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臆解】
修養(yǎng)高的人品性就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而有不爭之德,身處眾人所厭惡的低洼潮濕之地而不嫌棄,所以說水性幾乎近于道。上善之人亦如水,可以存身于任何地方而無怨尤,心地善良有如沉靜的水潭,與人友善交往,言談恪守誠信,從政能致天下清平,行事講法度且有能耐,舉動善于把握時機順應(yīng)天時。正因為他們有水的不爭之德,所以就不會招致怨恨。
【評說】
盡管老子認為天地可以不仁,圣人亦可以不仁,但他決非無情之人,他的思想深處,其實是極為柔軟與善良的。他同情弱者,反對強權(quán);主張節(jié)儉,反對奢華;要求統(tǒng)治者順應(yīng)天道,無為而治……所有這一切,出發(fā)點都是在于保護普通民眾的利益。正因如此,他推崇水性,認為水“幾于道”。蘇軾亦稱道水為“天下之至性者”。對于道甘處卑下的品性,莊子在《知北游》里有此解釋:“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瘱|郭子曰:‘期而后可?!f子曰:‘在螻蟻?!唬骸纹湎滦埃俊唬骸诙敯?。’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唬骸纹溆跣??’曰:‘在尿溺?!笨墒牵磐駚?,很多的統(tǒng)治者只會以“天地不仁”來開脫自己的罪惡,而忽略了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主張。從“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來看,老子決不是主張統(tǒng)治者可以無所作為,他只是要求不要胡作非為,而是要“善”為,要順天地之道自然而為。我們曾經(jīng)的領(lǐng)導(dǎo)者想法幼稚,硬要與天斗與地斗,那是強作為,實是愚昧之至!但另一方面,如果竊居高位者無所事事,尸位素餐,那亦是無能,還“不如回家賣紅薯”。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臆解】
占有得太多終會失去,不如自己先行放下;把鐵器鍛打得異常銳利,那尖鋒不可能保持得太久。就算金銀財寶充盈棟宇,沒有誰能夠長久保有;富貴者驕橫跋扈而不知收斂,那只會自取災(zāi)禍。成就了功業(yè)而名揚天下的時候,最好是急流勇退,這才是順應(yīng)天道。
【評說】
本章的道理很直白,稍微明白點事理的人們都懂得,只是正如古語所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很多人總是臨事而迷,不知道佛家“放下著”這句偈語的奧義,也聽不進曹雪芹《了了歌》的勸導(dǎo),而只有到了最后大限來臨時才恍然徹悟,可惜為時已晚。就像晉代的石崇,明代的沈萬山,清代的和珅,哪一個不是富甲天下,然而到頭來,誰得了善終?特別是那些高高在上者,總以為天下江山是自己打下的,便要長久把持,而為了守住已經(jīng)取得的名位,甚至不惜殘害所有可能取而代之的賢能人士,這便是違逆天道了。秦始皇不是夢想大秦帝國江山永固,基業(yè)傳至子孫萬代么?他以為焚書坑儒之后,便沒有人能號召天下了,結(jié)果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智慧永遠存在于民間,任何統(tǒng)治者都不要妄想把自己個人或集團的意志強加于天下。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臆解】
守住形體,護住靈魂,謹守道之精氣,能做到永遠不分離嗎?凝聚精氣,保持心態(tài)柔和,能像嬰兒一樣無思無慮嗎?清除心中所有的妄見,能做到不存一絲一毫的雜念嗎?想要愛護普天下的民眾,治理好國家,能做到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嗎?人們在張開與關(guān)閉口鼻呼吸吐納之際,在與外物相交通的時候,能做到不滋生事端嗎?心胸敞亮,洞悉世間萬事萬物之奧妙,還能夠做到貌似無知無識嗎?
