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亮,曾凡川,楊天成,劉未果(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yī)院 408300)
小腦出血是腦出血的一種,約占腦出血的10%[1]。小腦出血可導致急性顱內壓增高,腦干受壓,出現梗阻性腦積水,甚至發(fā)生枕骨大孔疝,危及生命。一旦確診有手術指征時應及時手術治療。本院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手術治療自發(fā)性小腦出血患者26例,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小腦出血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35~67歲,平均53.7歲。確診高血壓17例。左側14例,右側12例,其中破入腦室者19例。按多田公式計算血腫量10~15mL 7例,15~25mL 11例,25mL以上者8例。入院時GCS評分12~14分7例,9~11分13例,3~8分6例。發(fā)病后急診手術(6h以內)6例,早期(6~24h)手術14例,24h后手術6例。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應對患者的全身情況,能否耐受手術,進行嚴密觀察和仔細分析判斷。對于呼吸困難、嘔吐頻繁的需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插管,防止誤吸??刂蒲獕?,防止血壓過高引起再發(fā)顱內出血。根據CT或在CT下引導標志物定位確定穿刺部位。術前應剃頭,清洗干凈。特殊物品準備包括:尿激酶、腎上腺素、立止血、YL-1型粉碎穿刺針(北京萬特福公司)。
1.2.2 手術方法 患者需行腦室外引流的,先做側腦室穿刺術。先仰臥位,在右側發(fā)際后3cm、中線旁2.5cm交點處,用2cm長的YL-1型穿刺針,鉆個顱骨孔,然后將“46118”腦室端引流管(美敦力)向兩外耳道連線的中點,插入深度為略6.0cm釋放部分腦脊液降低顱內壓。然后側臥位,患側小腦半球在上,屈頸,顯露枕后,標記出后正中線和患側的橫竇走向,在術前定位好的穿刺點或在中線旁和橫竇下各2.5cm交點處,選擇合適長度的穿刺針,與失狀面平行或針尖略向內偏斜,針鉆一體送入血腫中心,退下鉆芯,穿刺針固定在顱骨上,頂端退出鉆芯后蓋上蓋帽,側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腫;抽吸血腫后,6h后可向血腫腔內注入尿激酶2萬U,關閉引流管,2h后開放引流,每日2次。一般3~5d后復查頭顱CT后,拔出穿刺針,然后依據情況拔出腦室外引流管。
本組病例有6例術后3~8h出現惡性高血壓(血壓超過200/100mm Hg)致病情惡化,其中2例病情加重后開顱小腦血腫清除術(1例35歲女性患者長期昏迷,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3例患者放棄治療出院,隨訪均死亡,1例術后2h內死亡。另20例均有恢復,其中8例恢復較良好,生活能自理,未出現明顯后遺癥;12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平衡功能障礙6例,能拄杖行走;3例頭昏、頭暈、嘔吐癥狀較重,以活動頸部時明顯;明顯肢體功能障礙3例)。
3.1 自發(fā)性小腦半球出血的病因 以高血壓動脈硬化最多見,占50%~80%,40歲以下患者主要是小腦血管畸形,其他少見的出血原因有海綿狀血管瘤、淀粉樣血管病、動脈瘤、腫瘤等[2]。本組26例中,伴高血壓病史患者占65.3%。有研究發(fā)現,小腦半球出血多數發(fā)生于齒狀核區(qū)域,因為其主要供血的小腦上動脈易發(fā)生高血壓性損害,當有一定誘因時,此部位血管易破裂出血[2]。而小腦位于后顱窩、橋腦及延髓的后方,小腦與延髓上部、腦橋下部共同圍成第四腦室,上方為小腦幕。所以小腦出血死亡率較高,本組死亡率為19.2%,推測應該是,突發(fā)小腦出血壓迫下位腦干,損害了位于下位腦干的呼吸循環(huán)中樞,導致能引起血管擴張的神經元的過度放電,使腦組織過度灌注[3]。小腦出血的預后與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關[4],本組血腫量約10~15mL 7例,1例出現頑固性頭暈、嘔吐,1例偏癱,5例均恢復良好;15~25mL 11例,3例恢復良好,2例出現頑固性頭暈、嘔吐,4例平衡功能障礙,1例偏癱,1例出血增加放棄治療;25mL以上8例,1例長期昏迷不醒,1例平衡功能障礙,2例偏癱,2例放棄治療,2例術后死亡。
3.2 手術注意要點 (1)如果患者病情允許,術前需控制血壓,在血壓控制在150/90mm Hg左右時給予手術,防止血壓過高引起術后再發(fā)顱內出血;(2)小腦出血需要做腦室外引流時:腦室內積血;四腦室移位變形;梗阻性腦積水等,先做側腦室額角腦室外引流,一般首選非優(yōu)勢半球的側腦室額角,病情允許可在顱內壓基本正常,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實施小腦血腫微創(chuàng)穿刺術[5-6];(3)為了防止穿刺時穿刺針向枕骨大孔方向滑行傷及腦干,可先輕微在顱骨表面鉆個顱骨凹,然后在調整進針方向;(4)抽吸血腫時,力量不要過大,抽吸量不要過多,不要要求一次性抽完,防止鄰近組織損傷及再次出血;(5)抽吸時,見抽出液體為鮮紅色,考慮出血沒有禁止,可給予血腫腔內注入立止血1U,夾閉引流管,保留2~4h。
3.3 并發(fā)癥的處理 (1)再出血為小腦出血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約占10%,分為術中再出血及穿刺術后再出血。術中再出血可用腎上腺素鹽水沖洗,注入立止血,少量出血可繼續(xù)引流。如患者病情進行性加重,復查頭顱CT血腫明顯擴大,占位效應明顯,需急診開顱手術治療。術后再出血發(fā)生概率較小,僅為1.8%[7];(2)肺部感染最為常見,清醒患者鼓勵其咳嗽,昏迷患者,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早期氣管切開,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并根據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選用有效藥物,足量應用;(3)應激性潰瘍,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使用H2受體阻滯劑預防,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洛賽克等;若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去甲腎上腺素4~8mg加冰鹽水80~100mL口服,每天4~6次;云南白藥0.5g口服,每天4次;保守治療無效時可在胃鏡直視下止血;(4)腎衰竭可見于嚴重腦水腫長期昏迷者,應甘露醇與速尿交替,記出入量,防止因血容量不足致急性腎衰竭;(5)出現頑固性嘔吐需對癥治療、防止水電解質紊亂;對平衡功能障礙及肢體功能障礙時需加強護理、加強肢體功能鍛煉、防止肢體萎縮及關節(jié)僵硬。
總之,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是目前治療小腦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別是血腫量不是較大、發(fā)病不是較快,盡量在出血穩(wěn)定6h,這樣血腫清除率高,創(chuàng)傷小,費用低,病情恢復可。該手術不受條件限制,非常適合基層醫(yī)院開展,值得推廣普及。
[1] 趙繼宗.微創(chuàng)神經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67-373.
[2] 黃如訓,蘇鎮(zhèn)培.腦卒中[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37-139.
[3] 章翔,易聲禹.現代神經系統(tǒng)疾病定位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272.
[4] 李樹,王偉民.自發(fā)性小腦出血的臨床治療[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3):11-13.
[5] 李浩,劉鳴,劉文科,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適應證分析及療效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3):240-243.
[6] 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4-870.
[7] 趙繼宗.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2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