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語文學科中,巧用“詞語盤點”,結合聽、說、讀、寫四部曲,活化“詞語盤點”教學,有助于引導孩子對詞匯進行理解、積累、運用,更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聽說讀寫;詞語盤點;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語文學科中,每組課文后有“詞語盤點”,分“讀讀寫寫”和“讀讀記記”兩部分。許多教師在教學時停留在讀讀和抄寫,反復聽寫這種記憶儲存層面的詞語教學,使學生成了“詞語儲蓄罐”,讓詞語本身的魅力、蘊含的活性消耗殆盡。為契合課標的語用精神,引導學生對語匯的理解、積累、運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豐富語言積累,注重語言運用”的要求,夯實孩子的語文基礎,提高孩子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嘗試從聽、說、讀、寫四部曲,活化“詞語盤點”。
一、聽
1.聽辨。在詞語盤點中,有些詞語因多音字或方言的誤讀,學生容易混淆、記錯。比如:湖畔(pàn bàn)著地(zháo zhuó)直奔(bēn bèn)埋怨(mái mán)等,對于此類詞語,可以采用辨析法。即先聽后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由只聽讀詞語,過渡到看書、指詞、聽教師讀音范讀。比如:“朦朧”和“蒙眬”,我揉了揉(蒙眬)的睡眼,才看清對面來的是誰;“偵察”和“偵查”,突然,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又能識記正確的讀音和字形。
2.聽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變換形式,進行聽寫練習。(1)聽意思寫詞語,如:“尋找食物(覓食)”“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應付不過來(應接不暇)”。(2)根據(jù)近義詞或反義詞寫出要聽寫的詞語,如:躍動——跳動、珍惜——愛惜、骨瘦如柴——膘肥體壯、一絲不茍——粗心大意。(3)根據(jù)描述的情境聽寫詞語,比如:幫奶奶穿針是我經(jīng)常在家做的事,別看它是一件小事,要成功必須(小心翼翼);春天到了,公園里花開了,有紅的,有黃的,有紫的……真是(五彩繽紛)。形式新穎活潑的聽寫,聽、思、寫相結合,學生聽得用心,寫得認真。
二、說
1.以說品詞。一篇課文中有許多詞語,且有些詞語較抽象,課堂上教師對每個詞語未必能講深講透講到位?;罨霸~語盤點”,重在引領孩子對未講深講透的詞進行再學習。教師可充分采用直觀演示、情境體驗,讓學生演一演、說一說,讓學生細細品味,感悟詞語蘊含的形象,再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用詞練說。詞語不僅僅是盤點,還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觸發(fā)學生的類比聯(lián)想,展現(xiàn)作者當時可能的生活場景,在口語表達中靈活運用詞匯,實現(xiàn)語境還原。
如教學讀讀寫寫中“雕刻、堡壘、蔥郁、盤旋、姿態(tài)不一、神清氣爽、金碧輝煌、互相呼應”,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情境進行練說:
生:廟門前的兩頭石獅子,雕刻得姿態(tài)不一。
生:走在蔥郁的樹叢中,讓人感覺神清氣爽。
生:金碧輝煌的宮殿的柱子上盤旋著兩條巨龍,姿態(tài)不一。
這樣,借助“詞語盤點”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架設起一座座橋梁,點撥引領學生與生活聯(lián)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積累、運用詞語,這樣的詞語教學才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三、讀
1.讀得準。教師可以通過自由讀、齊讀、接力讀、男女生讀等各種形式,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接著,可以通過復述課文句子或片段,將詞語回歸文本,進行讀的訓練。
2.讀出情。每一個詞語都不是簡單的符號,都有它豐富的內(nèi)涵和情感。靈活運用“詞語盤點”,教師得指導學生朗讀好詞語,使詞語的韻味、情感、形象等在學生的心靈和大腦中得以內(nèi)化。
四、寫
1.書寫。新課標明確提出:能正確書寫漢字,做到規(guī)范、端正、整潔。詞語盤點教學時要注意書寫訓練。學生在抄寫詞語的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添筆漏筆的現(xiàn)象。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哪個字容易寫錯,什么地方會寫錯,并鼓勵學生將易寫錯的字進行梳理。同時強化形近字對比練習,使學生做到書寫正確。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板書示范書寫,要求學生把字寫得工整、美觀。
2.寫話。寫話是語言運用的內(nèi)化過程,能有效促進學生對語匯的積累。詞語盤點教學中要重視活用詞語寫話訓練,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同類語境的詞,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練寫;可以根據(jù)詞語相連,想象故事情節(jié)練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場面,靈活運用新積累的詞匯練寫。學生在一次次的練寫過程中,體會到“妙語連珠”的喜悅,感受運用優(yōu)美詞語的快樂,有效引領學生積累運用詞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可見,“聽、說、讀、寫”四部曲,契合了課程標準的語用精神,活化了“詞語盤點”,也盤活了教師的教學思維。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