【評說】
老子主張“滌除玄覽”,其本意并不反“知”,他只是看不慣統(tǒng)治者以“知”而欺世盜名罷了,不然又何來“明白四達”之說?比如以鬼神來愚弄天下百姓,讓所有人精神受控于神意,進而自覺接受并服從人間的所謂“天子”的領(lǐng)導(dǎo)。人若要消除心中的所有雜念與妄見,說到底還得借助于智慧。關(guān)于文學(xu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病!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病!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臆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逼鋵?,對于“道”的求索,不也需如此么?探尋,思慮,最終恍然大悟,在這個過程中,智慧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本章末尾尚有“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幾句,我也認為當歸入第51章為宜。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臆解】
把三十根輻條湊集到一個軸頭上,就可以做成車輪,在此基礎(chǔ)上才可以做成車子,因為車內(nèi)空虛才能載物或載人,有車的功用;揉捏粘土制成陶器,因為器內(nèi)空虛才可以盛裝物品,有器的功用;筑好墻壁,開好門窗,建好房屋,因為室內(nèi)空虛才可以容人,有室的功用??偠灾魏纹魑镏杂谌擞幸?,功用正在于它們的虛空之處。
【評說】
“有”與“無”的對立統(tǒng)一,是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聽起來似乎相當玄奧,但有了這三個實例,我們便不難理解了。由此延伸開來,比如說事物的形與質(zhì),到底哪個更重要呢?如果沒有形式,本質(zhì)又如何依附與施為?如果沒有本質(zhì)的功用,空有形式又有什么意義?再從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來看,一方面,前人的經(jīng)驗積累與知識是后人認識世界的基礎(chǔ),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懷疑的態(tài)度,后人又怎么能進步與超越?乾隆時書法家翁方綱批評劉石庵的字沒一筆是古人的,而劉石庵卻回擊他沒一筆是自己的,他們爭論的焦點,其實便是有與無的問題。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只關(guān)注事物的“有”,還要留意它背后的“無”。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臆解】
迷戀五彩繽紛的顏色,最終會傷害人的視力;沉迷于悅耳動聽的音律,最終會傷害人的聽力;貪戀奇珍異味,最終會敗壞人的口味;縱馬原野,熱衷于狩獵,最終會使人變得狂暴殘忍;嗜好金銀珠寶玉石等難得的物品,最終會使人喪失本性,干出違法背德的勾當。所以,圣人治理天下,首要的是讓民眾吃飽肚子,而不在意如何把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因而能做到舍棄繁華奢侈,堅持節(jié)儉淳樸。
【評說】
老子主張人類放棄物質(zhì)享受,這當然有偏激的一面,事實上,人類也根本做不到。不過,他的儉樸生活主張確有很多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反思。比如說管仲認為國君貪戀女色不是毛病,關(guān)鍵是要善于執(zhí)政,事實上齊桓公也做到了,并且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然而,想想他的結(jié)局,身死之后竟然停尸于宮中,兒子們?yōu)榱死^位而無人過問后事,不是也很悲哀么?尤其是在他之后,齊國就威風(fēng)不再,與小國無異,只有受人欺凌的份。比如當今之世,人們太過追求物質(zhì)享受,結(jié)果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嚴重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其后果早已顯露出來。不僅如此,因為依戀物質(zhì)太甚,現(xiàn)代人幾乎變成了物的奴隸,“形為物役”,而且為了擁有得多,相應(yīng)的付出也就更多,活得很累,因而幸福指數(shù)也不見得高到哪里去。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臆解】
世人常把寵辱看得太重,一旦獲得尊寵或是遭到凌辱,便以為是了不得的大事情,甚至把它們看得比自身還重要。怎么理解寵辱若驚呢?在一般人看來,受尊寵是值得高興的事,而遭到凌辱則很痛苦,因而即使得到了尊寵與高位還擔(dān)心失去,即使遠離了凌辱與禍患又害怕重來,所以無論得失,總是生活在驚懼之中。如何理解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深重的禍患意識,只因為太在意自身的感受。如果我不顧慮自身,還怕什么禍患呢?所以,只有那種不計個人寵辱,看重天下如重自身,兼愛天下如愛自己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
