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會是學習化社會,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性學習是人的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創(chuàng)新性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維持性(接受性)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的過程,對知識整合、建構的過程,進行發(fā)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的過程,通過學習提高發(fā)現(xiàn)、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創(chuàng)新信息的能力。
一、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隨著校園網絡教學和學生網絡下的學習活動的展開,它沖擊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為中心”,真正建立了“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更具有主動性、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這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和學生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所具有特色。
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則體現(xiàn)了更多自主性,學生為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根據(jù)個人的需要實行自主學習,以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從而拓寬了視野,發(fā)展了思維。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則是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活動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合作者,其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學習內容、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指導意見,為學生在學習過程出現(xiàn)困難提供幫助,同時網絡內交互作用又使師生成為合作者,師生可以極其方便地進行交流與溝通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絡環(huán)境下,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關鍵還是要通過教學的設計實施,要向學生提供獲取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信息、途徑或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以五年級下冊《制作導游圖》一課為例,教師提供一個上海世博會的官方網站,上面有圖片和文字資源,接下來進行任務驅動,制作一個上海世博會的導游圖,讓學生自己上網收集相關資料,再進行分析整理,然后放上幻燈片上。教師通過計算機監(jiān)控學生的查閱活動,相機指導。學生遇到困難或不懂的地方可以上網找答案或咨詢教師。最后把作品提交到網上進行展示,并與教師共同討論交流。
二、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
人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家如此,小學生也如此。網絡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上面所說的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學會上網,不是為技術學習,而是為能力學習。
我曾經在五年級學生中做過這樣的調查:學生中有80%的人在家里上過網,30%左右的人經常上網,當問及上網能做什么時,同學們說出了很多的內容,如看新聞、查資料、聽音樂、玩游戲等等。于是,我為經常上網的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堂作業(yè),在網上查找有關“地震”的內容,為一篇“地震的成因”文章搜集素材,學生用搜索引擎結果搜索,結果出來幾萬條答案,究竟哪些是有用的呢?只有幾個學生找到了一些有關資料和文章,其他同學卻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見,網絡教學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如何上網。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
對于信息的篩選技巧主要有三點:第一要明確哪些信息是正確的,匹配程度最大的;第二是要看看哪些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全面,當然并不是說哪條信息量越多就越好、越正確;第三就是看看那些信息能夠為解答主題服務,是否是最有用的信息材料。比如讓學生查找“誰第一個登上月球”。我們知道美國的阿波羅13號登月計劃,關于這次計劃的介紹非常的多,那么首先我們要先找到關于這次登月計劃的一個詳細介紹文章,并從文章中找到關鍵的人物,然后查找這個人的相關介紹,最后得知是誰第一個登上了月球。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