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是唯物辯證法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客觀事物相互間的聯(lián)系是多層次、多角度,甚至是立體交叉的,為準確掌握其共性與個性,就需要比較。在比較學習中讓學生養(yǎng)成搜集資料、合作探究的好習慣,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學生對事理認知的深度,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正是貫徹新課程提出的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梢哉f,比較法既是一種方法論,也不啻為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開展比較閱讀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同時也可獲得更廣博的知識。
新課程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學方法上提倡以引導探究為主。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比較閱讀教學活動,正是為此提供最好的實踐平臺。
語文新教材的編者,無論在文本的選輯,還是課后問題的設置上,處處都體現(xiàn)了比較的理念。每一個專題的選文打破了以往以文體劃分的模式,同一專題,允許同時有多種體裁和不同時代、不同國別的文本出現(xiàn),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比較學習的機會。對于文本,或是同中求異,或是異中求同,可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從而形成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對知識的縱深理解。
一.比較教材同一專題下的各個文本,加深對專題內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教材《必修一》為例。
在“向青春舉杯”的專題中,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吟誦青春”這一板塊里,毛澤東的詞展現(xiàn)了革命時代青年的壯志雄心,情感激昂;食指的詩塑造了文革時期經歷了迷惘卻不頹廢,仍然堅守信念的青年一代形象;而江河用鼓舞人心的歡唱表達了新時期青年變革者的熱情與奔放。這些作品讓同為青年一代的我們在見證各個時期青年人的執(zhí)著的精神風貌的同時,備感心靈的震撼,為我們描繪青春壯麗的篇章吹響了號角?!霸O計未來”的板塊中,通過比較感受到馬克思的睿智,嚴密的邏輯思維,給我們以選擇未來職業(yè)的理性啟示,而畢淑敏以感性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譜就了一篇選擇生命崇高的樂章。正是他們讓我們在對未來人生的設計中有了方向,有了人生追求的動力。
在“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這一專題中,通過比較我們聆聽到荀子勸勉學習的諄諄教誨,韓愈提倡從師的錚錚之言,黑塞倡導閱讀經典的心靈感言,這都是我們獲得教養(yǎng)的有效途徑啊。
在“月是故鄉(xiāng)明”中,編者旨在讓學生感受到人類對于故土家園的依戀,體味這一人類最本真最美好的感情。老舍語言的質樸,韓少功滴血的情思,柯靈深厚的文化底蘊,曹文軒在路上的哲思,劉亮程懷舊的情結,一一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他們的文章從不同的側面深刻詮釋了“家”的內涵,引人深味不已。
而“像山那樣思考”又恰如一曲哲思的樂章,無論是可愛的江南冬景,還是悲壯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都觸動了我們心底的那根感動的弦——大自然有“無盡藏也”?;蚴歉S蘇子泛舟赤壁之上,或是陪伴子厚攀援西山之巔,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凝望“神的一滴”,這正是繆斯女神給予人類的恩賜,深沉而驕傲的那聲狼嗥,卻應當作自然對人類發(fā)出的最后通牒,人類呵,確應“像山那樣思考”。
通過這樣比較,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專題內涵的整體把握,也培養(yǎng)了他們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比較教材中單個文本與課外文本異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在每一篇文本中,可選擇的比較點也是很多的。例如學習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一詞,可讓學生搜集更多其他的毛澤東詩詞,如《水調歌頭·游泳》《卜算子·詠梅》《菩薩蠻·大柏地》《憶秦娥·婁山關》等等,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作為一代領袖毛澤東的吟哦都是那樣的豪放曠達。
《沁園春·長沙》還可與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比。詩詞中人物都處于相似的曠遠闊大的背景中,而作品展現(xiàn)出的感情基調卻有所不同。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xiàn),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群、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同為寫秋天,與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悲秋情懷不同,而又與劉禹錫《秋詞二首》“我言秋日勝春朝”格調相似,一改以往人們悲秋情懷,作品皆能催人奮發(fā)有為,大展鴻圖,給人頑強奮斗的精神。詩詞氣勢同為磅礴,西楚霸王項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何等孔武有力!漢高祖劉邦寫有《大風歌》:“大風氣兮云飛揚”,何等渾厚蒼茫!豪杰之風,一脈相傳,宋代蘇軾又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等波瀾壯闊!英雄之氣,千年流轉,毛澤東以現(xiàn)代中國文壇上的一位超越古人、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形象,用古典詩詞的形式反映現(xiàn)代精神,詞中有雄視千古的氣勢,改天換地的雄心,作品氣勢更加磅礴豪邁,意境更加深遠開闊。同為一代偉人,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項羽無論他的詩多么孔武有力,他考慮的是他自己和身邊的人;劉邦無論他的豪氣多么飛揚,考慮的都是他的家天下;而毛澤東卻是“四面云山歸眼底,萬里憂樂到心頭”,他考慮的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前途,所以他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志向更遠大,意境更壯闊,氣勢更恢弘,作品具有一種崇高之美。
通過比較,我們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培養(yǎng)了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三.比較教材和配套的《語文讀本》中的文本異同,增大學生閱讀量,引導他們作個性化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
新教材的編寫者,為了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方便,同時配合必修教材的教學,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特地為我們選輯了一些與教材各個專題內涵相切合的,文質兼美,既重經典,又具時代性的文本。教師如能引導學生將教材與讀本中的文本加以比較閱讀,一定既能達到編寫者的終極目的,又能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加深對教材文本內涵的理解。
如,我們可以將必修一“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與《讀本一》中“何以為家”、“永遠的記憶”、“故鄉(xiāng)詩情”三個專題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故鄉(xiāng)文化內涵的理解;可以將必修二中蘇洵的《六國論》和《讀本二》中蘇軾、蘇轍的同題文章《六國論》進行比較閱讀,可使學生明白面對同一題材,“三蘇”視角與立足點各有不同,持論有相近的一面,也有相異的一面。蘇洵認為六國滅亡在于賂秦并警示當朝統(tǒng)治者,蘇軾認為六國久存在“養(yǎng)士”,而蘇轍則認為六國滅亡在于“不能團結一致”。通過這樣一比較,我們就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即便是在課后問題的設置上,無論是“文本研習”,還是“問題探討”,抑或是“積累與應用”“活動體驗”,也都可引入比較閱讀的范式,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新課程觀明確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從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而比較閱讀法無疑是一條較好的實現(xiàn)途徑。
“莫為浮云遮望眼”,在比較中鑒別,在比較中顯示事物鮮明的個性,揭示其本質,形成鮮明的觀點,獲得真知。“橫看成嶺側成峰”,在比較中,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教給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和學習方法,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人師者本身更應加強對比較教學的研究與反思。
沈紅麗,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響水。責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