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緣起:
朱光潛先生撰寫過《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沒有讀詩興趣,文學趣味就會低下。他還進一步闡述了緣由:“因為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zhì)。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作一首詩看。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致。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边@番論述很有見地,說明了讀詩對培養(yǎng)文學欣賞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賞讀古詩詞,增加鑒賞興趣,增強鑒賞能力,自然能有效培養(yǎng)出欣賞其他文學作品的趣味?!墩n標》指出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笨梢?,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眾所周知,詩歌的創(chuàng)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是“意象”。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chuàng)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意象學習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鑒賞詩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在《聲聲慢》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向?qū)W生滲透意象意識。
案例描述:(以下是截取教學過程的片段)
師:我們已經(jīng)鑒賞得差不多了,這首詞給你怎樣的感覺,如果用本詞中一個字該怎樣來概括?
生1:一個字――愁。課文最后講得很明白――“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同樣寫愁的,我們還接觸過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詞呢?
生2:《醉花陰》。
生3:《一剪梅》《如夢令》。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李清照詞中運用得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愛某種意象呢!
生:黃花。
師:是啊,同學們能不能吟出幾句李清照的黃花詩?
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其他學生(笑):“這是《聲聲慢》里的現(xiàn)成的?!?/p>
生: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蹲砘帯防锏?。
生: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耳p鴣天》里的。
師:能把《鷓鴣天》里的都說出來,真是了不起,課外積累相當不錯?。∧敲次覀儾环了伎家幌拢哼@一意象有什么內(nèi)涵呢?
生: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菊花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風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殘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
生:位居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傲立挺拔、凜然不俗,散發(fā)著品味高雅的濃郁芳香,是高潔情懷的君子象征。
生:陶淵明就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生:元稹也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師(小結(jié)):在中國文學史上,文人非常喜歡描寫菊花,或以菊花自況,表達孤標傲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貧自守的高潔情操;或以菊花飄零,隱喻人生孤苦、內(nèi)心憂愁、苦悶難以釋懷的凄涼無助。菊花代表一種精神,象征一種飄逸,一種性靈,一種人格魅力。
師:李清照為什么如此偏愛黃花呢?
生:黃花瓣長骨感,人體清瘦苗條。
生:花隨秋風搖曳,人遇秋風發(fā)愁。
生:兩者形神酷似。
師:這三個同學說的很有道理,是確實在思考了。那么《聲聲慢》和《醉花陰》中出現(xiàn)的黃花意象意蘊是否完全相同呢?大家可以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詩人身世,這在詩歌鑒賞中稱作什么呢?
生:知人論世。
師:對。我們可以看幻燈片的展示。
《醉花陰》寫于前期,李清照和其丈夫趙明誠感情甚篤,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好,經(jīng)常唱和詩詞,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對丈夫十分依戀,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jié),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fā)寂寞無聊之感。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這時她不但連續(xù)經(jīng)歷了國家敗亡、遠離家鄉(xiāng)、喪失丈夫的災(zāi)禍,并且在南方到處輾轉(zhuǎn)逃亡避難中,她丟失了珍愛的文物、古籍,還遭到了政治上的誣陷。她晚年的處境極其凄慘,心境極其落寞。她用這一抒情長調(diào),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狀況和內(nèi)心情感。
師:現(xiàn)在我們可以感知李清照寫詞時的心境了。同樣是寫愁,但愁的內(nèi)涵不一樣,哪位同學說說兩者的區(qū)別?
生:《醉花陰》抒發(fā)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
生:《聲聲慢》中的“愁”是家國之愁、身世之愁,失去親人的悲哀和國家破滅后的慘痛,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因此這個愁字表現(xiàn)得更凄厲沉痛。
師:說得相當不錯。那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兩處的黃花是不是一樣呢?
