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了爭奪農民起義勝利成果而首次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xiàn),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俺h相爭”的實質,是地主階級內部爭奪權力的斗爭,這個名為“宴會”、實為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生動地對比了斗爭雙方策略高下的懸殊,并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
“鴻門宴”的故事向讀者展現(xiàn)了這樣的具體矛盾:劉、項因爭奪關中王產生了不共戴天之仇,軍事力量處于劣勢的劉邦,宴會前,面臨大軍被擊潰的危機;宴會中,又可能遭受殺身之禍。然而劉邦卻竭智逞才,隨機應變,轉危為安,變被動為主動,向著他既定的目標跨出了一大步。故事情節(jié)即圍繞這一線索循序展開,忽張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勝。
一開頭是戰(zhàn)云密布。項羽勝利結束大破秦軍主力的“鉅鹿之戰(zhàn)”以后,于公元前206年11月西行來到函谷關。不料大軍受阻,又聞劉邦已破咸陽,繼而又得到劉邦部將左司馬曹無傷關于“沛公欲王關中”的秘報,真如火上加油,不禁勃然大怒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接著又有謀士范增對劉邦“其志不在小”的分析和“急擊勿失”的建議,使氣氛更趨緊張;再加以項羽的叔父項伯連夜私見張良,秘告軍情。劉邦聞之“大驚”,仿佛兩軍即將展開一場廝殺,令讀者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
然而,一夜之間空氣驟變。這是由于劉邦采納謀士張良的建議,熱情款待項伯,約為婚姻,并針對項羽慕虛名的思想弱點,借項伯的嘴向項羽詐稱自己“日夜望將軍至”、“不敢倍德”的緣故。項羽對其“親信”項伯的話竟絲毫不疑,當即“許諾”。緊張的臨戰(zhàn)氣氛便開始緩和。但是,畢竟項羽與劉邦尚未見面,項羽的諾言似乎未可全信。
劉、項晤面,項羽“因善遇之”,與之同飲。但實際上,主賓各懷計謀,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時而緊張,時而和緩,讀者的心情也隨之起伏不定。整個“鴻門宴”的情節(jié),大體可概括為三張五弛。
三張:宴會開始后,“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氣氛始趨緊張,一張;項羽因為沒有察覺項伯徇私通敵,完全相信了項伯的勸告及劉邦的表白,“默然不應”。而主張“急擊勿失”的范增不肯罷休,離席叫項莊進來以舞劍為名,企圖“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于是宴會頓時充滿殺機:讀者眼前,項莊和項伯拔劍對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氣氛更趨嚴峻,二張;張良如坐針氈,離宴找樊噲告急,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闖宴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此時故事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的氣氛達于極點,伴隨刀光劍影而發(fā)生的血肉橫飛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張??墒?,事情卻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緊張的氣氛竟逐步緩和下來。
五弛:項羽對于貿然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贊樊噲為“壯士”,讀者的心弦稍寬松動,一弛。接著,樊噲又鋒芒畢露地指斥項羽,頌揚劉邦,其調子雖然是劉邦語言的翻版,卻比劉邦要尖銳得多。但“項王未有以應”,并賜“坐”。劉邦與樊噲配合之默契,使項羽更加相信劉邦無意做關中王。讀者的心弦又進一步松弛,二弛。但是,殺機仍未徹底消除,身處“魚肉”地位的劉邦坐不安席,機警地托詞離宴,樊噲、張良會意隨出,宴庭內外一片動亂。司馬遷描述卻有條不紊,使讀者的視線在宴庭內外不斷移動變化:庭外,“賓客”劉邦與群臣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庭內“主人”項羽與左右還不知道,于是“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氣氛張中有弛,三弛。情節(jié)繼續(xù)發(fā)展:庭外,劉邦輕騎簡從,抄小路脫身回營;庭內,張良獻禮,項羽“受璧”,四弛。此時范增的全盤計劃被打亂,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劍撞而破之”,滿腹怨恨地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一很有見地的預言,完全為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所證實?!把鐣敝链私Y束,劉、項沖突暫時轉為平緩,五弛。
力量相對弱小的劉邦,為什么能在“鴻門宴”這場斗爭中變被動為主動,化險為夷,并在爾后的“楚漢相爭”中獲勝?其最根本的原因,司馬遷是不可能認識到的,即在于順應還是違反歷史規(guī)律。劉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這在客觀上是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方向的。而項羽卻站在六國舊貴族立場上,總是希圖回到封建割據的戰(zhàn)國時代。這種倒退行為,與當時歷史的發(fā)展趨勢背道而馳,所以,失敗也就必不可免。
秦振峰,高級講師?,F(xiàn)居河南南陽。責任編校:李發(fā)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