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來自對文章的理解,對文章的理解要求對作者以及作者所在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對文章形成的特殊時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對同時期的相關(guān)文章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對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
1. 利用大量的背景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入大量的、好的材料來增加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喜愛,從而增加閱讀興趣。在網(wǎng)絡(luò)相當便捷的今天,我們老師要通過網(wǎng)絡(luò)搜集課文的大量相關(guān)信息材料,甚至圖片或音樂乃至視頻,通過可能的教學條件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內(nèi)涵。讓學生對文章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個形象的、立體的認識,這樣更能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帶出先關(guān)閱讀,比如該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其他相關(guān)的文章,老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以我本人的經(jīng)驗而言,開始時這種推薦閱讀宜少而精,最好是一些短篇。這樣的閱讀教學就不再是單純地學習某篇文章,而是學習到了某類文章,起碼也是了解到了某類文章。
2. 加強學生間的互動,交換思想增強閱讀興趣
積極地引導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能夠很好地加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學之間通常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無間”,沒有地位的差距,沒有年齡的隔閡,這樣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為通暢,從而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思。正所謂一百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如果學生們對文章的理解相互交換的話,他們就會獲得頭腦風暴式的收獲,從而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深入,獲得的體會也會更深刻,更全面。
3. 師生交流增加閱讀興趣
教師通常比學生有更加豐富的閱讀量,而且對課文的背景或相關(guān)資料都有查閱,從這個層面講,教師要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師生間的平時交流可以有一個課堂上得不到的效果,就是學生可以天馬行空地問自己關(guān)心的問題,而不必局限在某篇課文里面,這樣的交流直接結(jié)果就是會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著作,產(chǎn)生閱讀的渴望。我在做學生時就有這樣的體驗,語文老師著重推薦的書或者平時老是會舉例子的書,總會讓自己有閱讀的渴望。
二、增加閱讀量
在提起并加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們盡可能多地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最好是跟課文相關(guān)的,相關(guān)可以是指同時期的,同作者的,同類型的,通過一定量的閱讀,學生理解文章自然是手到擒來。
“獎勵閱讀”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從開始開啟閱讀之門。這里的“獎勵閱讀”主要是指課外閱讀。眾所周知,很多的名家名作除了一些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文學性等特點外,要么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要么就是給人很強的愉悅性。其實很多學生并非不喜歡閱讀,只是他們不知道閱讀能帶來什么,也不知道閱讀也可以很有趣,甚至很享受。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學生一定的獎勵,引導他們開始做這個事情。比如,我曾經(jīng)試過跟學生們講,如果他們看了《基督山伯爵》的前四章(頭四章分別是:第一章、船到馬賽;第二章、父與子;第三章、嘉太蘭村;第四章、陰謀。),我就讓他們少寫兩篇作文。結(jié)果很多人選擇了看書,但是這樣一來就等于推到了多米諾骨牌一樣,大部分看了開頭四章的學生都會被故事吸引而堅持看下去,還問我能否再少些幾篇作文,這時已經(jīng)不需要鼓勵他們都會被吸引著看下去了。更重要的是,從第一本書得到的收獲會讓他們感受的閱讀的魅力,從而繼續(xù)閱讀下去。
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或“名言名句”,帶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時不時要引用一些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或者是作品中主人公的“名言名句”,當我們引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可以順便推介一下對應(yīng)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滿滿書海里面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