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需要語言的包裝,那么如何才能喬裝打扮,讓文章的語言生輝呢?
一.變換句式,展參差之姿。
生動的文章大都講究句式的靈活多變,也就是說,能夠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因為不同的句式,其表達作用不同。一般來說,短句結構簡明,表意簡潔明快;長句節(jié)奏舒緩,表意嚴密精確;整句形式對稱,可彰顯文章氣勢;散句靈活自然,能增添親切意味。一篇文章如果能夠長短交錯運用,整散靈活配合,語氣恰當變換,就會顯得靈動、豐富,魅力無窮。
那些飄飛著彩云的長裙,那些拂動著熏風的黑發(fā),那些含情在月光燭光燈光里的明眸,那些花瓣般綻開的紅唇,這一切是多么美麗啊。這是從古老走向現代的美麗。這是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美麗。這是從單純走向豐富的美麗。這美麗能夠同愛因斯坦促膝長談,能夠同凡·高和張大千對話,能夠同李斯特和貝多芬互通心曲,能夠同李清照和??思{在月光下散步。這美麗雖在小河邊誕生卻不會在小河邊蒼老,這美麗雖在雪野上綻放卻不會在雪野上枯萎?!ㄊY巍《我眼中的你》)
這段文字整散結合,錯落有致,氣韻流暢,使感情表達曲折盡意,語言情韻鏗鏘抑揚,在增強論證力量的同時,給人以不盡的美感。
二.雕琢詞語,達傳神之妙。
語言是文學的工具,要使語言生動,就要注意摹形繪聲,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比如從詞義、聲音、色彩上去仔細錘煉動詞、形容詞;同時,一篇文章就應該像一首美妙的樂曲,應該具有音韻之美,為此我們還應適當增加一些疊詞、擬聲詞,以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選用最有表現力的詞語,就可以達到“一字傳神”的奇效。讀過《孔乙己》一文的人頭腦中一定還刻有孔乙己“排”九文大錢的“闊態(tài)”吧!再看《大自然的歌》中的一段文字:
大自然是一首美妙的歌,一首百唱不厭的歌。大海的歌聲,是嘩嘩的;小雨的歌聲,是沙沙的;青蛙的歌聲,是呱呱的;雷公的歌聲,是轟轟的……。
“嘩嘩”“沙沙”“呱呱”“轟轟”等擬聲詞的運用,既寫出了大自然“歌聲”的繁多,又寫出了各種聲響的精妙,凸顯了各自的個性特征。
三.偷換文體,行換柱之技。
有的文章按照常理應該屬于“此”文體,但我們可以用“偷梁換柱”之魔法,“盜”用“彼”文體,亦可產生意想不到的生動之感、詼諧之趣。如,我們可以借用“實驗報告”等應用性文體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看法。即以應用性文體表達議論性文體的內容。有這樣一篇文章《創(chuàng)意水滸之未來廣告版》,它以廣告詞的形式,對電視劇播出時,亂插廣告的現象給以辛辣的諷譏。
四.妙用修辭,披華麗之彩。
云想衣裳花想容。語言需要包裝、雕飾。古人語: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而要讓文章有“文”,離不開對各種辭格的恰當運用。比喻能使文章生動、形象,能將抽象、深奧的道理變得具體、淺顯;擬人能賦予大自然的萬物以靈性;排比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給人以復沓回環(huán)之美;仿詞則更能生發(fā)新穎風趣,增強語言感染力,如對于一些人的拜金主義思想,我們可以根據“一切向前看”仿造出“一切向錢看”這樣的新語。
五.文白相間,顯底蘊之厚。
“文言”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藍寶石”。在行文時,如果我們能“攜”來裝點,甚或整篇俱用,一定會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又可以彰顯我們的文史底蘊。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jié)。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言罷,伏地而亡。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
上文是《赤兔之死》的片段,該文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散整錯綜,明白暢曉,足見其深厚的文學功底。
六.詩、歌融入,孕凝練之美。
漫步于中國文學的藝術長廊,我們定會被其中詩詞歌賦的奇花異草所迷戀;徜徉于中國音樂的藝術殿堂,我們必將因其中精美絕倫的歌詞而癡迷。假使我們能將詩(詩詞)、歌(歌曲)穿插文中,應能產生“一語值千金”的凝練之美。以《詩意四季》為例,作品依次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詞串起文章,既增加了文章的詩情畫意,又使得文章的結構如珠玉相連。
劉坤元,語文教師,現居江西贛縣。責任編校:李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