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威
翟汝文(1076-1141)是兩宋之際一位重要作家,其四六文成就突出,與汪藻、孫覿齊名?!端膸炜偰刻嵋氛f:“汝文好古淹博,深通篆籀……所為文章尚有熙寧元祐遺風。史稱其為中書舍人時,外制典雅,一時稱之,蓋當北宋之季,如汪藻、孫覿皆以四六著名,惟汝文能與之頡頏?!保?]2096
翟汝文四六,成就最突出的,是其所撰制誥?!吨饼S書錄解題》:“汝文制誥古雅,多用全句,氣格渾厚,近世罕及?!保?]526《中吳紀聞》卷五云:“公文章甚古,所作制誥,皆用《尚書》體,天下至今稱之?!保?]2899所謂“尚書體”,是指翟汝文在其所作制誥中,有意摹仿《尚書》文章的古雅質(zhì)樸的行文風格,呈現(xiàn)出典雅敦穆的特色。
從文章學(xué)的角度來看,公文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與《尚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劉勰《文心雕龍·宗經(jīng)》說:“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保?]22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認為“《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xùn),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然其中有《禹貢》,頗似記,余則概為訓(xùn)下與告上之詞,猶后世之詔令與奏議也?!保?]350后世之制誥其實起源于《尚書》之誥命諸作。由于《尚書》中那些凝重豐實、態(tài)度嚴肅的誥誓命訓(xùn),很能表現(xiàn)王者之言的莊重威嚴,加之隆盛的經(jīng)學(xué)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宗經(jīng)征圣”的觀念一直占據(jù)著中國古代文學(xué)思想的主流,后代作家在制誥創(chuàng)作中以《尚書》的文風為典范,追求與模仿《尚書》古雅的行文風格便不奇怪了?!段倪x》卷三十五所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便是一篇經(jīng)典的學(xué)習《尚書》的制文。翟汝文也對《尚書》之文極為推崇,他在擔任替皇帝起草詔書之職的中書舍人時所上的《謝除中書舍人表》中,稱頌《尚書》之文“昔堯言布天下之廣,由傳誦以至今;《周書》誥群下之詳,以煩悉而行遠”,且表明自己掌誥命之職時,當“體訓(xùn)辭之深厚,期配昔人;師雅、頌之溫純,以章洪烈”[6]卷五,向《尚書》之訓(xùn)辭和《詩經(jīng)》雅、頌之文的深厚溫純學(xué)習。
翟汝文制誥多為命官、授官之作。命官制誥,一般先對所任之人的道德品行加以推崇,對該官以往的政績予以頌揚,然后激勵鞭策所命之官在新的職位上建功創(chuàng)績,告誡其勤政愛民,善施惠政。這種以君王的身份以上對下的訓(xùn)誡的文體可從《尚書》中的諸篇勸誡訓(xùn)誡之文中找到源頭。這些訓(xùn)辭,古樸艱澀,透出君王對臣下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如《蔡仲之命》中周成王對蔡仲的教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爾其戒哉!”[7]453翟汝文在所作加官制中便學(xué)習和模仿了《尚書》訓(xùn)誡之文的文風,如《直秘閣京西運使王璹除集賢殿修撰知平江府制》:“昔先王處民瘠土,惟民勞乃好義,罔有佚欲。肆于東南,浮于震澤,惟吳會厥壤豐殖,厥賦倍蓰,民從驕奢,狃于舊俗。朕咨度外庸,賦政以己,俾咸有革心。爾服我王事,忱有顯績,用分土南服。其胥訓(xùn)小民,式從爾政,治無康好,舊習惟良,顯哉?!保?]卷二先述先王為政之道,接著介紹所任之地的情況,再次敘述王璹此前的政績,最后告誡王璹應(yīng)依先王之道理民。以一種對話的方式完成上對下的任務(wù)交待和訓(xùn)誡,短短百余字交待了諸多問題,正是繼承了《尚書》言簡意賅,不枝不蔓的文風和古樸的語言特色。
《尚書》之文頗能彰顯帝王的威嚴,如《盤庚》篇:“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shè)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保?]239這一段語氣急切,言辭銳利,情緒激揚,氣魄逼人,盡顯王者風范。這一點正好符合制誥之體代王者言,體現(xiàn)王者尊嚴和崇高地位的需求。翟汝文之“《尚書》體”制誥也頗能表現(xiàn)這一點,如《徽猷閣待制龐恭孫知成都府制》:“蠢爾戎羌,藉其疆境,使為外守,以捍固吾圉,必有干城而制其腹心。載稽顯庸,可無異數(shù)?具官某歷試于外,實勞厥初。往城蠻方,以宣王略,不有御侮,孰威不庭!豈惟暴露經(jīng)營之勤,實賴撫綏安集之力。錫爾延閣,殿于坤維,尚系壯猷,以靖疆場?!保?]卷二痛斥了侵犯邊境的戎羌,讓龐恭孫“往城蠻方,以宣王略”,御侮立威,王者浩然之氣透出紙背。
加官與授職不僅只針對宋統(tǒng)治范圍內(nèi)的官員臣民,對朝拜臣服于宋的附屬國的國王也會加以冊封,通過加官表示對其的歸附的認可接納,對其忠心的酬報、慰勉,以膠固兩國關(guān)系,增進互信。宋朝雖軍事力量孱弱,但仍以繁榮的經(jīng)濟、先進的文化成為周邊少數(shù)民族最為仰慕的國度,他們或甘愿歸附,或進表納貢。翟汝文詔書很好地渲染了這些周邊小國仰慕華風、眷重大宋的心態(tài)和舉止,很好地宣示了國威,表現(xiàn)了宋王朝尊崇的地位。如《占城國王楊卜麻迭明堂加恩制》:“崇德報功,朕則靡遐遺之間;向風慕義,爾其堅內(nèi)附之誠。往對寵恩,永綏厚祿?!保?]卷一翟汝文《真臘國王金裒賓深明堂加恩制》中:“翕受蕃禧,以丕厘上帝之命;大賚率土,用不遺小國之臣。”[6]卷一一聯(lián)之所以受人推崇,也在于它突顯了宋朝巍巍在上的中心地位。
