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學的也是作文。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指導閱讀,讓學生積累
學生“多讀、多積累”是提高習作水平的基礎(chǔ)。教材中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之作,教學中要指導他們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把一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在寫作方法、遣詞造句上的妙處,通過朗讀、誦讀、賞讀、背誦,在讀中感悟作品語言內(nèi)涵,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僅靠語文課本是完成不了積累任務(wù)的,應(yīng)該得法于課堂,受益于課外。筆者常常做到:其一,課內(nèi)閱讀,課外拓展延伸。如學習《草船借箭》,就引導學生去讀《三國演義》等中國四大名著;學習《盤古開天地》,則指導學生讀相關(guān)的神話故事。其二,鼓勵學生課外多讀有益書刊,向?qū)W生推薦好書、名著。其三,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時做旁注,寫下自己的感受;或是把自己最欣賞的句段摘抄下來。其四,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向同學推薦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說說推薦理由或選取書中精彩文段為大家朗讀,讓學生在閱讀交流中積累語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指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厚積薄發(fā),寫作文時便能妙筆生花。
二、引導模仿,讓學生愿寫
語文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有學生的可仿之處。應(yīng)經(jīng)常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如:學習寫人的課文,引導學生仿寫自己熟悉的人;學習童話故事,讓他們續(xù)編、改編甚至自編童話故事;學習寫景的課文,引導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景物,如仿《趙州橋》寫一寫家鄉(xiāng)的“廣濟橋”、仿《桂林山水》描寫家鄉(xiāng)的“西湖山水”,許多學生都寫得很生動。
對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以及巧妙的開頭、結(jié)尾、過渡方法,筆者也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隨堂練筆進行仿寫。如仿《少年閏土》,描寫伙伴的外貌;仿《灰雀》中的對話描寫,寫自己在參加競賽前與老師(同學)之間的對話;仿《頤和園》用“進了……繞過……來到……登上……從……下來……”練習寫一段過渡語。這樣以讀促寫,讀寫遷移,學生有章可循,有話可寫,自然就會產(chǎn)生“學著寫”的欲望,用不著老師去逼著他們寫。
三、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愛寫
(一)創(chuàng)設(shè)活動情景激趣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筆者常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或班隊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huán)境。讓他們盡情地玩,并指導學生觀察活動中同學的不同動作、表情等,再讓他們說說活動過程,然后寫下來。如讓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活動”時,筆者先利用大課間活動組織學生做“丟手絹”和“老鷹捉小雞”等游戲;利用班會課組織“比手勁”和“貼鼻子”等比賽,以活動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思維及語言表達欲望,在習作時,他們“情動而辭發(fā)”,寫得順心順手。
(二)實踐感受情景激趣
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筆者總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運動會、讀書節(jié)和藝術(shù)節(jié)等各類比賽,還有春(秋)游、看電影等實踐活動和寫春聯(lián)、護綠保潔等社區(qū)服務(wù)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動的情景,再組織學生交流活動心得,然后進行習作練習。學生動手體驗、動口談收獲,再動筆寫活動過程,他們有話可寫,也樂意寫。
四、體驗成功,讓學生會寫
好的作文批語,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很大的鼓勵作用,因此在改作文時特別注意批語的激勵性。學生習作有的譴詞造句上較優(yōu)美,有的結(jié)尾或開頭較巧妙……對這些優(yōu)點采用肯定的批語,如“這個詞用得很貼切”、“巧妙的過渡語使文章更精彩”等。對于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則用鼓勵的批語,如“習作越寫越有進步了,只要多讀多練,你的文章會出現(xiàn)在佳作展示欄的”。如果學生在習作中寫出了真情實感,則用交流的批語:“讀了你的文章,老師很感動,你真懂事”“別擔心,相信事情會好起來的”“相信你的愿望一定會實現(xiàn)”等。
筆者還多渠道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如開辟佳作展示欄、編輯班級佳作小報、組織作文競賽、組織讀書交流會和作文精彩片段朗讀比賽等活動,形式多樣的閱讀、習作交流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