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風(fēng)花雪月都可描繪出獨有的景致,浸潤人們的心靈。許多藝術(shù)家都是從大自然中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中學(xué)生更要有一顆熱愛大自然的心,走近大自然、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寫“風(fēng)花雪月”之景,抒“自然真摯”之情。
怎樣指導(dǎo)學(xué)生寫好詠物抒懷的散文呢?筆者認(rèn)為做好以下三方面是關(guān)鍵。
一.設(shè)置一條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
(一)始終不變的情感貫穿全文
始終不變的情感貫穿全文,能使文章渾然一體,結(jié)構(gòu)完整嚴(yán)謹(jǐn)。如半命題作文“我喜歡的……”中的關(guān)鍵詞是“喜歡”,意味著喜歡某物的情感應(yīng)成為貫穿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某生在《我喜歡的蠶豆花》一文中,以“嗬,那翻飛的蠶花,我的心上人喲!——我如此之愛蠶豆花——我最愛蠶豆,對蠶豆花有著本能的敬意——我看著她,心生歉意”為感情線索,不僅讓文章的結(jié)構(gòu)清晰嚴(yán)謹(jǐn),也能讓讀者體會到作者對蠶豆花不斷升華的喜愛之情。
(二)欲揚先抑的情感貫穿全文
學(xué)生在《白楊禮贊》一文中,初步認(rèn)識了解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這是作者為了行文需要,寫出對同一種事物前后的情感變化。用這種方法,能使文章情節(jié)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深刻的印象。學(xué)生在《我眼中的爬山虎》一文中,開頭寫“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很討厭爬山虎這種植物”,用“討厭”一詞吊起讀者的胃口,緊跟著重錘一擊——“這可鄙的無用的東西”,隨之話鋒陡轉(zhuǎn)——“不由對它產(chǎn)生了些許好感,連我自己都驚訝”,到最后“但一次不經(jīng)意的翻閱,卻令我徹底改變了對它的看法”收束,作者要抒發(fā)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
(三)對比突出的情感貫穿全文
對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寫作方法之一。在情感線索中恰當(dāng)使用對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而厚實,形象生動而鮮明,中心明確而集中。某生在《木蘭,我真的好喜歡你》一文中,先用一段文字描寫群花的香味給人的感受——“總習(xí)慣在撩人的春色里,坐在小院藤椅上看書,花香氤氳在泛黃的書頁里,又增添了幾縷詩意,但百花香氣太過濃郁,太過粉飾,令我喘不氣來”;緊接著,“我把藤椅挪到墻角,深吸了一口新鮮空氣,重新捧起書,一絲一絲泉水般的清新涌入大腦,空氣里似乎隱隱包裹著一陣香氣,若隱若現(xiàn),朦朦朧朧,難以捕捉,像似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一個調(diào)皮的少女在與你捉迷藏,白色紗衣的一隅偶爾一閃,卻又消逝了,但那銀鈴般的笑聲又那么有誘惑,一點一點地挑逗著你的心扉。我四處尋覓,終于,一抹純白跳進了眼簾,原來是木蘭?!毙∽髡咔捎脤Ρ?、鋪墊,將她對木蘭的喜歡自然流瀉,情感鮮明突出。
二.刻畫此物在你眼中獨特的個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種物,在每個人眼中也應(yīng)該是迥然不同或同中有異的。寫出物的獨特個性才能讓你在泛泛之作中脫穎而出。
學(xué)生習(xí)作片段示例:
你看,紅褐的枝頭斜斜地向上延伸,宛如一條神采奕奕的龍,駕著嫣紅的云朵,準(zhǔn)備沖向天空。枝條上星星點點分布著大小不一的紅紫色葉片。葉子剛長出來,嫩嫩的笑,似乎能從人的心中抽出希望,再往上看,看到了一片殷紅。花朵兒一朵接著一朵,三兩朵兒一片,四五朵兒一群,彼此推著擠著,花瓣兒一層疊著一層,有的還相互圍繞著?;ǘ鋬褐行模褐Z黃色,有的是金黃,有的只是純粹的紅。
還有些未開放的花骨朵兒,只有指頭般大小,鼓鼓的,像一個可愛的小姑娘,朝著春天的第一縷陽光,揚起羞紅的小臉,在春風(fēng)中微微咧著小嘴兒,像小孩子的笑,純粹非常,沒有心機。
待到花蕊全部顯露出來,花兒也就不顫動了,她好像耗盡了精力,稍稍歇息了一下,花瓣兒就向后仰,開始綻放了。
太陽漸漸升高,風(fēng)兒也帶了點暖意??罩酗h舞著幾片桃花瓣兒:漸漸地,花瓣兒越來越多,宛如輕盈的少女,用她雪花般輕柔的足尖兒走路。她伴著風(fēng),駕著氣流,飛向天空,滿世界的嫣紅,那般美好,燦爛,令我窒息了……
本文小作者具有敏銳洞察力、細(xì)致觀察力、豐富想象力,在她的筆下,桃花的形狀、色彩、花開的情態(tài)獨具特色,“花瓣兒越來越多,宛如輕盈的少女,用她雪花般輕柔的足尖兒走路”,這樣富有靈氣的語句比比皆是,令人贊嘆。探其原因,主要是小作者善于刻畫桃花色彩艷麗、可愛、飛舞輕盈、形態(tài)各異的獨特個性美。
對物的個性刻畫可以從物獨特的地域特點、季節(jié)特征、生長特性進行描寫,也可以從觀景的不同角度對物進行正面刻畫,還可以用對比襯托的方法側(cè)面對物進行突出描寫。
學(xué)生習(xí)作片段示例:
“眼前是滿池的蓮花,悠悠然地低吟淺唱。清風(fēng)拂來,似一壺老酒,吹的蓮花有些微醉,輕輕地隨著風(fēng)的節(jié)奏擺動。我也醉了,就像陶淵明陶醉于桃花那樣,陶醉于這一片清風(fēng)荷影中。好似一群芭蕾舞演員,在偌大的舞臺上,上演著最美的《天鵝湖》,靈動的腰肢纖柔的擺動著,美麗動人。舞動間,散發(fā)著幽幽縷縷的清香,沁人心脾,仿佛比酒還要醉人。我想我是真的醉了,醉在這一陣清香中。如此美的畫面,調(diào)皮的露珠也耐不住性子了,蹦蹦跳跳地從荷瓣上滾落,順著荷葉像小孩玩滑梯那樣滑到水中,漾起一圈微微的漣漪,動蕩的湖面馬上又歸于平靜,沒有一絲波瀾?!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好一派清雅秀麗的蓮花景!