【評說】
事實上,要想所有人都超凡脫俗,如佛家所言萬念皆空,不計榮辱,那很難做到,只要是人便不可能完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老子有時可謂強人所難。不過,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淡化榮辱觀,擁有一份精神的自由,沒有必要太過關(guān)注身外浮名與他人的褒貶,因為,太在意它們會使人活得很累。而人的一生總是很短暫,健康與快樂才是最宜珍惜的人生財富,真正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會放下心里的重負,讓生活變得更加閑適?!肚f子》里記載,孫叔敖“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人問其故,他如此解說:“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边@是真正看淡了榮辱的達人。
第十四章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臆解】
明明有色彩,可用眼睛去看,卻又似乎什么也看不見,這就叫夷;明明有聲音,可用耳朵去聽,卻又似乎什么也聽不到,這就叫希;明明有形體,可用手去摸,卻又似乎什么也摸不著,這就叫微。這三個方面,我們無法刨根問底進行細究,所以合而稱之為道。它居高不皦潔光明,處下不陰晦暗昧。因為它非一色,非一聲,非一形,故無法用明確的語言來描述,并給它命名,只好把它歸類為非實體的物質(zhì)。這就叫做沒有具體形狀的狀貌,沒有實體物質(zhì)的存在,可以稱之為惚恍,也即是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想要正面相迎卻看不到它的起始,想要尾隨其后卻又看不到它的終止,這就好比拿古圣先賢的治國方法來駕馭今天的現(xiàn)實,哪里才是起始與終止呢?要解決天下紛爭、大道失統(tǒng)的問題,關(guān)鍵是要了解天道的本源,明白古人制訂治國方略的前提與根本,這才是真正懂得綱紀。
【評說】
得與失常在于一念之間,這也是老子的哲學(xué)觀。比如看到美麗的女子不動情那便是“夷”,聽到悅耳的音樂不動心那便是“希”,擁有珍寶也視同草芥那便是“微”。從另一方面說,看到了又如何?聽到了又怎樣?得到了又多些什么?人生于世,不可能永遠擁有某些東西,甚至連自身的生命,也只是短暫的擁有。人若明白了個中因由,才有可能達到“無身”的境界,自然可以“無見”、“無聞”、“無得”,進而“無欲以觀其妙”,化道于心并融身于道,徹悟世間萬事萬物之奧。明道之人治理國家,不會單純套用上古圣人治國的方法,而是明了應(yīng)該如何依道而制訂治國的大計方針。蘇轍就說過:“學(xué)圣人者,不如學(xué)道。圣人之所是而吾是之,其所非而吾非之,是以貌從圣人也。以貌從圣人,名近而實非,有不察焉,故不如學(xué)道之必信。”(《孟子解二十四章》)今之執(zhí)政者若能深明此理,依道而立法并施政,則是天下蒼生之幸。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不新成。
【臆解】
古時候那些悟道并能依道而行的人,思想精微玄妙,與天地相通,精神世界深邃曠達,常人莫知其極。正是因為常人莫知其極,所以我在此勉強加以形容:行事之前謹慎遲疑,就像在冬天里將要跋涉冰河;行事之后依然警覺小心,就像防備所有的鄰人窺見其隱私;舉止莊重嚴肅,就像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客人;情欲日以消散,就像是春天里將要消融的堅冰;性情敦厚,有如未經(jīng)雕琢的天然玉石;心胸豁達,有如空曠深廣的山谷;混沌的樣子,有如一潭濁水;清靜的樣子,有如一片汪洋;恬靜的樣子,仿佛沒有止境。誰能讓渾濁的流水變得清澈?只有讓它安靜下來慢慢變清。誰能讓安定的局面得以長久保持?只有讓它運動起來,自由而緩慢地生發(fā)。守住這任由萬物自行緩慢生發(fā)之道,才能讓世事穩(wěn)健前行而不致盈溢;也只有那不求奢泰盈溢之人,才能隱匿光芒,不刻意求新求成,最終有所成就。
【評說】
這里,與其說是老子給上古得道之士畫像,倒不如說是他的自畫像:謹小慎微,猶猶豫豫,彬彬有禮,恬淡無為;實則是深藏不露,內(nèi)斂精神。這種人,要么沒有舉動,一旦深思熟慮,蓄勢待發(fā),必然所向無敵。歷史上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者,可謂深得此道之精髓??赡苁且驗楦F怕了的緣故,當今的國人為了發(fā)財,膽大妄為,什么都不顧忌,把實踐論奉為無尚法寶,行事不經(jīng)過嚴密論證,全然不考慮后果,結(jié)果怎么樣?無須舉例說明,且看那些曾經(jīng)勇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科學(xué)家們,是不是轉(zhuǎn)而擔(dān)憂地球還能存在多久?我們是到了該向老子學(xué)習(xí)智慧的時候了,不要一講到國學(xué)就是孔子。我以為,在老子面前,孔子不值一提,而我們卻在世界各國開設(shè)孔子學(xué)院,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左曉光,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雜志副主編。責(zé)任編校:李發(fā)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