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小學,王中華,2
(1.銅仁學院基礎教育中心,貴州銅仁 554300;2.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長春 130024)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網絡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另一方面網絡也給人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網絡欺凌就是一種重要的體征。這是網上生活發(fā)生的欺凌事件,也是網絡時代的新現(xiàn)象,主要是指人們利用互聯(lián)網做出針對個人或群體的,惡意、重復、敵意的傷害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不僅包括身體傷害,也包括心理健康的損害。關于網絡欺凌,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早在21世紀初就開始進行研究和探討,對于網絡欺凌的研究,我國學者也逐漸予以關注??梢娋W絡欺凌不是個別的現(xiàn)象,而是全世界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之一。因此,在我國網絡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網絡欺凌現(xiàn)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通過網絡文化的建設去加大力度進行治理,為社會的穩(wěn)定和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個綠色環(huán)境。
學者張樂在總結和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八種定義觀[1]:較早關注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研究的B.Belsey認為,網上欺凌是指以傷害他人為目的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故意地、反復地針對個人或團體的敵對行為。第二,美國“全國預防犯罪委員會”對網絡欺凌的定義是,將互聯(lián)網、手機或其他設備用于發(fā)送或張貼文字或圖像有意傷害他人使人難堪的行為。第三,一個致力于互聯(lián)網安全和隱私名為“StopCyber-bullying”的專業(yè)組織把網上欺凌定義為“一個青少年被另外一個青少年使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即時消息或任何其他類型的數字技術反復折磨、威脅、騷擾、羞辱的現(xiàn)象”。第四,Hinduja和Patchin指出,網絡欺凌是那些與發(fā)件人沒有進一步接觸但是持續(xù)發(fā)送簡單的電子郵件的人的“惡作劇”,這些惡作劇可能包括威脅、惡性標簽(即貶義標簽,煽動仇恨的言論)或者在網絡論壇上通過張貼虛假信息來嘲弄對方進而達到羞辱的目的。第五,美國俄勒岡州在法案中規(guī)定網絡欺凌是指使用電子傳播設備騷擾、恐嚇或欺凌他人的行為。第六,英國政府根據本國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給網絡欺凌下的定義是,由某個群體或個人利用電子接觸的方式持續(xù)針對無力保護自身的受害者實施的攻擊性的和有意的行為。第七,日本文部科學省對網絡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是,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在互聯(lián)網的網站留言板上編寫誹謗中傷某個兒童的留言,或利用郵件等方法對其進行欺負的行為。第八,美國2009年4月出臺的《梅根·梅爾網絡欺凌預防法》將網絡欺凌界定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國交往中,出于強迫、恐嚇、騷擾他人或對他人造成實質情緒困擾的目的而使用電子手段傳播的嚴重、重復的惡意行為。筆者認為,網絡欺凌,主要是指個體或者群體借助于短信、郵件、QQ等網絡信息技術與手段對他人或者群體進行的欺負、凌辱,導致對方受到身心傷害的一種行為。
學者李靜認為,網絡欺凌的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七種情況[2]:第一,情緒失控:向網上的群體或個人發(fā)送令人生氣的粗俗信息。這是由于不同意或誤解了別人所說的意見,并決定與之爭辯而形成的正面攻擊。第二,網絡騷擾:通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短信方式持續(xù)性地騷擾他人。受害者收到的消息可能是讓人討厭的或是庸俗的、性暗示的或侮辱性的。第三,網絡盯梢:通過網絡發(fā)送傷害性的、威脅性的或過分暖昧的言語。例如,有人發(fā)郵件威脅A說要送A去死。第四,網絡詆毀:發(fā)送針對某人的有害、不真實或殘酷的陳述或將這些資料上傳到網上。第五,網絡偽裝:假裝成他人的身份在網上發(fā)布信息,損害該人的形象。第六,披露隱私:在網上發(fā)布有關個人的敏感、私密或令人尷尬的信息,包括傳播私人信息或圖像。第七,在線孤立:將某人排除在某一個聊天室或虛擬社區(qū)之外,使之孤立。
1.網絡欺凌的普遍性。網絡欺凌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從2000—2005年,10~17歲間的美國青少年遭遇網絡欺凌的案件增加了50%,案件數量從2000年的6%增加到2005年的9%。同時,根據英國的一份報告顯示,12~15歲的英國青少年中,有11%的人曾遭遇過網上騷擾或欺凌。接受調查的500名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示自己曾收到過恐嚇留言或郵件,還有超過1/4的人表示,自己曾在網上遭到過人身攻擊或惡意中傷。中國香港家庭福利會委托中大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陳季康,于去年12月至今年2月訪問了全港1 800名中一至中七學生,研究網絡欺凌概況。結果發(fā)現(xiàn),網絡欺凌的整體受害率及參與率,分別高達30.9%及17.8%。而各種欺凌模式中,以網上辱罵、侮辱及嘲笑最為常見,有18.7%的中學生曾身受其害[3]。無獨有偶,在我國大陸地區(qū)網絡欺凌也逐漸成為人們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2007年7月,廣東開平一名中學女生被稱為“七姐妹”的七名女生報復,幾名女孩對受害少女進行毆打和凌辱,并指使未成年男生強暴該女生,并逼她自扇耳光和走正步,一名涉案人員把此過程用手機拍攝了下來。2008年開始,一段長達7分多鐘、名為“廣東開平市中學生當眾凌辱一女生惡性虐待視頻”的視頻內容被人上傳到互聯(lián)網上[4]。
