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孩子學會助人
利用年齡的差距,教育孩子學會助人。我班幼兒的年齡有一年的差距,所以幼兒的交往能力有著明顯的差距,這也為我去教育幼兒樂于助人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條件。我把年齡較大接受能力較強的幼兒,給予“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引導和鼓勵他們去幫助有需要幫助的同伴。比如戶外活動后,為幼兒換衣服時,我讓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自己動手換好衣服后,主動去幫助其他的小朋友。起床后,反穿了鞋子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幫助下,把鞋子穿正確;也讓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學著老師給個別需要喂飯的幼兒喂飯,他們還學著老師平時的口吻,邊喂邊說:“你要自己吃飯啦,不吃飯,長不高也沒力氣的,大灰狼來了你會跑不快的,要是被大灰狼捉去了,爸爸媽媽和老師會很傷心的?!蓖娴脑捳Z,流露出了他們的助人的愛心。
利用故事、圖片等方法教育孩子學會助人。故事對小班階段的幼兒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故事里面有著幼兒喜愛的動物,他們會模仿故事中小動物的行為。我就把如何助人的一些簡單方法滲透到故事中去講述,使幼兒逐步了解怎樣才是助人的行為。如在《小豬變干凈了》這個故事中,在幼兒熟悉和掌握了故事情節(jié)后,我逐漸把發(fā)生在身邊類似的事情中滲透到這個故事里,讓幼兒學習大白鵝怎樣去幫助同伴。
二、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1. 以身作則
老師是幼兒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言談舉止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從家里把好吃的東西帶回幼兒園,與小朋友們共同分享。告訴他們:“老師非常愛小朋友,很樂意把好吃的東西和大家一起分著來吃。”我首先請小朋友用鼻子聞食物的香味,然后請小朋友們一起品嘗,品嘗后請幼兒說出吃到好吃東西的心情,再觀察老師臉上有著怎樣的表情,最后老師小結分享的快樂。當幼兒正在玩自己帶回來的玩具時,我有意識地走過去,問幼兒:“你的玩具可以讓我和你一起玩嗎?”讓幼兒親自體驗分享的樂趣,幼兒便會自覺地產生分享的行為。
2. 創(chuàng)造分享的機會
每個學期,都會有不少家長提著蛋糕回園,讓全班的幼兒為其慶祝生日?!吧諘鄙系牡案?、糖果、飲料等可口食物,都會成為幼兒共同分享的物品。我在主持這樣的“生日會”時,都會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的機會。首先請全班的幼兒為“小壽星”唱生日歌,說一說祝福的話語,然后請“小壽星”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派發(fā)生日蛋糕。在這一刻,全班的幼兒分享食物,體會著分享帶來的歡樂和滿足。
三、教育孩子學會合作
1. 教給幼兒掌握合作的技能
幼兒的合作行為,都是在游戲和玩小型的桌上玩具時出現(xiàn)的,因而我參與到他們的游戲中,引導幼兒如何合作玩耍。如在玩桌上構建玩具時,我拿起一塊長形的玩具,說:“今天老師買了一條魚,準備把它煮來吃,吃了會像小魚一樣會游泳的,現(xiàn)在老師該怎么做呢?請小朋友幫幫老師吧?!毙∨笥岩宦牐⒓匆鹆怂麄儏⑴c游戲的興趣,紛紛圍過來,發(fā)表他們在家庭中得到的粗淺認知和經(jīng)驗,一起來“煮魚”。有的用玩具拼成一把刀,有的把玩具搭成一個鍋,有的把象形的玩具當成餐具,還有的拿起細小的玩具當成調味料加進去。很快,魚“煮熟”了,共同分享著“吃魚”,有的小朋友開心的拍手喊:“我像小魚會游啰!”有的小朋友還學著小魚游的動作繞課室游一圈。合作的行為讓幼兒得到了樂趣,同時也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
2. 通過自帶玩具,學習互相合作
為了讓幼兒體會在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合作的快樂,我鼓勵幼兒帶上喜歡的玩具回園。在集體活動課時,讓幼兒把自帶的玩具介紹給同伴認識,并告知該玩具的玩法。在幼兒互換玩具玩耍時,先要讓幼兒懂得“怎樣和同伴合作玩耍”;“你想玩對方的玩具時應該怎樣說”;“游戲結束后,該對同伴說什么樣的話”等等的禮貌常識。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幼兒掌握怎樣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和合作的方法,也及時鼓勵了幼兒交往合作的積極性以及提高了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