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明和
(梧州學院學報編輯部,廣西梧州543002)
論地方高校學報的組稿傾向與影響力提升路徑
藍明和
(梧州學院學報編輯部,廣西梧州543002)
地方院校辦學時間不長,缺乏辦學經驗,多數(shù)模仿985大學模式,經過幾年運作,終于發(fā)現(xiàn)要迎頭趕上985大學不易,必須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作為這些院校學報也應緊隨學校定位,跟上教學科研為地方服務的主旋律,這也是提升學報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實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學報定位;組稿傾向;學術影響力提升
地方院校是后發(fā)展的普及型院校,因為是后來者,所以模仿985大學的辦學模式,自身沒有經驗照搬別人模式,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跟得上,但盲目照搬的過程最容易被淘汰,所以必須走有自已特色的路,為地方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作為這類院校的學報也應該體現(xiàn)為地方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服務的性質。筆者以為地方院校培養(yǎng)人才定位不準是制約學報質量提升的根本性原因,本文通過對此進行分析,提出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視角下學報的組稿傾向與學術影響力提升的路徑。
近年新聞出版界有人提出學報要改革,原因是學報繁多,“一校一刊”,“千刊一面”[1]有不少文章是低水平的重復,學報要提升學術影響力,要提高學術價值,要走向市場。筆者對這一看法不敢茍同,學報走向市場只能起到搶占稿源,淘汰低劣稿等作用。從宏觀來看起不到開拓稿源,鼓勵、支持高校老師開展科研活動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學報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都是忠誠記述教學科研活動的,其改革與出路必須與教學科研發(fā)展同步,沒有任何理由與本校的教學科研活動相剝離。從目前來看,地方院校一定要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路子,為地方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開門辦學,把教學科研的實踐活動延伸到校外(由近及遠)的企事業(yè)、生源地、中小學和各行政轄區(qū)去。學報也不能關門辦刊,應為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服務,要把這些實踐基地的實踐活動經驗及理論總結傳播出去。這將極大地豐富稿源,提高學術影響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再者,高校為地方服務,就必然存在地方性、產業(yè)傾向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稿件如能反映到這個層面,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低層次的重復,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性。具體的組稿傾向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面向企業(yè)
企業(yè)是經濟運行的載體,也是學生的實踐路徑,按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原則,畢業(yè)后其也將是主要的就業(yè)方向。企業(yè)一般在創(chuàng)業(yè)時期會有其核心技術,但后續(xù)科研力量一般不足,高校正好具有這種能力。大學與企業(yè)的結合是最佳的組合,能夠達到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且也具有特色。比如梧州松脂廠,原來就是東南亞獨有的、規(guī)模最大的松脂廠;又如梧州的人造寶石,也是世界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圍繞它們深入研究得出的科研成果(論文)與其他高校必無重復性。再如梧州制藥,僅生產文號就有300多個,其中血栓通是近10年來的拳頭產品,既批量大又緊銷。為做大做強制藥業(yè),有科研能力的高校理所當然要去研究其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地方高校也應該為這些地方支柱性產業(yè)培養(yǎng)人才,學生也應該拓開實踐渠道,為就業(yè)掌握一門專業(yè)技術,作為學報則應跟蹤學校與企業(yè)相關的實踐活動,關注其成果,并利用學報傳播出去,進一步促進企業(yè)的擴大再生產。