2.網絡欺凌的隱蔽性。由于網絡的傳播,很多是以匿名形式,以移動IP地址等等不公開的形式來進行網絡欺凌,于是乎很多受欺凌的青少年要找到網絡傳播源頭非常困難,導致缺乏對網絡傳播者的監(jiān)控約束,以至于青少年認為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承擔責任,這也客觀上助長了網絡欺凌。
3.網絡欺凌監(jiān)控難度大。在傳統(tǒng)欺凌中,受到欺凌的青少年大多會向老師和家長進行反映,尋求解決的辦法,往往較容易發(fā)現(xiàn)和干預,防止惡性后果的產生。而網絡欺凌則具有隱蔽性,導致網絡空間的廣大,以及網絡傳播的超時空性,“不可能對所有的網絡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管?!保?]
4.網絡欺凌的危害嚴重性。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欺凌影響青少年健康[6]。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欺凌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網絡欺凌的受害者飽受精神和肉體病痛的折磨,而那些通過互聯(lián)網或手機欺負他人的青少年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醫(yī)學博士安德烈·索蘭德率領的研究小組最近對現(xiàn)代社會的網絡欺凌及其后果進行了研究,2 215名年齡在13~16歲的芬蘭青少年參與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8%的被調查者是網絡欺凌的受害者,7.4%是肇事者;16%的女孩受到過男孩的網絡欺凌,5%的男孩受到過女孩的網絡騷擾;網絡欺凌大多是通過手機短信和網絡聊天室進行的。因此,對于網絡欺凌的嚴重性,我們需要高度重視。
1.網絡信息工具的便捷性。第一,上網地點的方便,學校、家庭、圖書館、網吧或者其他公共場所都可以上網進行網絡欺凌。第二,上網工具的方便,以前只能通過計算機上網,現(xiàn)在手機等都可以上網。
2.網絡欺凌與經濟利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而進行網絡欺凌。
3.欺凌者的壓力釋放和成就動機。通過對他人的網絡欺凌,進行心理壓力釋放,“通過網絡欺凌來滿足自己的成就動機?!保?]
4.學校網絡文化教育的不到位。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網絡教育過程中,缺乏對網絡文化、網絡道德、網絡教育的關注,沒有認識到網絡欺凌的危害性,沒有進行有效的引導。
5.家庭的網絡文化教育的缺失。當前,網絡已經普及,但是由于一些家庭,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的家庭,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農村家庭和一些城市家庭的家長缺乏網絡文化,不懂得對青少年進行網絡文化教育,導致家庭網絡文化教育的缺失。
6.網絡方面的法律體系不健全。對于網絡欺凌的現(xiàn)象,不僅是一種道德的問題,更需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對于網絡曝光的“網絡欺凌的視頻”,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對于網絡欺凌,我們網絡方面的法律還不完善等原因導致了網絡欺凌的現(xiàn)象進一步擴大。
對于網絡欺凌,國際上采取的應對策略[8]主要包括:第一,美國立法先行。根據美國《梅根·梅爾網絡欺凌預防法》對《刑法典》第41章的修訂,增加了第881條“網絡欺凌”,規(guī)定實施網絡欺凌適用刑法上的騷擾罪,被告將處以罰金,或判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兩者并處。第二,英國對網絡欺凌的“綜合治理”。在國家政策上,制定針對校園網絡欺凌的法律和政策;在社會層面,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助于網絡欺凌有效治理的社會環(huán)境;在教育者層面,強調教育工作者在關注青少年學生成長上的法律責任。第三,日本強調“以堵為主”的應對策略。2008年,日本又制定了《青少年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整備法》,規(guī)定手機公司、網站等通信服務提供商有義務為青少年提供過濾軟件,免費進行過濾服務。2008年11月,日本在對網絡欺凌實況調研的基礎上出版了面向學校、教師的《應對網絡欺凌指南和事例集》,在介紹學校發(fā)生的各類網絡欺凌案例的基礎上,匯總了應對網絡欺凌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幫助家長和教師了解更多的手機及網絡基本知識。第四,德國從源頭入手,注重人性教育。
要解決網絡欺凌的問題,首先需要正確認識網絡欺凌不僅是一個網絡現(xiàn)象,更是一個道德與法律的問題,同樣也是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還是一個文化問題。一方面它給社會帶來了危害,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造成了青少年的身心傷害,特別是心靈的傷害,對被欺凌者的發(fā)展和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對欺凌的實施者來說,也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一個人的人格健全,情緒穩(wěn)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如果企圖通過實施網絡欺凌來獲得成就動機和“高峰體驗”,這樣的人也是心理存在問題的。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網絡欺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層次需要進行治理的問題,而不僅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我們需要從網絡文化的視角來看待網絡欺凌,需要發(fā)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抵制網絡負面文化,將網絡建設成為網上思想文化陣地,所以,“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fā)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9]
