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官場上,以打探官員們的真實年齡為禁忌。當然,年齡成為不能說的秘密,并非一開始就出現(xiàn)的,從史料記載來看,秦漢時期,官場上還并不存在年齡這個問題。著名例子便是甘羅十二歲因為出使趙國有功,便官拜上卿??梢?,當時的官員年齡制度并不是十分嚴格。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因為官官相護,相互包庇之風盛行,使得官員隊伍日趨年輕化,全都是官員子弟。這種情形的產(chǎn)生,令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取行動,到漢順帝時期,尚書令左雄上書說:“郡國每年舉孝廉,都是馬上就要授職施政、教化民眾的,應該選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鬃臃Q:‘四十不惑;《禮記》稱:‘四十曰強,而仕。請從現(xiàn)在起規(guī)定:年齡不滿四十,不得察舉?!?/p>
所說的“察舉”制度,其實就相當于舉賢任能的一種推舉制度。這個制度可以破格提拔人才,但也有其弊端,便是上面提到的,會讓一些官員相互勾結,互相推薦親信,結黨營私,對皇權很不利。于是,這個建議很快便得到了漢順帝的采納。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然對當官的年齡進行了限制,只要更改年紀,不是照樣可以為官嗎?官員制造假年齡,這便是原始之頭。后來到唐朝時期,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六月發(fā)布了一個新規(guī)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從事?!惫賳T的年齡再次被列入規(guī)章制度之中,所謂“出身”,是指做官的資格。要想做官,必須經(jīng)過一層一層的考核,這期間的過程可不短暫。通常過個三五七八年都很正常,例如韓愈二十五歲及第,到正式被授予官職時已經(jīng)到了三十五歲。
為了求得及早當官,許多人便想起了辦法。在唐代科舉中,有為早期教育設置的童子科,而且考試題目也相對簡單,只是考一些基本入門的知識點,畢竟孩童的條件還是十分寬松的,這作為入仕的捷徑,許多大齡男子便冒充孩童,虛報年齡,只求能夠通過此捷徑,走入仕途,不用再去白費那好幾年的時光。
唐朝時期舉童子的年齡多限制在十歲以下,一旦通過考試,那上崗工作的時間就大大提前了,為了能夠走上仕途,許多人便賄賂官員,修改自己的年齡,這樣便能提前入仕途。當然,這只是官員隱瞞年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考中科舉,免不了會有富貴人家、達官貴人前來說親選婿,選婿當然是年紀越輕越好,為了能夠順理成章地攀龍附鳳,這些人也會將自己說得越年輕越好。
(選自《歷史不忍細看大全集》/邢群麟 聶曉晴 編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