生:不一樣。
生:《醉花陰》一詞中,詞人以黃花來比人的瘦,正見出人因相思而憔悴,仿佛黃花的因風霜而凋殘。因此,黃花寓意詞人憔悴的容顏。
生:《聲聲慢》詞中的菊花凋殘不堪,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去摘下來把玩欣賞,任隨它滿地狼藉。因此,此處寓意詞人孤苦伶仃的晚境。
師:《醉花陰》里的菊花有吐蕊時的那種清新、寂靜。《聲聲慢》里的卻是黃花零落時的蕭瑟凄慘。所以同樣的黃花有不一樣的情感,如果說《醉花陰》里是少婦閑愁,那么《聲聲慢》是飽經(jīng)憂患的悲愁、濃愁。
師:其實這種同一意象不同內(nèi)涵的特質(zhì)在李清照詩詞中還是經(jīng)常可以看到的。比如《聲聲慢》里的“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和《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同樣的雁,情感內(nèi)涵就大相徑庭。大家不妨說說這兩者的區(qū)別。
生:《一剪梅》雁回人不回,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望和失落。
生:《聲聲慢》雁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是傷心不過了。
生:《一剪梅》里是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聲聲慢》里是凄苦,人事無處尋覓了。
師(補充總結(jié)):同學們分析的比較到位。《一剪梅》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說“誰寄”,即無人寄也,是相思之情。而《聲聲慢》中,雁聲凄慘,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緒,成群的歸雁更顯出詞人的形單影只來;此時的大雁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不禁讓詞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并且,雁屬候鳥,可隨季節(jié)變化而南來北往,而詞人卻無法再次北歸,這更勾起了她的國破之痛、懷鄉(xiāng)之情;趙明誠生前,李清照與他經(jīng)常鴻雁傳情,而此時,斯人已逝,這“舊時相識”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詞人的喪夫之痛。
師:那么同樣的大雁,同樣的詩人,為什么它的內(nèi)涵不一樣呢?
生: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兑患裘贰吩~大約寫于詞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外出求學之時,所以詞中十分細膩地寫出了她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師(點頭贊賞進一步總結(jié)提升):看來同學們在詩詞鑒賞方面已經(jīng)頗有感覺了??!其實從這黃花和大雁意象的鑒賞比較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感悟更多的關(guān)于詩詞鑒賞的知識呢?1.要注意詩詞中的特定意象及內(nèi)涵,2.要明確意象涵義要知人論世,3.要積累一些常用意象的含義。比方說折柳--送別、離情,梅花--堅貞、高尚,菊花—傲視,圓月—思念,落葉—失意,春風—得意,古跡—懷舊,杜鵑—凄涼﹑哀傷,丁香—愁思……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做有心人去有意識地積累。
案例反思:
在平時學習和考試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往往存在畏難情緒,常感到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而新課標要求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藝術(shù)特性,從不同角度去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古人也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痹姼杞虒W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教師通過引領(lǐng)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來感受詩歌的美。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把握實現(xiàn)的?!耙庀蟆笔窃姼璧幕締挝?,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現(xiàn),是精神內(nèi)容和物質(zhì)形式的統(tǒng)一。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借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又講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可見意象是詩歌的靈魂。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對詩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對詩歌產(chǎn)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們才會有深摯的審美情感。因此在《聲聲慢》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意象意識。循象入境,因境悟情,因情知人。先讓學生從具體形象的特點聯(lián)想來鑒賞意象的情感內(nèi)涵,在初步認識意象的特點后再授予學生的第二把鑰匙:從詩人創(chuàng)作的具體語境鑒賞意象的情感內(nèi)涵。同一事物,由于情感的不同,詩人的經(jīng)歷和體驗不同,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內(nèi)涵。因此,學會借助于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情境知人論世來鑒賞詩歌的感情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由表入里,層層深入地把學生領(lǐng)入詩歌鑒賞的大門,從而激發(fā)起自己對詩歌鑒賞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一堂課下來,發(fā)現(xiàn)學生在意象學習上還是有所收獲的,他們意識到了詩歌中的意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而知人論世更是準確把握特定意象內(nèi)涵的有效途徑。只是因為時間有限,在學生的意象拓展和積累方面有待于加強。
鄭紅蕾,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紹興。責任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