很喜歡欣賞那些惟妙惟肖的蓮花圖。一片墨色渲染中,搖曳著那么幾朵粉嫩的蓮花,紅白相間,在濃黑的背景下亦幻亦真。禁不住讓人想起這么一幅畫面:蒙蒙的煙雨中,一位婉約的江南女子,在涼亭中席地而坐,白皙的雙手輕撫面前的古琴,幽幽怨怨,恬淡的焦尾琴攜千年的幽夢緩緩道來……
小作者調(diào)動視覺、嗅覺、聽覺多種感官,將蓮花的形態(tài)描摹得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同時運用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正面描寫、側(cè)面點染的寫作手法,寫蓮的畫面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小作者信手拈來,化無形于有形,“好似一群芭蕾舞演員,在偌大的舞臺上,上演著最美的《天鵝湖》”更是給蓮的形象增添了無盡的意蘊和想象。
三.悟出此物在你心中真實的感受
真實,是作文的要領(lǐng);真實,是作文的橋梁;真實,是作文的眼睛;真實,是作文的靈魂……
(一)選材的真實
同學(xué)習(xí)作中選取的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物來描繪,導(dǎo)致刻畫物空洞、呆板、形神分離。詠物,應(yīng)選一些自己熟悉同時又具有詩情畫意的物(風(fēng)花雪月)來描寫,在寫作時,設(shè)置一個此物的生長環(huán)境,最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場景——如小院里,公園里,花盆中,池塘里,校園里,田野上等,讓它既具有選材的真實,也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某生作文片段中:
學(xué)校里有一棵櫻花樹,雖不是最主要的景物,但卻是最美的。
三月的某個清晨,行走在去食堂的路上,不知從何處飄來了一瓣淡粉色的花朵,調(diào)皮的在空中輕打著旋兒,然后落在攤開的手心。小小的一朵花,似少女的舞裙,一片一片的,織綴成一朵豐潤的花來。純白的花瓣宛若一張上好的宣紙,淡淡的渲染了一抹粉紅,很淺很淺,卻讓人眼前一亮。
小作者很聰明,選擇校園里不被其他同學(xué)關(guān)注的一棵櫻花來描寫,有足夠的時間、空間來觀察,描寫起來游刃有余,也容易激起閱讀者的共鳴。
(二)情感的真實
古人觀景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其實“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是一種境界,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都寄情山水,對自己鐘愛的景物如醉如癡,或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或觸景生情,或移情于景,總之,都是將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融入自然美景中。
歌詞中說“因為愛,所以愛”,作文中就要有這樣的情懷,因為愛這個物,所以你的筆墨自然就會凝聚愛,寫下的文字才會妙筆生花。
前文所選片段中句子“那般美好,燦爛,令我窒息了……”,小作者就是以真實的情感震撼人心,尤其是“窒息”一詞,寫出了作者對桃花的喜愛、陶醉等豐富情感,讓人回味無窮。
(三)感悟的真實
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那么感悟就是寫作中的生命。寫作不能照抄閱讀過的作品,只有通過對已讀作品的感悟,才能吸取作品的精華,充實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學(xué)生的習(xí)作,大多缺少自己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寫作或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或故作成人狀、幼兒態(tài),給人以虛假、膚淺之感。
某生在《我喜歡的蠶豆花》文尾這樣寫道:
蠶豆是有善緣的,不然人們就不會“借豆行善”,我也不會愛得“舍豆其誰”了。除此以外,蠶豆還是靈性的,不然道家仙人就不會有“撒豆成兵”一說了。蠶豆是溫暖的,不然,人們就不會用“燈火如豆”來作喻了。
我最愛蠶豆,對蠶豆花有著本能的敬意,我把它當(dāng)成了一個與春天交流的使者,從那黑色的眼眸中,我讀到春天的柔情,讀出了未來的希冀。
我看著她,心生歉意;她看著我,默默無語。我在心里竊竊地說,對不起,你在奉獻(xiàn),我在索取。
應(yīng)該說,這位小作者的感悟是自然、深刻、真實的,由對蠶豆花“舍豆其誰”的愛,到對蠶豆花奉獻(xiàn)精神的敬佩,進而聯(lián)想到人類的自私只知一味的索取而生出的滿心歉意,小作者的感悟是自然的,層層遞進,不斷升華。
調(diào)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真實感受生活,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真實品味人生。只有這樣,才能觸發(fā)自己的靈感,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真切的感受,才會詠好“風(fēng)花雪月”,抒好“真實情懷”。
楊鳳輝,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姜堰。責(zé)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