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季瑩
(上海市嘉定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1800)
2011年11月30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1]機構聯合發(fā)布的《2011年全球應對艾滋病行動進展報告》顯示:2010年底,全球約有3 400萬人攜帶艾滋病病毒,2010年全世界大約有270萬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過去10年間新增感染病例減少了15.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防治形勢仍很嚴峻。
2010年底衛(wèi)生部公布我國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況,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70 393例,其中患者132 440例,死亡68 315例。我國艾滋病疫情呈現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疫情依然呈較低流行態(tài)勢,但部分地區(qū)疫情嚴重。疫情嚴重的云南、廣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廣東6省累計報告感染者和患者數占全國報告總數的77.1%。
第二,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數量繼續(xù)增加,但新發(fā)感染人數保持在較低水平。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四免疫一關懷”政策的堅決貫徹,對艾滋病流行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有效的控制了二代傳播。
第三,既往HIV感染者陸續(xù)進入發(fā)病期,AIDS發(fā)病和死亡人數增加。
第四,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所占比例繼續(xù)增高,其中同性性傳播上升速度明顯。
第五,感染人群多樣化,流行形勢復雜化,流行趨勢正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進行傳播。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wèi)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旨在幫助對象人群或個體改善健康相關行為的系統社會活動。由于目前并無治療艾滋病的特效藥物,而艾滋病的傳播與人們自身行為存在密切關系,健康教育被公認為當前預防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李健,趙黎明[2]的研究提到,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預防工作中對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染群三個方面均可以發(fā)揮很好的作用。說明在預防艾滋病工作中,健康教育對目標人群高危行為的改變起到很好的作用。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為的改變,指終止危害健康的行為,實踐促進健康的行為,并對已有的健康行為進行強化。通過健康教育的對象水平不同,可以將健康教育行為理論分為應用于個體水平的健康行為理論和應用于人際水平的健康行為理論。艾滋病預防工作經常使用的行為理論模型中,知、信、行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型針對個體水平,社會認知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則是針對人際水平。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KABP or KAP)的行為改變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確立信念,二是改變態(tài)度。這種行為模式在我國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最常使用[3],并且已經被大眾所接受。知、信、行模式比較直觀明了,其隱含的假設是:被傳播對象接受健康內容后,就會改變其信念和態(tài)度,進而改變其行為。但是模型沒有考慮受眾的需求或是需要、行為條件以及行為場景等因素。在進行知、信、行理論時通常會產生“認知不協調”現象:即目標人群掌握的知識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情況。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目前用以解釋和干預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該理論認為信息接受者要采取有益健康的行為或放棄某種危害的行為,需要感知某種疾病或行為的危害,以及改變某種行為可能對自身帶來的好處與困難以及目標人群自身的行為效能。健康信念模型被廣泛適用于艾滋病的預防工作中。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是以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演變而來。社會認知理論的重點是個體信念的建立,主要包括: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信息以及在曾經情景中對背景因素的直覺信息。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 theory, SNT)由Barnes[4]于1954年提出,是以個體為基本子系統所組成的各種形式的社會主體,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其本質上可以說是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此理論重點強調“橋梁人群”在不同社會群體以及同一社會群體之間的作用,我國學者潘綏銘[5]在對女性商業(yè)性性工作者(FSW)人群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相關“橋梁人群”的關鍵作用。
社會認知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為我們研究艾滋病相關亞人群群體行為提供了依據,并且闡明了艾滋病易感人群高危行為產生的原因。例如,吸毒人群中毒品聚集吸食現象等。為艾滋病高危行為的干預提供了依據,有助于對目標人群高危行為改變的研究,促使艾滋病易感人群改變高危行為。
2.3.1 什么是健康傳播
健康傳播(health communication)指通過大眾媒介、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傳播方式將有用的健康信息送達至社會的每個個體,從而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使他們采取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過程,包括疾病預防、治療、防治等多方面內容。健康傳播包括傳播者、接受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以及傳播效果5個傳播要素。在健康傳播過程中每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2.3.2 健康傳播的特性
