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形式中,文學擅長細節(jié)的描寫,美術適宜表現(xiàn)視覺的具體形態(tài),而音樂藝術則擅長表現(xiàn)人類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這豐富的情感世界的源泉則來自于生活,生活是源,情感是流。
中學生如何通過音樂作品來體會、感受到作曲家所傳達出的情感符號,這是我們音樂鑒賞教學中應該解決的問題,只有理解了音樂藝術中特有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心靈深處與音樂藝術產(chǎn)生共振。因此,常常有人說,藝術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用音樂藝術來單方向叩響學生的情感之門似乎遠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容易。譬如,在欣賞斯美塔納的《沃爾塔瓦河》中,我們經(jīng)常要求學生先從兩只長笛相互交錯的旋律來想象河水的眷眷溪流,經(jīng)過對作品的反復聆聽之后,再揭示深刻的愛國之情。也就是說,先從音樂作品中感受音樂本體的諸多要素,然后再揭示崇高的思想內(nèi)涵是鑒賞教學的一貫傳統(tǒng)??申P鍵的問題是,由于高中生(這里僅僅指所研究的學生為深圳寶安中學高中一年級)所掌握音樂知識的有限程度,使他們在音色、節(jié)奏、力度、風格以及管弦樂的知識等要素面前無所適從,即使在欣賞音樂之前了解過一些寫作背景也無濟于事,作曲家在音樂中所表達的主觀的喜怒哀樂與生活中的真實情感無法在學生的情感世界中相對應,面對作曲家精心編織的巨大繁雜的音響,學生往往是一片茫然。 以本教材中第九單元“浪漫幻想的音樂世界——舒伯特歌曲《魔王》”來做初步探討,這首作品以低音區(qū)急促的三連音展開了一幕表現(xiàn)驚慌與恐懼的藝術歌曲,首先我們讓學生找到現(xiàn)實中的經(jīng)驗 ,有了切身感受——即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感覺,那就會較好地理解作品了。
作品中主人公懷抱著將死的愛子,在黑暗中揚鞭奔跑,邪惡的魔王對可憐的孩子實施著誘騙與恐嚇。在聆聽這首作品之前,首先要使學生感受“黑暗”“驚恐”這兩個詞的含義,作者通過濃厚的低音區(qū)(鋼琴部分)與孩子三次不同音高的呼喊展示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與恐懼的心理描寫。因此,首先要結合具體生活經(jīng)驗來討論對“暗”與”“明”等 的理解。 然后再對作者所描寫得音樂中諸要素作聯(lián)覺的對應。
我對學生作了問卷測試,答案匯總如下:
通過以上的心理測試,使學生在音高這一音樂的基本元素上有了純粹的感受并與生活經(jīng)驗的對應,之后對于作品的進一步理解做了經(jīng)驗的鋪墊。
從生活的體驗再到藝術的感受,從而理解藝術家的用心良苦,進而達到對藝術作品的深層理解,這是音樂鑒賞必然所經(jīng)歷的心理路程。中學生的心理感受與人生經(jīng)驗必然有限,因此在欣賞傳統(tǒng)音樂尤其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時,必然要從生活經(jīng)驗中先找到經(jīng)驗的“模板”,通過“模板”這一共同的生活媒介,再從音響中找到作者要還原生活的蛛絲馬跡。這樣對于理解傳統(tǒng)音樂所表達的意境,會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