含的祈向,承繼王夫之衣缽處頗多,故時人推之為“船山勁敵”[12]。也正是因為陳沆在書中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獨到新穎的論詩方法與詩學(xué)主張,使他的《詩比興箋》一書受到學(xué)人們的普遍推崇,一版再版,廣為傳播;從而使它在中國詩歌理論的批評史上也占有了一席重要地位。
總之,陳沆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了自己的詩歌主張。盡管他的詩有的寫得清新秀麗,有的寫得抑郁悲苦,有的寫得冷峻辛辣,有的寫得峭拔豪邁,但都能巧用比興,直抒胸臆;文字上則行如流水,明白如話,這就使得他詩歌的主題十分鮮明,揭露的社會問題也比較深刻,便于讀者理解和把握。
注釋:
[1]魏源《跋陳沆簡學(xué)齋詩》,《魏源集》(下冊),中華書局1976年版。
[2]陳沆《河南道上樂府四章》詩后評語,《簡學(xué)齋詩存》卷二。
[3]汪均之《跋簡學(xué)齋詩》,《陳沆集》附錄。
[4]葉名灃《簡學(xué)齋詩存序》,《陳沆集》附錄。
[5]陳沆《到湘陰哭張一峰姊丈》詩后評語,《簡學(xué)齋詩存》卷一。
[6]陳衍《石遺室詩話》卷三,第30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陳沆《古風(fēng)》(八首之二),《簡學(xué)齋詩刪》卷一。
[8]陳沆《雜詩》(二首之一),《簡學(xué)齋詩存》卷一。
[9][10]魏源《詩比興箋序》,《陳沆集》附錄。
[11]陳衍《石遺室詩話》卷三,第29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吳嵩梁《跋簡學(xué)齋詩》,《陳沆集》附錄。
程翔章,華中師范大學(xué)教師。責(zé)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