網絡欺凌,是對網絡文化的一種傷害,是對網絡文化的一種侵蝕,因此,我們需要對網絡欺凌進行治理。正如前面提到的日本采取“堵”的方法進行網絡欺凌的治理策略,筆者認為,網絡欺凌猶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特別是青少年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具有相當強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網絡文化途徑,對有欺凌傾向的青少年進行教育與疏導,關鍵在于以預防為主,而不是盲目地“堵”,需要進行思想的教育與引領。
我們已經知道,網絡欺凌是需要借助于網絡手段,為了降低和減少欺凌者利用網絡進行欺凌的頻率以及影響,我們可以考慮進行網絡新技術建設,這是從“硬件”的角度來反網絡欺凌。通過發(fā)展網絡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占領網絡信息傳播制高點,廣泛開展文明網站創(chuàng)建,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督促網絡運營服務企業(yè)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不為有害信息提供傳播渠道。通過網絡技術的建設,讓具有網絡欺凌心理的人不能順利和方便地進行實施網絡欺凌。
網絡雖然是一種虛擬的世界,但是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產生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樣,網絡欺凌雖然是在網絡上實施,但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受欺凌的個體或者群體引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加強網絡的法制化建設,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加快形成法律規(guī)范、行政監(jiān)管、行業(yè)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jiān)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lián)網管理體系。以法律為準繩,規(guī)范網絡生活,維持正常的網絡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因此,需要完善網絡法律體系,雖然我國已經制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lián)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互聯(lián)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對于相關網絡欺凌的具體法律實施辦法還有待進一步明確,以便為網絡欺凌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據。
網絡文化是減少和降低網絡欺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網絡文化體系。在學校有學校的網絡文化,教師及其教育管理者通過對學生進行網絡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其網絡文化的自覺性和自律性,能主動同網絡欺凌作斗爭,抵制網絡欺凌,同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文化的結合,處理好受到網絡欺凌或者有網絡欺凌傾向問題的學生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網絡心理援助,能防微杜漸。在家庭構建網絡文化,通過父母“第一任老師”的角色扮演,使學生從小就形成對網絡欺凌的辨別力和免疫力,為其成長過程中面對和處理網絡欺凌現(xiàn)象奠定基礎。在社會中構建網絡文化,通過媒體宣傳網絡文化,讓更多的人具有網絡認知、網絡道德、網絡法律意識,能為網絡文化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讓網絡欺凌沒有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
總之,網絡欺凌存在于我們的網絡中,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xiàn)實,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面對和處理,我們需要從網絡文化的高度來反思網絡欺凌的本質,深刻認識到網絡欺凌的弊端和危害,我們更加需要加大力度對網絡欺凌進行治理,還我們的學生一個干凈的綠色的網絡環(huán)境,以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和諧地成長。
[1]張樂.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9-11.
[2]李靜.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9,(8):26-28.
[3]調查稱香港三成中學生曾受到網絡欺凌[EB/OL].齊魯網,2011-11-23.
[4]廣東開平中學生被侮辱遭凌辱視頻在網上流[EB/OL].齊魯網,208-07-11.
[5]石國亮,徐子梁.網絡欺凌的界定及其特點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8-10.
[6]金雨.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欺凌影響青少年健康[N].齊魯晚報,2011-11-3(2).
[7]陳鋼.網絡欺凌:青少年網民的新困境[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4):44-45.
[8]董金秋,鄧希泉.發(fā)達國家應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對策及其借鑒[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19-21.
[9]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