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強調(diào):“兒童是起點,課程是終點。只要把教材引入兒童的生活,讓兒童直接去體驗,就能把兩點銜接起來,使兒童從起點走向終點?!被谝陨系恼J識,我們認為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應(yīng)體現(xiàn)“兒童化”的探究活動理念,呈現(xiàn)“不一樣”的科學探究材料,讓科學探究材料基于兒童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兒童的探究欲望、引領(lǐng)兒童的探究思維,成全兒童的探究活動,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材料的呈現(xiàn)與運用才是最有效的。
學生對消化有自己的一些見解和了解,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仔細地去探究過人體的整個消化器官,不知道各個器官的作用與消化過程。因此,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我選擇了“兒童化”的探究材料,設(shè)計了“兒童化”的探究活動,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不一樣”的探究材料引入
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和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這就要求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既要讓學生“感興趣”,又要“能探索”。原先的教學是直接提出問題:我們吃進的食物到哪兒去了?學生雖然能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做出回答,但由于沒有體驗,學生回答零散,學習興趣也不高。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體驗,我挑選購買了動物餅干,讓學生先品嘗再回答,材料既滿足了兒童的這一天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開始本課的學習,又喚起了學生對食物消化的內(nèi)在體驗,對食物的消化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接著我再提供探索性材料———人體輪廓圖,讓學生嘗試著將人體消化器官在圖上畫出來,以此了解學生對消化器官的前概念,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不一樣”的探究材料觀察
根據(jù)小學生年齡特點分析,他們的思維特點還停留在比較低水平的形象思維或者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殊時期,頭腦的探究也停留在比較形象的階段,需要有形象的材料作為探究的載體。為了讓學生形象地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僅僅依靠語言表述和圖片觀察對學生來說比較枯燥和抽象,為此我提供了顯性化活動材料:人體消化器官圍裙。讓學生穿在身上,指指、認認、說說,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形象地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還能讓學生大致了解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人體的消化過程是一個內(nèi)在的復雜過程,原來的教學活動是邊看圖片邊介紹,學生很難了解,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又為學生提供了富有趣味性的顯性化材料:食物消化過程動畫片。動畫片將學生無法觸及了解的消化過程運用動畫的方式形象、生動、有趣地展示出來,促進了學生對消化過程的認識。
三、“不一樣”的探究材料運用
皮亞杰把活動作為兒童認知能力的形成發(fā)展的出發(fā)點。認為“活動的內(nèi)化就是概念化。”探究既基于原有的活動經(jīng)驗,又要在活動中加以驗證或批判。因此,教師要選擇基于活動經(jīng)驗的探究材料,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活動過程,感受體驗并內(nèi)化科學概念。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食物的消化過程有了認知,但這種認知是表面的、膚淺的,只停留在概念上。為了內(nèi)化學生的認知,需要做模擬實驗,為了優(yōu)化材料,我從市場上挑選了非常形象而貼切的模擬性實驗材料:精選了形似有兩只兔子耳朵的氣球,開口一端裝上塑料圓筒作為“口腔”,氣球中間長長的管子類似食管,下面膨大的部分就是“胃”,把一只耳朵塞進“胃”里并扎起來,另一只耳朵在頂端剪一個洞,表示腸子和肛門,又貼切又方便;再準備食物,饅頭和蔬菜(用開水燙一下),還有人體的唾液(用滴管滴水)。學生利用這些材料模擬食物的消化過程,不僅體驗了“蠕動”是消化道運送食物的方式,還內(nèi)化了對食物消化過程的認識,最后出來的食糜也為后面對學生進行消化器官的保護埋下了伏筆———如果不細嚼慢咽就不利于消化。
四、“不一樣”的探究材料游戲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它集趣味性、假想性和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這些屬性與兒童的好奇、好玩、好動以及無憂無慮的年齡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學教育于游戲中,讓兒童在試一試、做一做、玩一玩中認識科學現(xiàn)象、獲得科學知識,符合兒童的天性。為了鞏固學生對消化器官以及消化過程的認識,我設(shè)計了多媒體材料———“食物捉迷藏”游戲,讓學生根據(jù)提示卡片找出消化器官,通過科學游戲,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鞏固了本課知識。
兒童化探究材料的優(yōu)化需要教師用兒童的視角,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利于兒童探究的趣味性、形象性、探究性、游戲性材料,通過優(yōu)化材料更好地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