健康傳播對健康內容的傳播者有特殊的素質要求。由于健康傳播所傳播的內容是健康知識,所要求的信息傳播者應是具有一定專業(yè)技能的人才,擁有健康傳播職能的機構和人員便是健康傳播的主體
其次健康傳播的內容是健康信息。所謂健康信息是指一切有關健康的知識、觀念、技術、技能和行為模式,是一種寶貴的衛(wèi)生資源。目前我國在艾滋病防治過程中健康教育對信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信息接收者、傳播形式以及傳播效果的研究[6]。
再次健康傳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并且可以根據健康傳播達到目的層次,將健康傳播的效果分為4層:知曉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認同,形成健康態(tài)度,采納健康行為。
健康傳播具有復合性。健康內容的傳播經歷了數次乃至數十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多級傳播,多種途徑的傳播以及多次的反饋,這使得健康傳播在達到傳播目的的過程中存在多次反饋以及多級的交流,也同時為健康傳播的有效實施帶來了一定難度。
通過健康材料的設計,把枯燥無味的衛(wèi)生知識生活化,形象化,生動化,主要通過視覺化的方法向目標人群傳遞信息和表達觀點,通過形象的傳播使得目標人群了解宣傳理念并進行深入的感受和體會。健康傳播材料在傳播學中扮演著十分的重要角色,也成為宣傳衛(wèi)生知識的最佳途徑[7]。云南湄公項目[8]的經驗顯示,制作艾滋病防治宣教材料時,首先應該通過基線調查確認目標人群的需求,在進行健康材料制作時需摸索制作出適合目標人群的健康傳播材料。
由于目前還沒有針對艾滋病的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9]。廣泛深入持續(xù)地進行全民健康教育是遏制艾滋病在中國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10]。健康教育是連結衛(wèi)生知識與行為改變的橋梁,健康教育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尋求并建立有效的方法在人群中普及艾滋病知識,增強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并為個人、家庭、社區(qū)以及預防HIV/AIDS組織團體等的相互合作提供條件,從而促進安全行為的發(fā)生及增強對艾滋病感染者的理解。
對女性商業(yè)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ual workers,FSW)的健康教育目標主要是增進FSW人群對安全套的使用頻率,養(yǎng)成良好的就業(yè)習慣等。目前對FSW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發(fā)放宣傳手冊或組織觀看預防艾滋病相關視頻;通過對關鍵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對FSW人群進行干預、在公路沿線實施安全套營銷策略[11]、在賓館等FSW經常出沒的地點擺放安全套等方式進行干預;對FSW中較為活躍并且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群進行同伴教育者培訓[12]。健康教育的效果與對目標人群的健康教育次數有關。
對吸毒人群(drug user, DU)的健康教育目標是減少DU人群對海洛因類藥品的依賴,推廣美沙酮維持治療,減少共用針具行為并且希望可以在DU人群中推廣安全套的使用等。對DU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分為對戒毒人群進行的干預以及社區(qū)中對吸毒人群的健康教育。有研究在吸毒人員較為集中的地區(qū)進行了吸毒人群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13],取得了不錯的干預效果。
針對男男同性戀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健康教育目標主要是促進MSM 人群改變高危行為,增加性行為過程中安全套的使用頻率,減少不安全性行為的發(fā)生頻率,提高MSM人群艾滋病檢測意識。我國于1998年對MSM人群開始進行健康教育[14]?,F階段對MSM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在目標人群經?;顒訄鏊M行預防艾滋病知識的宣傳,選擇人群中的關鍵人物進行同伴教育。此外隨著國際項目進入我國艾滋病干預領域,也為MSM人群的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國-默沙東項目[15]資助下,項目地區(qū)實行了聯合營銷干預的模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健康教育一直以來都以知識類艾滋病防治內容為主,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健康教育,我國艾滋病高危人群對相關知識類的預防艾滋病內容知曉率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再對相同知識類預防艾滋病內容進行健康教育,目標人群在知曉率以及高危行為改變方面的上升空間很小。
健康教育材料內容的選擇均是從專業(yè)人員的角度進行選擇,并沒有根據人群文化素質和人群需求進行篩選,所傳播的健康內容以及健康內容的表達方式都過于專業(yè)化復雜化。目標人群在接受健康教育時對健康教育材料認同性較低,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導致健康教育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16]。
眾多研究表明,“知行分離”現象是現階段我國艾滋病健康教育當中的一個突出問題[4,8,17],并且“知行分離”現象已經成為我國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個很大的阻礙。很多艾滋病相關方面的專家已經意識到“知行分離”現象給我國健康教育工作帶來的阻礙,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
目前有研究提出了干預信息指數(inform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dex, IECI)[18]的概念,并將其運用到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20]。但是干預信息指數能否大范圍的推廣到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中,仍有待驗證。
此外我國健康教育仍存在其他問題。例如,貧困地區(qū)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滯后[16],對高危地區(qū)流動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問題[21],健康教育缺少各部門之間的交流,應加強社會健康教育等。
[1] 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 2011年全球應對艾滋病行動進展報告[EB/OL]. [2011-11-30]. http: //www. un. 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 asp?newsID=16740.