1.2 面向社會
社會是個大熔爐,一個地域的歷史文化積淀都蘊涵其中。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積淀的因素使得這一地域經濟繁榮、文化倡盛、社會穩(wěn)定。社會包括林林總總的各個方面,這其間有許多領域(角度)是已知的,也有許多領域(角度)是未知的,實踐的課堂要比校內的課堂大得多,有益得多。之所以講有益得多,是各種知識、規(guī)律正在起到社會正常運行的作用,直接調控著社會、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多元性、歷史性、發(fā)展性又能滿足于學生的實踐活動。而校內的教學科研活動又是解決未來的角度和問題的,也備受局限。校內的實踐教學多半屬模擬的實踐,很多年輕教師本身就是從校門到校門,本身缺乏實踐的檢驗,所以實習課也有點象紙上談兵。社會上則有很多有識之士、成功之士,這些人士的成就與學識足可以令學生們折服并可以擔當?shù)闷饘W生們的實踐指導老師。但社會與高校還有一道墻,一扇門所隔開,這道分隔就是高校認可的專家與社會上認可的專家存在標準差異,比如高校職評沒有經濟系列,高校只認可經濟系的教授不認可高級經濟師,高級經濟師是以業(yè)績來評定的,而教授是靠發(fā)表論文(科研成果)獲取的,屬于完全不相同的評定標準。又如中文系教師是靠發(fā)表論文來評教授職稱的。學中文的學生一定要能寫點東西,這是就業(yè)的一般要求,也是扎實的實踐。因此,實踐型人才的培養(yǎng),還有一個與社會溝通,獲得社會認同的關鍵性問題,學校應主動融通。作為學報也要跟上社會的節(jié)拍,跟蹤社會科研活動,開門辦刊,并為地方性研究開辟欄目,為地方科研成果提供發(fā)表園地。
1.3 面向中小學
地方學院的學生相當一部份來自于本地的中小學,本地的中小學才是主要生源地,將來的中學畢業(yè)生要讀大學,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讓學生們知道距自己不遠就有一所大學,這所大學將為他們自己服務。作為中小學老師更應該對地方性高校有所了解,通過他們承傳給一屆又一屆的中小學畢業(yè)生,這些中小學老師自身也在探索小教、中教的行為規(guī)律,他們也在提升自己,張揚自我,因此地方高校學報也應該視他們?yōu)榻虒W活動(基礎)的延伸鏈,關注他們,培養(yǎng)他們的成長,宣傳他們的成果,特別是本院校設有教師教育系的,更應高度重視畢業(yè)生的跟蹤服務。從而加深大中小學之間的了解,增進大中小學之間的聯(lián)系,在本地中小學中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1.4 重視本校教學科研活動
學報的功能主要就是為本校的教學科研活動服務,這是初衷,不管以后怎么變更,學報為教學服務、為科研服務都不會變,但在調整教學定位之后學報會隨之改變,體現(xiàn)在來稿質量的提升。所有用稿必須體現(xiàn)“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這一視角,強調言之有物,反對雷同化,千篇一律,學報要給作者一個明確的風向標:本校教師要上稿,就要多參與實踐,擴大科研視角,加大科研力度,努力寫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論文。
地方高校學報要提高學術影響力,一方面要注意定位,另一方面取決于編輯的執(zhí)行力。第一個問題如前所述,第二個問題關乎兩個角度。從廣義來說,除了高校定位,還有學校領導的指導思想、編委、審稿專家都起到宏觀定調的作用。從狹義來說,就是編輯部及編輯人員的素質與執(zhí)行力的高低。
2.1 學報是高校的一張名片,必須調動全校之力辦學報
