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教育行政主部門的職能,體現(xiàn)服務宗旨,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
在人事管理方面,首先著重管理好中、小學校長。推行校長競聘制,通過公開招聘,擇優(yōu)聘任,競爭上崗,明確校長的任職資格。取消中、小學的行政級別,試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真正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具有決定副校長、中層干部人選及學校教職員工選拔和招聘權以及對不稱職者的解聘權,使校長逐步成為職、責、權、利統(tǒng)一的法人代表。對校長隊伍管理進行重大改革,一是能促進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宏觀管理調控與校長逐步行使辦學自主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二是能促使校長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教育、抓管理、抓質量、抓效益上。三是能促進形成學校領導干部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動能進能出的良好氛圍。其次改革目前教師招聘由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調配的格局,擴大學校選聘教師的自主權。學校根據(jù)需要提出計劃,成立家長、教師和教研部門專家組成的選聘小組進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門根據(jù)選聘教師的標準嚴格把關和強化監(jiān)督,確保學校招聘教師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的需求。
在經費使用方面,校長根據(jù)上級劃定的總額包干教師工資,具有重新分配的權力,對下?lián)艿霓k學經費具有支配權。學校每年必須向教育行政部門提交報告,說明財產的使用、經費的安排等情況,接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學校的監(jiān)督和效益評價。尤其在學校重大工程建設方面,事前就做出詳細的報告,呈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論證審批、招標,工程竣工后,接受教育主管部門的驗收與審計,確保工程建設質優(yōu)價廉,效益至上。
二、建構家庭、學生、社區(qū)、學校內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學校內部評價主要是指學校為了解自身發(fā)展狀況或為爭取外在認可進行的評價活動,以學校發(fā)展與改進為主要目的,評價者多為學校內部成員,并直接向學校負責。而外部評價則是學校外部的家長、社區(qū)等機構,為了解學校的辦學品質和績效所進行的評價活動,評價者主要由學校外部成員組成,以績效為主要評價目的。
現(xiàn)實評價中往往有對評價結果信度懷疑的現(xiàn)狀。這就必須在強調內外部評價重要性的同時,建立良好的對話機制,使得內外部評價主體之間能夠進行平等對話和廣泛協(xié)商,在對話中逐步消除分歧,最后形成共同建構,才能較好地反映學校的實際辦學效益,促進學校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評價過程還是一個平等、協(xié)商、全面參與、彼此尊重的過程。提倡在教育評價中形成“全面參與”的意識與氣氛,主張讓參與評價的所有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并要求評價者在評價中充分尊重每個參與者,所有參與評價的人都是平等、合作的伙伴,是作為具體、完整的個人而不是傳統(tǒng)評價中的實驗者與實驗對象。各評價方都應該為評價結果負責。
三、深化學校內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保障前提下拉開收入距離。引入后勤社會化機制,讓學校潛心育人
1. 建立校內工資包干制。實行的是校內職級結構工資和校內職績結構工資相結合的工資制,以打破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與干差一個樣的局面。具體的做法是把全體教職工的收人分成四個部分,即由基本工資、課時工資(工作獎金)與崗位津貼、績效工資三部分組成。基本工資主要根據(jù)教師的職務、職稱的基本工資而定。課時工資與崗位津貼主要根據(jù)教職工所擔任的工作量來確定??冃ЧべY主要根據(jù)教職工工作的質和績效而定。既強化了多勞多得、優(yōu)勞優(yōu)酬;又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靖@降鹊孛嫦蛎恳晃唤搪毠?,基本工資則保證了對教師學校工作的合理認定。
2. 人事制度改革的關鍵是完善規(guī)范競聘上崗機制。按照精干、高效原則,在編制標準內設置學校教職工崗位,鼓勵一人多崗和專兼結合,通過規(guī)范的競聘上崗程序,實行二級聘任,實現(xiàn)擇優(yōu)聘用。做好轉崗、待崗和分流安置工作。
3. 學校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體制是學校發(fā)展的保障。
一是設立學校管理委員會,作為學校常規(guī)事務的決策機構。由校領導、中層干部和教師代表、家長委員會代表、社區(qū)工作人員代表組成,還邀請少先隊、團委、學生會和列席代表。學校與家長、社區(qū)建立長期密切聯(lián)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對學校的常規(guī)事務進行決策,征求教職工、學生及家長的意見,檢查督促教代會決議執(zhí)行情況。二是確保教代會對學校各方面工作的建議、監(jiān)督權利。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還可以在教代會的基礎上成立一個屬于常設性機構的學術委員會,其作用是以定期、定時對教職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意見進行采集了解,明確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向學校領導作出反映,溝通信息;定期向學校領導咨詢教職工關心的一些學校管理工作情況,協(xié)助上情下達;定期考察和評價學校各方面的工作,了解學校有關部門落實教代會提案情況。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