在用典使事方面,為與高古的文風相配合,翟汝文制誥在援事為證的時候,往往追述上古先王,“昔”、“古者”、“三代”、“先王”是其制詔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詞匯。汝文制誥用典集中于上古商周,極少用漢以后典,試舉幾例,“故伯夷用典禮以折民,皋陶用刑以教祗德”;(《忠惠集》卷二《王孝開封府儀曹掾制》)“昔周王左右奉璋,皆得髦士;魯侯獻囚與馘,亦實在泮”(《忠惠集》卷三《國子博士李皓祠部員外郎太學(xué)錄張汝霖工部員外郎制》);“朕聞《大雅》之德,錫類為善;《春秋》之義,自貴者始”(《忠惠集》卷四《繼母張氏制》)。伯夷、皋陶、周王、魯侯都是上古和春秋時代的人物,《春秋》、《詩經(jīng)》都是春秋時代的典籍。這些上古春秋時代的典故與古樸聱牙詞匯相配合,相得益彰,是構(gòu)成翟汝文制誥古雅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翟汝文制誥能極似《尚書》,原因在于他在為文中對《尚書》語言文辭的刻意學(xué)習與模仿。這種學(xué)習與模仿體現(xiàn)在:
楊萬里在《誠齋詩話》中舉出了一則翟汝文對《尚書》原句化用的例子,“至翟公巽行麻制云:‘古我先王,惟圖任舊人共政;咸有一德,克左右厥辟宅師。’則前二語熟而后二語突兀矣。”[8]5946這種化用在翟汝文制誥中頗為多見,如《工部侍郎除節(jié)度制》中“咨汝在廷,聽予明命”[6]卷一一句,以命令的口吻讓下臣靜穆聽命,皇帝高高在上的威嚴得到了很好的表現(xiàn)。從《尚書》中《湯誥》:“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7]199,和《盤庚》“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7]235中便能找到源頭。
豐富的語氣詞是《尚書》的一大特色,《堯典》中有“吁、都、咨、於、哉、乎、咨、俞”等多種語氣詞,《無逸》中每段前都以“嗚呼”開篇。通過語氣詞的靈活運用,增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使文句更具氣勢和表現(xiàn)力。翟汝文制誥也喜歡用《尚書》中之“嗚呼”、“哉”、“乎”等語氣詞,《汝州防御使知客省事錢愕除樞密都承旨中亮大夫趙希古知客省事左武郎朱孝莊簽書東上合門制》:“嗚呼,戒哉!弗慎厥初,其艱有終?!保?]卷二《馬咸除大理少卿制》:“爾以明恕,進助司寇。嗚呼,戒哉!哲人惟刑,無疆之休,可?!保?]卷二一系列的語氣詞將君王的語重心長的循循教導(dǎo)生動地表現(xiàn)無遺,刻畫出了君王仁善和藹的形象。再比如《朱惕開封府兵曹系開封尹王詔特薦制》:“大道之行,人以公舉,昔祁奚能舉善于晉,稱其子不為黨;韓獻子受趙孟之舉戮,其仆不為過。豈非公于為國,而無事于姑息者乎?”[6]卷二引訓(xùn)據(jù)典,一再囑咐,“乎”的使用使得皇帝對臣屬的殷殷關(guān)切之情,濃濃期望之意,溢于言表。
《尚書》中之記言之文,常使用“朕”、“予”、“爾”、“汝”等代詞,以一種古樸直接地方式記錄談話內(nèi)容,如《盤庚》“汝不憂朕心之攸困”[7]236、“則惟汝從自作弗靖,非予有咎?!保?]231翟汝文之制誥也刻意使用這些代詞來營造君臣對話的效果?!蛾愑X民起復(fù)陜西運使制》:“汝執(zhí)親之喪,篤于守禮……汝學(xué)于古,則嘗聞之矣。祗服朕命,以顯乃親?!保?]卷二“爾”、“汝”等代詞的使用,使制誥以一種君臣對話的形式來完成任務(wù)的交代,使讀詔書之臣感覺君王的囑托如在耳傍,這種真切情感的表露,無形中拉近了君臣間的距離,形成了君臣間誠摯的交流,使詔書的內(nèi)容更容易為臣下所接受。
倒裝句是我國古文字中一種常見的語法的現(xiàn)象,《尚書》中也極為常見,突出地體現(xiàn)在“惟”字句上,將賓語前置,用虛詞表示強調(diào),如《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7]453、《召誥》:“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7]394,《忠惠集》中這種句式也極多,如《王璹除京西運使制》:“惟茲官師,百執(zhí)委任”[6]卷二、《朝請大夫韓持知衛(wèi)州制》:“汝實其言,豈惟民是賴,朕實嘉汝?!保?]卷二
綜上,翟汝文的制誥在語言及語法運用方面對《尚書》進行了廣泛地學(xué)習模仿,形成了詰屈聱牙、古雅典重的文章風格,在宋代諸多四六作家中獨樹一幟。
[1]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龔明之.中吳紀聞[A]//宋元筆記小說大觀[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
[5]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6]翟汝文.忠惠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李學(xué)勤.尚書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8]楊萬里.誠齋詩話[M]//吳文治,等.宋詩話全編[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