學報是高校的一張名片,它通過傳播對外交流,因此辦學報不是幾個編輯的事,編輯只是學??蒲谐晒麄鞑サ膱?zhí)行者。之所以說是高校名片,是因為“它忠實、客觀地記錄了大學的學術發(fā)展軌跡,向后人展現(xiàn)了發(fā)展的面貌,這一歷史的記載是彌足珍貴的”[2]。而校史是靠師生共同打造的。另外,全校絕大多數(shù)老師在本學報發(fā)表過論文。這些論文組成學報的整體形象,一期接一期連篇累牘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調動全校之力辦刊,一是指主要領導要認識到位,要了解情況,知道編輯部的困難與問題,要給出政策,協(xié)調關系等。二是要調動全體老師的積極性。學報是老師之間學術交流的平臺,這一期有你的論文,下一期有他的論文,一期辦得好,一期辦得不好,都起到相生相克的作用,都關系到學報乃至全校的整體榮譽,所以當下不管你有否文章發(fā)表都應關注學報。三是全體學生要關心。學生要了解學校,了解老師,學報是一個很好的視角,學生還要寫畢業(yè)論文,所以關心本校學報意義十分重大。只有方面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報才有可能達到質與量的提升。
2.2 走近同行,接觸名刊,借他山之石攻玉
地方院校一般都是新建院校,在育人方面定位不準,經驗不足,其學報也同樣存在一個起步探索問題,摸石頭過河需要時間,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要當學生走出去,接近名校名刊,向行家取經。接觸名校名刊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距離,就會有一個學的方向與趕超的尺度,走出去主要是向同類院校學報編輯學習,也可以用請進來的辦法接觸更高層面的名校名刊。比如梧州學院2012年12月請了《廣西社會科學》來校傳經送寶,《廣西社會科學》梁培林總編說:“在你們看來,這是一個好的成果,但作為我們編輯來說,未必會認為是一篇好稿,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切入視角?!边@話貌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體現(xiàn)了一個資深編輯30年來堅持不懈的歷煉之功,實屬厚積薄發(fā),聽了令人耳目一新,境界洞開?!稄V西社會科學》的另一編輯說“用5分鐘選一篇稿就行了”。他主要是看“題名”、“摘要”、“關鍵詞”、“結語”、“參考文獻”等部位。這些部位帶有標致性、概括性,也是讀者在選讀文章時的閱讀點,初步感到有點意思才會細致地讀下去??梢娊涷炛勈芤娣藴\。地方院校學報在稿件遴選時也應學會先入為主的選稿方法,在文字加工時也要特別重視這些部位的改動與提升,以便吸引讀者。
2.3 突出組稿計劃,確立用稿的質量目標
目前地方院校學報的質量一般不太高,主要是定位問題,另一方面是來稿數(shù)量也不踴躍,編輯部若是過于強調好稿,就有可能出現(xiàn)等稿等編。要解決這一問題,要有組稿計劃,體現(xiàn)主觀能動性。如果沒有組稿計劃,就等于沒有質量計劃,沒有質量等級可言,所以質量下降往往是從放松做計劃開始的,或是從有計劃而執(zhí)行力不強開始的。要提升學報品位,提高學報影響力,就必須從抓組稿計劃開始,從執(zhí)行計劃慢慢提升質量,主動出擊,彌后形成定格。
2.4 做好遴選初稿工作,不能依賴專家定稿,不能依賴不端系統(tǒng)檢測
在正常情況下來稿還是具有一定數(shù)量的,而且每期學報的用稿也不多,那就存在一個遴選來稿的問題,即在林林總總的稿堆里選稿,是否能夠選取好稿完全取決于編輯的一雙慧眼,這不是一種搏采、中獎,而是在一種實實在在的認知境界下的甄別,這種甄別將獲得好稿,并大幅度地減少編輯投入的時間與精力。盡管學報有“三審三?!敝贫?,決定用稿在于專家,但制度可以掛在墻上,可以掛在嘴上,而要體現(xiàn)在編輯操作上卻沒那么容易。首先,專家也許有時間也許沒有時間,也許短時間內能審完,也許要較長時間才能審完,還有可能要反復修改反復審,更為重要的是,專家是被動應召的,不請不來,起不到積極主導的作用,來了也不一定盡意??傊庉嫴窟x稿,專家審稿的主動權都在編輯人員手上,而不是在專家手上,編排要快要好,還是要取決于編輯人員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另外,不端檢測系統(tǒng)需要運用,但不能讓不端檢測系統(tǒng)作主。編輯最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的視角、獨特的視角、而不是認可近似值,或是雷同的東西。因此從編輯部的運作來說,編輯也是專家,責任編輯才是責任第一人,也是第一讀者。審稿專家不參加遴選原稿,不是從頭至尾參與編輯全過程的,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是起輔助作用。
