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荷塘月色》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主要給我們描繪了月下荷塘與塘上月色兩幅美麗圖畫,并在景物描寫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本文語言優(yōu)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關鍵詞】荷塘月色;現(xiàn)代文學史;抒情散文
作者從說教材和學情,說教學要點和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講說我的教學思考和計劃。
第一,說教材和學情?!逗商猎律肥俏覈F(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的散文名篇。這篇散文通過描寫荷塘月色的美麗圖景,來抒發(fā)自己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之情。文章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妙境界。本文是湖北中職語文教材上冊第二單元——“自然風情”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非常吻合第二單元的主題,它既有“自然”之景,又充滿人文“風情”,放在第一篇的重要位置,顯然是本單元的重點講讀課文。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材是個例子”,《荷塘月色》在這里是一個極為恰當?shù)牡淅?/p>
學習的主體是職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對散文有一定了解,對散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有一定領悟,但由于年齡和閱讀范圍的限制,他們的認識能力有限,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yǎng)和形成當中,他們對散文的閱讀更多地停留在初讀和泛讀的層面上,尤其是對作者在寫景狀物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情感不太理解。鑒于此種學情,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yǎng)他們純正的審美感受和靈敏的語感。
第二,說教學要點和重難點。依據(jù)教材、學情及大綱要求,本篇課文安排兩課時完成,在這兩節(jié)課中,我制定了教學要點、重點和難點:
教學要點為: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有選擇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結合情境分析理解荷塘月色的景色特點和景色中流露的思想內涵情感內涵。
教學重點為:
1、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手法,并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2、揣摩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重點學習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為:探究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yǎng)多元解讀的審美價值觀。
第三,說教法和學法。
1、朗讀法。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把自己放進課文中去朗讀,在讀中感受、思考、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首先可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不要齊讀,因為朗讀是對課文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一樣,他們朗讀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之后,請學生進行片斷朗讀,教師予以適當?shù)狞c拔,指導,強調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地流淌出來。最后,仔細地品讀,把握感情。經(jīng)幾次閱讀后,學生會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
2、討論法。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段來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師可設置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如: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學生回答了原因以后,教師可進一步追問:在課文中哪里可以看得出來?這樣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揣摩語言一步步進入文章思想內核,分析出文章的景物特點和思想感情發(fā)生發(fā)展的軌跡。
3、探究法。對于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如有人說是因為對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憤怒,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還有人認為朱自清作為一名小知識分子,在面對人生十字路口時的徘徊和彷徨,甚至有人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等等。對于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后去搜索資料,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作出自己的思考。
第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首先要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導入新課,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語的設置可以從創(chuàng)設情境入手,采用音樂配置畫面,渲染氣氛,為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解釋標題。人們常說“題好一半文”,對于荷塘月色這個標題,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來判斷,作者描寫的對象是荷塘還是月色,還是二者兼而有之。通過討論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是兼而互映的關系,既描寫了月下的荷塘,又描寫了荷塘上的月色。由此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了解文章重點描繪的對象,又讓學生懂得了一個好的標題能迅速地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所以,擬題好壞舉足輕重。
第三步自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按照朗讀法中所說的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欣賞課文的寫作內容,并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
后文作者又寫到《采蓮賦》和《西洲曲》里熱烈的采蓮的生活場景,再次證明作者正是因為內心的不寧靜而渴望寧靜,即使可以暫時獲得寧靜和自由,但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是不可避免的,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失落之情。所以這兩段中作者又發(fā)出了兩次無奈的嘆息,“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第四步拓展探究。探究作者在文章開頭所說,以及文章末尾還是無法排解的“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按照前面探究教學法中所說,提示學生對于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有多種猜想,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寫出自己獨立的判斷,答案可以多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寫完之后,可以在下一次課再來展示大家的思考的結果,一定會很有意思。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會象朱自清一樣心里不寧靜的時候,這種時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像朱自清一樣去尋找排解心里不寧靜的辦法,尋找屬于自己的荷塘月色,這也是這篇散文百讀不厭的一個普遍性的心理原因。
作者簡介:張圓玲,湖北城市職業(yè)學校,研究方向: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