[2] 李健, 趙黎明.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口岸衛(wèi)生控制, 2008, 13(6): 41-42.
[3] 陳璐. 我國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J]. 職業(yè)與健康, 2005,21(10): 1451-1453.
[4] Coates TJ. Strategies for modifying sexual behavior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HIV disease[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90, 58(1): 57-69.
[5] 黃盈盈, 潘綏銘. 中國東北地區(qū)勞動力市場中的女性性工作者[J]. 社會學研究, 2003, 17(3): 53~65.
[6] 曾四清, 黃國超, 鄧韶英, 等. 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傳播材料干預效果研究[J]. 華南預防醫(yī)學, 2007, 33(1): 11-14.
[7] 林栩栩. 健康教育宣傳畫的設計[J]. 中國健康教育, 2004,20(10): 966.
[8] 張北川, 李秀芳, 史同新. 對男性同性愛人群性病艾滋病高危行為的調查及其干預模式探索[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2, 18(1): 22-24.
[9] Klein E, Ho RJ.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HIV vaccine: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Clin Ther, 2000, 22(3): 295-314.
[10] 呂姿之, 常春. 打破沉默 共同行動: 來自第十三屆國際艾滋病大會的聲音[J]. 中國健康教育, 2000, 16(9): 551-552,548.
[11] 汪武新, 劉學寧, 劉宗干, 等. 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相關原因分析[J]. 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4): 234-236.
[12] 徐文嚴. 性傳播疾病診斷與治療[M]. 上海: 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 2001: 168-170.
[13] 張靈麟, 劉莉, 徐元川, 等. 西昌市社區(qū)吸毒人群艾滋病行為干預[J]. 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 2000, 16(4): 1-3.
[14] 張孔來, 夏冬艷. 艾滋病形勢與進展[J]. 生殖醫(yī)學雜志,2001, 10(1): 3-5.
[15] 譚京廣, 陳虹, 程錦泉, 等. 男男性行為人群危險行為干預效果分析[J]. 中國熱帶醫(yī)學, 2011, 11(12): 1469-1470.
[16] 劉淑貞. 山東省新泰市農村地區(qū)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狀況調查[J]. 中國健康教育, 2001, 17(5): 261-263.
[17] Coxon AP, Carballo M. Research on AIDS: behavioral perspectives[J]. AIDS, 1989, 3(4): 191-197.
[18] 陳磊, 劉婷, 徐海港, 等. 針對男性性接觸(MSM)人群艾滋病相關行為干預的IEC信息研究[J]. 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 38(2): 298-300.
[19] 李丹, 王毅, 嚴峻, 等. 吸毒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信息的干預需求指數比較研究[J]. 現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20):5329-5331.
[20] 戴映雪, 陳悅彤, 呂志華, 等. 針對FSW人群艾滋病防治有效的IEC信息研究[J]. 現代預防醫(yī)學, 2013, 40(1): 97-99.[21] 劉穎明. 預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策略[J]. 中國健康教育,2004, 20(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