2.5 堅持編輯自覺,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專多能的雜家
編輯跟其他工作一樣,要有積極性,自覺性,而不是有稿就編,編輯更要有功底。編輯是一項“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實在活兒,要想編輯出一篇精品論文,不能機械地執(zhí)行編輯規(guī)范,而是要發(fā)揮編輯專業(yè)的能動性[3]。學報編輯部一般人手少,兩三個,至多四五個,干起活來總是感到人手不足。另外是學科多稿子雜,有些專一的編輯駕馭起來頗感吃力,怎么辦呢?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配備“一專多能的雜家”[4]最好還是一專多能的大家,或者是通過在崗培訓達成多面手的人才。編輯要看懂別人的文章,要提出針對性的意見,要改動別人的文字,要與專家溝通,要與作者溝通,客觀上就要求自己成為行家里手,甚至要比來稿作者更高出一籌才能作出甄別,才能對作品有改動提升之可能,因此每一個編輯必須都是多面手,最好是復合型的和多有建樹的專家型人才。編輯自我努力應把握如下幾個方向。
2.5.1 一是要堅持閱讀。編輯人員要有貪婪的閱讀習慣,要博覽群刊,不斷看別校的學報,才能提高自己的甄別水平,提高自己的認知境界。通過監(jiān)控其他學報找出自己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主動跟上學報界的發(fā)展形勢。
2.5.2 二是要提高甄別能力。有甄別能力的人能識別好稿,能夠知微見著抓到有發(fā)展前景尚未成熟的初稿,也熟悉該從哪里著手修改稿子。
2.5.3 三是具有提升能力。來稿一般并不完整,許多稿還是要通過深挖加工才能達到完善的境界,因此,編輯就必須要潛心研究稿子,一篇稿子在手,差的要堅決陶汰;可用可不用的稿,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采用;好的稿子更要出彩,更要有視角沖擊力和學術價值??傊?,每一篇稿子都要融入編輯的勞動,編輯的才智,都應有所提升。
2.5.4 四是要有文字駕馭能力。學報的文字經過編輯要求達到簡約、通順、循序、流暢、升華的境界。題名、摘要、關鍵詞部位用字用詞更要準確,特別是題名更應力求做到“一字多不得,一字少不得,一字改不得”的至高境界。
2.5.5 五是要有溝通能力。一是與作者溝通,首先要讀懂來稿,肯定來稿的閃光點與不足[5],對有潛質的稿子要鼓勵作者做修改工作,編輯一般不要代替作者修改,代替作者修改不利于作者的進步與成長,也不利于建立編者與作者之間的良好關系,通過作者的不斷修改也讓作者了解學報的質量要求在不斷提高。二是與專家與溝通,專家是編輯部的后盾力量,但要體現(xiàn)專家效用的最大化,還是要取決于編輯與專家的溝通程度,比如尊重專家、了解專家、維護專家的名譽與利益、平衡專家之間的關系、發(fā)動專家關心學報,為學報撰稿或推薦好稿等。
要提高地方高校學報的學術影響力,除了學校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定位明確之外,還要在這一視角下進行組稿,到社會去、到企業(yè)去、到中小學去、到生源地去,擴大學生的實踐范疇和教師的科研范疇,編輯更要自覺地提升執(zhí)行力。
[1]王興全.轉企?還是改制?高校學報改革之路的再思考[EB/OL].2012-09-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74ec101017b17. html.
[2]楊繼成.地方高校學報職能定位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J].衡水學院學報,2012(2):123-125.
[3]岳建華等.醫(yī)學論文題名與表題的合理加工[J].編輯學報,2012(3):238-239.
[4]韓健,張鯨驚,黃河清.尊重作者慧眼識珠—談科技期刊編輯與作者和諧關系的構建[J].編輯學報,2012(5):493-495.
[5]馬艷霞等.科技期刊責任編輯對論文退修的處理方法與技巧[J].編輯學報,2012(3):228-229.
G237.9
A
1673-8535(2013)03-0093-05
藍明和(1954-),男,廣西藤縣人,梧州學院學報編輯,高級經濟師,梧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研究方向:企業(yè)管理、期刊編輯、文學寫作。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