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高效的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高效識字教學,饒有情趣的生活化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低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多,如何讓學生在單調(diào)枯燥的橫、撇、豎、捺中學得高效、饒有情趣,靈活識字,盡快地進入閱讀階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倍嗄甑牡湍昙壸R字教學中使我明確到:在詞串識字教學中,應從整體入手盡量讓這些字在學生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畫。
我在教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等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的識字課時是這樣安排的:
我一邊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一邊用多媒體手段顯示老師和學生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的場面,讓學生說說此時此刻的感覺。有的說:“四周的景色,美極了!春姐姐給大地披上了綠裝,到處生機勃勃,小草和花兒睡醒了,還伸著懶腰。”有的說:“剛才我們在柔柔的春風中,在柳樹的綠葉中,在布谷鳥的叫聲中,在花兒燦爛的笑臉上找到了美麗的春姐姐。”這時候老師馬上要求學生拿出詞語卡片,同組的小朋友互相合作,貼到黑板上,貼好后再一起讀一讀,看哪一組完成得又快又正確?!庇械恼f:“春天來了,春風輕輕地吹,冰雪融化了,春雨淅淅地下,泉水叮叮咚咚……柳絲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蔥綠;燕子、布谷、蜜蜂飛來了,為春天增添了幾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張開笑臉,為春天增色添彩!”學生們紛紛說自己感受春天美。這時,教師適時小結:“春天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春天的聲音變化無窮,桃花盛開,柳樹發(fā)芽,‘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枝紅杏出墻來’,只要留心,到處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春雨沙沙下,小溪叮咚響,蜜蜂嗡嗡叫,布谷報春忙,只要留心,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動聽的樂曲。你們看春天多美呀!我們應該怎么讀呢?”學生紛紛說:“我們應該輕輕地讀,不要打擾春姐姐!”在這樣的饒有情趣的課堂里,學生的想象在馳騁、情感在激蕩、思維在跳躍、靈性在升騰……正如前蘇聯(lián)審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的那樣:“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痹谶@充滿著情感的情境中進行實際、高效教學,變被動為主動、變負擔為享受、變苦痛為快樂、變低效為高效。
二、高效閱讀教學,富有活力的生活化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高效的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的生活有聯(lián)系。所以我在上語文課時,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如當推銷員、導游、解說員等綜合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發(fā)展多元智能。如:學習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新型玻璃》后,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學到的圍繞一個意思把話說明白的方法,讓他們做“推銷員”,把新型的玻璃介紹給“客戶”,看誰推銷得好。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他們運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將各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通過這樣采用多種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訓練使學生既學得有味,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
三、高效習作教學,走進真實的生活化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對習作的感悟也是如此。要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才能喚起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教育情境,讓學生真實、生動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生活積累,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傾吐欲望。
如去年的“六一”慶祝過后,我與學生交談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傲弧睉c?;顒右猹q未盡,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精彩延續(xù)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瀟瀟灑灑五六百字,感情強烈。看來“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這使我明白到只有激活學生情感,激活學生的積累,這樣習作練習才能有可能使學生的內(nèi)部語言得以生成,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學生高效習作的學習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