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王韜
摘 要:一系列“扶老人”事件的發(fā)酵引發(fā)了當前社會的“好人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筆者分析了“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針對如何應對負面影響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好人困境;負面新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1-0145-02
自從“彭宇案”之后,新聞媒體對“扶老人”事件的報道在人們的生活中掀起了軒然大波。首都經貿大學等三所高校聯(lián)合發(fā)布“社會信任問題的大陸消費者民意調查”,從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來體察民眾對中國社會的信任度,就目前熱議的“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問題,高達87.4%的民眾認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禍上身。由此可見,“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對思想尚處在不穩(wěn)定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嚴重“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一、“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分析
“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有利于高校師生了解當前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促進學科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有利于舒緩大學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樹立大學生對大眾媒介的信心。但是,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好人困境”負面新聞報道蜂擁而上,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偏離
負面新聞報道一旦出現(xiàn)就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往往一家媒體報道出突發(fā)事件,其他的媒體會爭相追蹤報道。自2008年“南京彭宇案”以來,媒體經常有關于扶老人事件的相關負面新聞的報道,如“大巴司機扶老人被訛,老人稱一時糊涂”(2011-8-30新浪網)等。反觀當前因“彭宇案”持續(xù)發(fā)酵而引發(fā)的道德困境,人們過多地關注兩類極端事件,即好人扶起跌倒老人反遭訛詐、老人摔倒后無人敢扶。這些不良現(xiàn)象沖擊著他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有可能造成大學生是非觀念模糊,道德意識下降。加之網上對這些事件的一些偏激評論,契合了少數大學生的叛逆心理,激起他們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使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悲觀失望,從而引發(fā)他們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念,造成其價值觀的偏離。
(二)“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出現(xiàn)過多,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總是與一定的客觀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與環(huán)境發(fā)生聯(lián)系和互動。在當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它們?yōu)榇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昂萌死Ь场必撁嫘侣勑畔⑺兜目陀^社會現(xiàn)象與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內容等多方面的沖突,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滯后性,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進而導致社會和高校內部一些人對思政課的漠視和偏見,思政課教師在學生中缺乏威信,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他們對自己從事的專業(yè)產生無奈、不滿甚至怨恨情緒,失去工作的積極性,喪失對所從事學科的職業(yè)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繁雜呈現(xiàn),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
新世紀新階段,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處于急劇變革深度變革之中,社會利益的快速調整,導致人們思想觀念不斷變化,大學生群體也同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找準自己的定位,是大學生關心也是困惑不解的問題。其中,“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繁雜呈現(xiàn),一方面給大學生帶來新的思考,同時也存在背離優(yōu)良傳統(tǒng)、甚至對抗傳統(tǒng)的因素,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一股暗流。對于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來說,“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帶來的沖突與失衡使青年大學生思想易產生焦慮,誘導大學生心理失衡,形成扭曲的人格,比如固執(zhí)己見、沖動、反叛等,有的甚至會有厭世情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好人困境”新聞信息負面影響的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huán)境的改善
1.加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彭宇案后,一次次的助人為樂惹禍上身,讓全社會出現(xiàn)了“如果沒有監(jiān)控視頻和目擊證人,就不敢做好事”的窘境。道德有了法律的保護,善心才能“有恃無恐”。目前國際上可以借鑒的相關規(guī)定也有不少。例如新加坡法律站在保護施救者權益的立場上規(guī)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則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并施以其本人醫(yī)藥費1至3倍的處罰。影響惡劣、行為嚴重者,則以污蔑罪論處。美國加州議會通過“好心人免責條例”。同時,司法應在懲惡揚善上發(fā)力,讓訛人者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此,才能確保好人做好事時遇到好人,每一次善舉能帶給社會更多的溫暖和感動。同時,立法保護救助行為,需要強化“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只要對方拿不出過硬的證據,就應認定救助者無責。
2.媒體樹立責任,正確傳播,加強深度報道
首先,大眾媒介對“扶老人事件”新聞的傳播要樹立社會責任,全面真實報道,既要關注負面新聞,也要關注正面新聞。若要化解當前人們的道德困境,須讓“好人遇到好人”,也須破除向善的壁壘。別刻意縮小“好人遇到好人”的幾率,別故意放大社會的冷漠。好心人被訛詐仍是小概率事件,只不過此類事件經輿論反復熱炒而增加了阻嚇好心的能量,許多人未能正視“好心得好報”的社會主流。其次,要加強深度報道。所謂深度報道,就是報道要既深又廣,加強深度、拓寬幅度。報道不能僅停留在表面事實,要發(fā)掘現(xiàn)象后面的實質,并且能在此基礎上作解釋和分析。在報道過程中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使整篇文章更具揭示性,不僅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論理,使受眾看過之后,不是盲目的指責,而是理性對待,自警自律,甚至是積極提出對策建議。
3.加強對受助群體的教育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個連小學生都能迅速得出答案的問題,最近卻在社會引發(fā)爭議。一邊是人們痛斥不扶老人的行為是道德淪喪,一邊卻是扶老人者屢屢被當事老人賴上成了“冤大頭”,“彭宇案怪圈”的一再出現(xiàn)引人深思。其實,我們除了要關注施助者的行為,也要加強對受助群體的教育。2011年10月18日,《四平日報》刊載一首令人深思的小詩《訛人老人戒》,這首小詩一經刊載,即引起了讀者熱捧。當前,除了加強大學生等特定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還可以由高校通過講座、案例教育、事件親歷者現(xiàn)身說法等方式來對老人等受助群體進行道德法治教育,實現(xiàn)大學服務社區(qū)、服務社會功能的同時,提升了全民素質,從根本上促進“好人困境”的解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措施的強化
1.主動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面對接踵而來的“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有些不知所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主動引導工作,鼓勵和激發(fā)大學生的信息主體意識,提高他們對信息的選擇能力和辨別能力。可以邀請有關專家,針對引發(fā)普遍爭議的“好人困境”負面新聞信息展開討論,引導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別能力,從而有效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避免因認識不清造成的價值混亂。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傳遞“扶老人事件”的正面新聞信息,如“合肥好人”事件、深圳高三學生扶老人事件等,通過一個個鮮活事例,向大學生彰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以德報德”“好人好報”的力量。
2.積極支持大學生參加改變社會“好人困境”現(xiàn)狀的實踐
大學生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學校園中,接觸了解社會比較淺顯。因此,要通過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受到鍛煉,自覺地認識、理解、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學校應該提供適合大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機會,并鼓勵大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把理性認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在筆者所在學校,我們引導學生建立“好人好報新聞信息網(2008-2011年)”,使他們在搜集相關新聞事實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好人好報”仍是當前社會的主流。此外,在本文前面提到的高校服務社會的宣傳活動中,可以吸收大學生參加。
參考文獻:
[1]高校民調: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八成人怕“惹禍”[N].新京報,2011-10-19.
[2]李瑞環(huán).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N].人民日報,1989-11-25(1).
[3]尹鵬志.扶老人易,扶道德難[N].鄭州日報,2011-09-21.
(責任編輯:陳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