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東陽吳寧二中語文教研組的同仁來校考察學習,受學校的安排要上一節(jié)語文課,并要體現(xiàn)“生本”課堂的教學模式。八年級的語文教材上只剩《答謝中書書》一課還沒上,這是我唯一的選擇。接到這個任務后,我糾結了很久,是模仿杜郎口的教學模式,還是另辟蹊徑?杜郎口教學模式太機械、太程序化,我不喜歡!想想還是選擇后者吧。
于是,我就讓學生去讀這篇文言文,雖說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可要讓學生體會其間的味道卻有點難,那就必須要讓學生走進文本,就要教學生會思考問題,因此,我就讓學生提出疑問。課前收集了學生的疑問,并進行匯總分類。學生的問題如下:
1.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背景是什么?
2.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景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這是一封應答謝中書的信,為什么寫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課前進行呈現(xiàn),并且指出前三個問題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那是老師對學生的提問,而第四個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問,因此就確定第四個問題為本節(jié)課的主問題。并告訴學生今天我們整節(jié)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我還偷偷地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悅,其他學生是多么的羨慕。此時,我確信了我的策略是對的。
首先,我從文言文的角度確定其教學內容。文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古代漢語書面語。而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和語法上,因此,學習文言文,前提是學習文言。于是,我就設計了兩個教學步驟來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
一.讀。要求學生讀出節(jié)奏,重點解決“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朗讀節(jié)奏。我預測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兩字一停頓,學生是很容易掌握的,而后兩句在沒有理解的基礎上很難把握,在課堂上我就反復要求學生朗讀這兩句,在朗讀中學生就較快地掌握了這兩句的朗讀節(jié)奏,同時,也很快地明白了這兩句話的意思。所以,我認為“生本”語文課堂就必須從學情出發(fā),這樣的課堂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譯。先讓學生自由翻譯,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的解釋及句子的翻譯。不懂的舉手提問,老師幫助解決。過了幾分鐘,學生的聲音漸漸停了下來。我就采用開小火車的方式讓學生來翻譯句子,并要求指出重點字詞的意思。這個環(huán)節(jié)很快就結束了。
這樣學生對課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可是表層的。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傳達的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即所言志,所載道。那“所言志,所載道”就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詞處。所以,我就決定在寫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把學生帶入其間。
我提問:“陶弘景說:‘實是欲界之仙都’,那是說這里實在是人間天堂,可聽了大家的翻譯,你感覺到這是‘人間天堂’的美景了嗎?”
學生默默地搖頭。
我就順勢提問:“那陶弘景為什么說這里是‘人間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來描述一下你從文字中看到的畫面嗎?”
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起手來。
學生甲:“我從‘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看到了一種山水映襯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那是一種陽剛的美,而流水清澈見底,那是一種溫柔的美,山的剛和水的柔,使陶弘景陶醉其間,那不是‘人間天堂’嗎?”
一個學生的回答點燃了全體學生,學生的眼睛此時都清澈透亮了。
學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輝,色彩斑斕,和著青色的高山、藍天、白云、變化不斷的清流(那流水隨著倒影的不同而變化著),那是純凈的色彩,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不得不讓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脫俗。那不是人間天堂嗎?”
學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種動靜生命之美,你看那‘夕日’靜靜地躲在山頭,余輝染紅了山頭,那浮躁的心此時就會變得寧靜安詳,還有那清晨霧氣散后,猿猴、林鳥的此起彼伏的叫聲,那是一種生命的蓬勃?!?/p>
……
此時,學生已經完全進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我順勢告訴學生,這是深入翻譯法,讓學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所載道’處一定要展開自己的聯(lián)想,深入體會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時,也就解決了學生提出的第四個問題了。
我暗暗高興,我想我完全可以帶學生去體會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所載道”了,我就提問:“你在這里讀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著學生能準確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樂。可事與愿違,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讀出了謝中書是請?zhí)蘸刖俺錾阶龉俚摹!边@個答非所問,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附和。這不是我的教學設計呀!再說關于謝中書給陶弘景寫信的內容是沒有記載的,這從何考證呢?我就如實告訴學生,這個問題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也想到過,就查不到這方面的資料,那我們怎么辦呢?跟學生商量,我們能不能從書中去找。這時,所有學生的眼神都集中到書中去了。馬上有一個男生舉起了手,說:“找到了,課文注釋里說‘謝中書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那就說明謝中書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梁武帝很信任他,而你給我們的資料里講到梁武帝曾請?zhí)蘸刖俺錾綖楣?,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請他出山了。?/p>
那我就追問:“那為什么不直接說呢?”
沉默了幾秒后,有一女生站起來說:“老師,你不是剛說過了嗎,古人喜歡‘寫詩作文’來交流的嗎?你看‘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說明謝中書肯定也是用寫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請?zhí)蘸刖俺錾降臅r候不是問‘嶺上有何物’嗎?”
學生的思維全打開了,陶弘景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里鮮活起來了。
我又追問:“陶弘景是怎樣告訴謝中書不愿出山為官的呢?”
學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訴謝中書,我是一個沉醉于山水之樂的人,我是不愿為官的。”
我順勢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現(xiàn):
“他游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藥。每當經過山澗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臥,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一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一個人獨自去山泉、巖石的地方游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p>
這樣,把陶弘景對山水癡迷的形象進一步強化,再讀課文體會。
不一會,學生又說:“老師,我讀出了陶弘景覺得自己能夠和謝靈運一樣感到得意,他是不屑于做官的?!?/p>
又一學生說:“老師,我讀出了陶弘景對當時人沉迷名利的惋惜,你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汀稅凵徴f》里的‘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場的?!?/p>
這樣,陶弘景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里存活了,這節(jié)課上我只是在旁邊輕輕地引導和點撥,讓學生不斷地在文中尋求自己想需要的。
課后我不禁反思:
課堂的改革是必須,我們曾經的語文課堂教學,老師已經習慣了根據(jù)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按自己的要求進行,漠視了學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遏制了學生的活力與個性,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表達、創(chuàng)新的欲望,也挫傷了學生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信心與熱情,學生成了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課堂道具。我想我們的每節(jié)語文課,都應該是沒有桎梏和約束的,應是直率、坦誠地碰撞和爭論,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綻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們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前給學生一份所謂的預習案,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然后在課內展示,期待達到“自主、合作、探究”。試想,教師一人編寫的預習案,能代表學生的想法嗎?他們在完成你的預習案時,不是桎梏了他們的思想了嗎?這還是自主嗎?在這個教輔材料滿天飛的年代里,學生還會有思考的習慣嗎?有人說過:“當一個人進行思考時,他因此而存在。”所以,不會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課前要預習這是必須的,那教師就應該教會學生預習,比如通過閱讀,提出自己在課堂上想學習的內容和自己的疑惑,這樣教師根據(jù)‘學情’進行二次備課,根據(jù)教材內容正確地確定教學內容和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務必要思考的三個問題是:
(一)學生的思考點在哪里?
(二)我們要從哪里出發(fā)?
(三)我們要去哪里?
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帶動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這樣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本”的語文課堂。而教師退到一個角落里置身度外,期待給學生自由,這可能嗎?風箏不是用繩子牽著才會飛得更高嗎?所以,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并不是完全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而放任不管,我想教師應該是一位引領者和關鍵時刻的點撥者,創(chuàng)設“以學生為本”的語文課堂。而這樣的語文課堂就應該從學生的“起點”出發(fā),尋找合適的教學策略,用學生的疑問串起課堂,用課堂的生成激發(fā)思維,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肯定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李雪飛,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象山。責任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