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權(quán)
[摘 要]初中生要做到“悅讀”抒情散文,要抓住標題,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找準線索,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找出文眼,把握文章中心;描繪畫面,明確景物特點;品味語言,感悟散文語言之精妙;分析手法,領(lǐng)悟?qū)懽骷记伞?/p>
[關(guān)鍵詞]抒情散文 悅讀 題眼 線索 文眼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懷,以抒發(fā)主觀情感為出發(fā)點,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以空靈飄逸見長,抒發(fā)作者感情為主的文章。寫作時常常借助意象寫景狀物來抒發(fā)主觀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發(fā)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來“悅讀”抒情散文呢?
一、窺一斑而見全豹——緊扣題眼
抒情散文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閱讀時要獲得對文章的整體印象,首先應(yīng)從標題入手,因為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例如《白楊禮贊》一文中,通過對“白楊”進行“禮贊”,借白楊樹高大的形象,贊美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堅持抗日的北方軍民,歌頌他們堅強、質(zhì)樸、力求上進的精神?!肚艟G記》中作者借助對綠色植物常春藤的贊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潔靈魂。作者以“常春藤”為“綠友”,朝夕相處,息息相關(guān)。被囚的常春藤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綠色的生命,意在當時異族入侵、祖國受辱之際,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發(fā)自己熱愛祖國的激情,贊頌中華民族渴求自由、堅貞不屈的精神。
二、雙針競引雙絲縷——穿針引線
線索是貫穿文章內(nèi)容的一根“紅線”,是散文組織安排材料的“綱”,它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沒有恰當?shù)木€索,全文將是一盤散沙。找準文章的線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結(jié)構(gòu)。散文的線索多種多樣:以“游蹤”為線索,如《綠》,作者的三個觀察點是坐在亭邊、走到山邊、站在水邊,觀察的視角分別是由遠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種感情”為線索,如《燈》《蒲公英》《故鄉(xiāng)的榕樹》,則分別以“燈”“蒲公英”和“故鄉(xiāng)的榕樹”為線索。順著線索讀下去,可以提煉出文章的綱要,為深入理解文章主題奠定基礎(chǔ)。
三、中心有朵?;▋骸圩R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來表達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反映文章中心的詞語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這樣就可以以點帶面、層層推進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濟南的冬天》以“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著春風(fēng)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為文眼,寫出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的特點,中心明確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體現(xiàn)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結(jié)尾,有時也可能在開頭或中間,有時還可能要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如《鼎湖山聽泉》的文眼在結(jié)尾幾段。作者在聽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寫道:“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這里通過聽泉,從而透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把山泉當做山的靈魂來寫,表現(xiàn)了對山泉的喜愛之情,并不斷升華,寫出了自己對人生的見解:美是無處不在的,是充滿生機的,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生生不息的這一主題。
四、刻樣衣裳巧刻繪——由文生畫
抒情散文的閱讀,需要仔細品味文中所描繪的畫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繪了春回大地、生機勃發(fā)的五幅圖畫。第一幅是春草圖,描寫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質(zhì)感、覆蓋面在描繪中具體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圖,樹上——樹間——樹下,動靜結(jié)合,色味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高低結(jié)合,明暗結(jié)合,繪出了一幅色彩鮮艷、春意盎然的立體春景圖景。第三幅是春風(fēng)圖,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來描繪。第四幅是春雨圖,著力描寫春雨的多和細密,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展示了春雨的特點和人們對春雨的喜愛。第五幅是迎春圖,作者著力寫春早人勤。最后贊美春天,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鼎湖山聽泉》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來寫鼎湖山的泉水,來到不同的地點,描繪不同的圖景,文章描繪了鼎湖山四幅圖畫。第一幅圖是初聞泉聲圖。作者下了江輪過了寒翠橋時就聽到了泠泠淙淙的泉聲,泉聲非常清朗、悅耳動聽,使人的心情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從而“頓生雀躍之心”。第二幅圖是初見泉影圖。順著行蹤來到山中,由于到達山間樹林茂密,泉水隱入其中,有時在林木疏朗之中隱約可見,一閃而過,再去尋找時卻不可得。此時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為“膝下的愛女”,當“我”伸手欲攬時,她卻遠遠的跑開;當“我”假裝不顧時,卻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邊“好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第三幅圖是近聽泉聲圖。依山拾級而上,來到補山亭,越是向山的高處攀登,樹木越茂盛,綠意就越濃,但泉影就越不可尋,而泉聲卻越發(fā)悅耳,寫出了山泉青春的氣息。第四幅圖是傾聽泉聲圖。聽到鐘聲,依山而上,來到慶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傾聽鼎湖山的泉聲,表達聽泉的感悟。
五、品味語言——閑境總能精妙道
文學(xué)是語言的藝術(shù),它反映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品味文章的優(yōu)美語段,能夠陶冶讀者的情操,賞析文章的語言有效地進行積累,可以開闊視野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提高文學(xué)素養(yǎng)。抒情散文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優(yōu)美凝練,富有音樂美,簡潔準確,質(zhì)樸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一個“鬧”字用得很傳神,寫出了春天到來時各種野花競相開放的特點,蜜蜂趕來采蜜,也寫出了花的清香、濃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天“新”的特點,具有生命力、活力,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表現(xiàn)手法從廣義上來說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語句組織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揚先抑、對比襯托、夸張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過對夏天萬物蓬勃生長、太陽烘烤、麥浪翻滾、熱風(fēng)浮動、暑氣蒸騰、農(nóng)民辛勤勞作幾幅畫面的描寫,寫出了夏日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表達了對夏的熱愛和贊美之情。《白楊禮贊》文中茅盾用盡筆墨描寫白楊樹的外部形態(tài):筆直挺立的干,緊緊靠攏的枝,片片向上的葉,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寫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楊樹,著重寫它的神采、姿態(tài)、精神和品格,給予它激情的謳歌。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當做一個象征體,象征著北方的農(nóng)民,尤其象征著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zhì)、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每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著作者對自然、人生的獨特感悟,凝聚著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悅讀”抒情散文,讀懂是前提。讀懂這類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體感知全文,把握閱讀技巧和方法,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這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悅讀”抒情散文。
(責任編輯 陳劍平)