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頭作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浙江臨海市教研室林一平先生有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他在其論文《重視口頭作文訓練》中對口頭作文有兩種定義—— 廣義和狹義。廣義上說,凡運用口頭語言表達的均可看作口頭作文訓練;狹義上來看,具有指向規(guī)范口頭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訓練方式。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口頭作文看成是進行語文基本技能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的寫作,還能與學習課文緊密結合,借以鞏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此說來,如果想要破解作文的老大難問題,可以先把口頭作文作為突破口。如能正確地理解說和寫的關系,平時注意說話訓練,把話說得中心明確,首尾完整,條理清晰,通順明白,那么,在這個基礎上稍加整理,適當加工,就是一篇文章了。
一、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寫作興趣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符合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而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激發(fā)學生口頭作文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容易產(chǎn)生角色的認同,激發(fā)表達的沖動。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有多種,教師在平時常用到的有設計導語,兒歌,利用多媒體,做實驗和猜謎語,等等。這些手段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二、借用圖片,引導說話
圖畫是最直觀的表達方式。以圖片為載體,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是低年級階段的主要任務。一年級主要進行看圖說話,注重單幅畫,重點是訓練單句話。二年級則注重多幅圖,要求理解圖意,連貫表達圖畫的內(nèi)容。教師要發(fā)揮課堂的主導作用,根據(jù)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時調(diào)整。
1. 用圖促說,個性化表達
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應提示學生先學會看圖,認真觀察圖畫,再把話說清楚。在訓練時,要邊看邊想,邊想邊說。
例如《星期天是母親的煩惱天》,學生一看到圖畫,馬上聯(lián)想起自己在家中的生活情景。有的學生說自己在過年之前,媽媽也是這樣打掃衛(wèi)生的。有的學生說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大家都手忙腳亂,忙不過來。還有的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以前用的電燈與現(xiàn)在用的有區(qū)別。這些都是圖畫帶給學生們的觸動。
2. 巧用連環(huán)圖,理解圖意
連環(huán)圖多以四格漫畫的形式出現(xiàn)。學生通過習慣或者圖上的標號,弄清楚觀察圖畫的順序。再根據(jù)每幅圖畫的內(nèi)容,將圖意連接起來,講述故事。有的學生還能通過看圖來談自己的感受,課堂的氣氛相當活躍。
三、以說促寫,階梯訓練
1. 用給出的詞語造句子
現(xiàn)在,隨著新課程的進展,語文書上出現(xiàn)的短語和音節(jié)逐步增加,句子和句群也漸漸出現(xiàn)。要讓學生理解一句話,就應先解決句子中難懂的詞語。用句子的詞語造句,是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一個好辦法。老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練習用詞語說話,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會說到會寫一句話。
2. 用“四要素”說話
所謂“四要素”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個記敘要素。初學時,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出這些要素的具體內(nèi)容:什么時間?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引導學生按照這種形式由說到寫,反復練習。包含“四要素”的句子意思完整,內(nèi)容比較具體,可以為日后的作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3. 利用句式,寫一段話
有了句子的練習,就可以進行片段寫話的訓練了。在寫《快樂的十分鐘》時,我讓學生利用關聯(lián)詞語“有的……有的……還有的……”、“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進行分說,學生基本上能做到連起來寫一段話。
四、作文是說出來的
知識淵博者并不在于他讀過多少書,拿到多高的文憑,而是在于他能否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在與人交流中或者是在工作生活中用起來,這就是一種知識的表達,寫作也一樣。小學生是天真爛漫的,他們的想法很童趣,寫出來的東西可能很平淡、很無味,但只要他們肯說,作為老師的我們一定要鼓勵,假以時日,他們的寫作水平一定有所提高,而寫作興趣也會加濃。讓學生大膽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到哪里就說哪里,隨意發(fā)揮,自如揮灑自己的情感,會更有創(chuàng)意。當他們的詞匯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作文起步的教學了。從口頭作文到書面寫作,從口頭表達到書面表達,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相信在系統(tǒng)的語言和思維訓練下,孩子一定能樂說愛寫,真正與寫作親密接觸。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